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軟萌小兔嘰

    出自東晉虞喜在穆帝永和年間(345年一356年)作的《志林》:“信安山有石室,王質入其室,見二童子對弈,看之。局未終,視其所執伐薪柯已爛朽,遂歸,鄉里已非矣。”1、洞,比喻的是一個特殊的環境,通常是個與隔絕的地方。2、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字意為在這兒呆一天,而外界的變化就象是過了一千年。拓展資料:《隋書・經籍志》載篇名為《洞仙傳》中稱:“王質,東陽人(信安當時為東陽郡所轄)也,入山伐木,遇見石室中有數童子圍棋歌笑。質置斧柯觀之。童子以一物如棗核與質,令含咽其汁,便不覺飢渴。童子云:‘汝來已久,可還。’質取斧,柯已爛盡,質便歸家計已數百年。” 虞喜(281~356年),字仲寧,會稽郡餘姚(今浙江省餘姚市)人。東晉天文學家,東吳經學大師虞翻的後人,散騎常侍虞預胞弟。虞喜作為宣夜說的繼承和發展者,是中國最早發現歲差,並定出較為精確的歲差值的天文學家。他認為:"通而計之,未盈百載,所差二度",由此得出"五十年退一度"的結論,使中國曆法得以較早地區分恆星年與太陽年。

  • 2 # 吾愛lu

    東晉虞喜在穆帝永和年間(345年一356年)作的《志林》:“信安山有石室,王質入其室,見二童子對弈,看之。局未終,視其所執伐薪柯已爛朽,遂歸,鄉里已非矣。”寥寥數語,把人物、事物、前因後果交代得清清楚楚。簡練的文字中,又含藏豐富的意味,讓人回味無窮,遐想不已。

    《晉書》根據虞喜的記載略記為:“王質入山斫木,見二童圍棋。坐觀之,及起,斧柯已爛矣。”

    北魏孝文帝時(471年一476年),酈道元在《水經注》卷四十《浙江水》引《東陽記》中雲:“信安縣有懸室坂,晉中朝時,有民王質,伐木至石室中,見童子四人彈琴而歌,質因留,倚柯聽之。

    童子以一物如棗核與質,質含之便不復飢。俄頃,童子曰:‘其歸!’承聲而去,斧柯崔然爛盡。既歸,質去家已數十年,親情凋落,無復向時比矣。”這記載較之虞喜所述,不同點甚多。酈道元的記述很具體、生動,但很顯然,酈道元是北方人,所聞有異。虞喜是浙江餘姚人,所述也早。

    應該說,虞喜的敘述更為妥當。

    南朝梁人任防(460年一508年)的《述異記》載:“信安郡石室山,晉時樵者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於質,如棗核,質含之不覺飢。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爛盡,既歸,無復時人。

    《隋書·經籍志》載篇名為《洞仙傳》中稱:“王質,東陽人(信安當時為東陽郡所轄)也,入山伐木,遇見石室中有數童子圍棋歌笑。質置斧柯觀之。童子以一物如棗核與質,令含咽其汁,便不覺飢渴。童子云:‘汝來已久,可還。’質取斧,柯已爛盡,質便歸家計已數百年。

    宋慶元年間(1195年一1200年),祝穆《方輿勝覽》在說到衢州爛柯山時寫道:“晉樵者王質入山,忽見橋下二童子對弈,以所持斧置坐而觀。童子指示之曰:‘汝斧柯爛矣!’質歸,見鄉閭已及百歲雲。”另有張君房所編著的《雲航七鑑》等,也記載了此事。

    明代記王質爛柯的文章很多,如寥用賓的《尚友錄》、胡翰的《青霞洞天遊記》、留文溟的《爛柯山記》等。明萬曆年間(1573年一1620年),國子祭酒蕭良有在《龍文鞭影》中寫道:“晉王質,衢州人,入山伐木至石室,見二童子圍棋,質置斧觀之,童子以物如棗核與質,含之得不飢。

    比還,斧柯已爛。至家已數百年,親舊無復存者。後復入山得道。人往往見之,因名其山日‘爛柯山’。”

