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189701024573

    何徐悲鴻畫馬的原因:

    徐悲鴻不斷在畫馬中寄託著憂國憂民的情思。他曾在畫馬題詩中有“哀鳴思戰鬥,回立向蒼蒼”,“秋風萬里頻回首,認識當年舊戰場”等詞句,以激勵華人不畏強暴,大膽抗擊日寇的侵略。在這裡,徐悲鴻追求的境界可謂是“鴻雁悲鳴,駿馬悲嘶”。

    抗日戰爭爆發後,徐悲鴻曾帶著自己的作品四次下南洋,先後在香港、新加坡、加爾各答、吉隆坡等地舉辦個人畫展,並將售畫所得,全部捐獻祖國救濟難民。抗戰時期,徐悲鴻曾住在重慶沙坪壩,那裡有許多國立學府隨政府遷來,卻沒有一家像樣的書店。

    有個名叫陳汝言的江蘇人想辦一個“正風出版社”,找到徐悲鴻求助。徐悲鴻提出只要找一些知名教授擔任編委,他就畫馬籌錢。陳汝言組織好編委再來見徐悲鴻,他立即拿出二千元交給陳汝言,並說:“這是我賣的兩匹‘馬’的價錢。”徐悲鴻贈“馬”辦書店的事蹟被傳為佳話。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徐悲鴻贈華人民志願軍戰士的一幅奔馬圖上題詩日:“山河百戰歸民主,剷除崎嶇大道平”。又題畫馬詩云:“百載沉菏終自起,首之瞻處即光明”。他借馬抒情,寄託了人民的愛憎,在它們馳騁的腳印上,燙著鮮明的時代烙印。

    擴充套件資料:

    徐悲鴻原名徐壽康,1895年7月19日生於江蘇宜興計亭橋(屹亭橋)鎮。他年輕時善哭,因家境貧困,常在半夜裡悲從中來,有如鴻雁悲鳴,因此改名悲鴻。徐悲鴻一生畫過數以千計的馬的速寫稿,他在繪畫技巧上不斷尋求突破,力圖塑造駿馬的各種雄姿。尤為可貴的是,徐悲鴻所畫的水墨奔馬,無羈群,尚桀驁,發胸中塊壘,掘民族精神。

    而在心理學的意象分析上,馬是力量、速度、自由、耐力的化身,令人神思飛越,並生髮出朝氣勃勃、奮發向上的力量。這,也是徐悲鴻的心理嚮往與藝術追求,由此,馬最能反映徐悲鴻個性,也最能表達他思想感情。而在華人的心目中,馬始終是人才的象徵,也是民族振奮的表現。

    尤為值得稱道的是,徐悲鴻不像古人那樣熱衷畫鞍馬,而是喜歡畫Mustang,為的是表現Mustang的豪放不羈的氣質,藉以抒發自己的情懷。所以,1940年他在遊歷克什米爾時,見到當地的駿馬格外興奮,也就在這一年他創作了精品之作——— 《群馬》。

    畫中沒有馬的奔騰之姿,那幾匹背向的馬彷彿聽到了什麼,正豎耳警覺地凝視著遠方,表面是那樣平靜,但卻蘊含著內在的動力。他以粗重有力的線條表現出馬匹堅硬的骨骼和挺勁的馬腿,以生動的墨色表現出風中拂動的馬鬃和馬尾,更強化了那靜中之動的魅力。

    有趣的是,徐悲鴻在《九方皋》畫面上黑色雌馬,卻例外地給馬戴上了韁轡,有人問悲鴻這是為什麼,悲鴻笑著答道:“馬也和人一樣,願為知己者用,不願為昏庸制。”徐悲鴻曾在1940的一幅群馬圖上題款日:“昔有狂人為詩云,一得從千慮,狂愚輒自誇,以為真不惡,古人莫之加。

    悲鴻時客西馬拉雅山之大吉嶺”。由此,在徐悲鴻的筆下,一匹匹駿馬奮蹤揚蹄,在廣袤的土地上飛奔,有的騰空起飛,有的蹄下生煙。有的回首顧盼,有的一往直前,都給人破紙而出的感覺。其實,這份萬馬猶酣的藝術追求,也投射了徐悲鴻崇尚自由,不斷創新的心理呼喚。

    參考資料: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4/0127/c372333-24241709.html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次坐飛機都害怕空難,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