    清初蔡方炳《增訂文輿記》載:“衢州府山川:爛柯山,府城南,一名石室,道書謂青霞第八洞天。晉樵者王質入山,見二童子弈。質置斧而觀,童子與質一物如棗核,食之不飢。

    局終,示質曰:‘汝斧柯爛矣!’質歸家已百歲。

    另外,餘鈺、劉兆元、王觀文、周鴻、。顧元熙的《龍見壺稿》、《滌襟樓》、《宜園小品》、《芥園文集》、《蘭因館稿》等書中均有爛柯山王質觀弈之事的專著。

    民國十年六月出版的《華人名大詞典》載:“王質,衢州人。

    入山伐木,至石室中,見二童子圍棋,質置斧觀之。童子以物如棗核與質食之,便不覺飢渴。童子曰:‘汝來已久,可還。’質取斧柯爛已盡。亟歸家,已數百年,親舊無復存者。復入山得道。”

    夢幻 2008-06-01 00:17 檢舉

    錯了,有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說的是下面的事,不同出處我都引一下:

    東晉虞喜在穆帝永和年間(345年一356年)作的《志林》:“信安山有石室,王質入其室,見二童子對弈,看之。局未終,視其所執伐薪柯已爛朽,遂歸,鄉里已非矣。”寥寥數語,把人物、事物、前因後果交代得清清楚楚。

    簡練的文字中,又含藏豐富的意味,讓人回味無窮,遐想不已。《晉書》根據虞喜的記載略記為:“王質入山斫木,見二童圍棋。坐觀之,及起,斧柯已爛矣。”

    北魏孝文帝時(471年一476年),酈道元在《水經注》卷四十《浙江水》引《東陽記》中雲:“信安縣有懸室坂,晉中朝時,有民王質,伐木至石室中,見童子四人彈琴而歌,質因留,倚柯聽之。

    童子以一物如棗核與質,質含之便不復飢。俄頃,童子曰:‘其歸!’承聲而去,斧柯崔然爛盡。既歸,質去家已數十年,親情凋落,無復向時比矣。”這記載較之虞喜所述,不同點甚多。酈道元的記述很具體、生動,但很顯然,酈道元是北方人,所聞有異。虞喜是浙江餘姚人,所述也早。

    應該說,虞喜的敘述更為妥當。

    南朝梁人任防(460年一508年)的《述異記》載:“信安郡石室山,晉時樵者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於質,如棗核,質含之不覺飢。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爛盡,既歸,無復時人。

    《隋書·經籍志》載篇名為《洞仙傳》中稱:“王質,東陽人(信安當時為東陽郡所轄)也,入山伐木,遇見石室中有數童子圍棋歌笑。質置斧柯觀之。童子以一物如棗核與質,令含咽其汁,便不覺飢渴。童子云:‘汝來已久,可還。’質取斧,柯已爛盡,質便歸家計已數百年。

    宋慶元年間(1195年一1200年),祝穆《方輿勝覽》在說到衢州爛柯山時寫道:“晉樵者王質入山,忽見橋下二童子對弈,以所持斧置坐而觀。童子指示之曰:‘汝斧柯爛矣!’質歸,見鄉閭已及百歲雲。”另有張君房所編著的《雲航七鑑》等,也記載了此事。

    明代記王質爛柯的文章很多,如寥用賓的《尚友錄》、胡翰的《青霞洞天遊記》、留文溟的《爛柯山記》等。明萬曆年間(1573年一1620年),國子祭酒蕭良有在《龍文鞭影》中寫道:“晉王質,衢州人,入山伐木至石室,見二童子圍棋,質置斧觀之,童子以物如棗核與質,含之得不飢。

    比還,斧柯已爛。至家已數百年,親舊無復存者。後復入山得道。人往往見之,因名其山日‘爛柯山’。”

    清初蔡方炳《增訂文輿記》載:“衢州府山川:爛柯山,府城南,一名石室,道書謂青霞第八洞天。晉樵者王質入山,見二童子弈。質置斧而觀,童子與質一物如棗核,食之不飢。

    局終,示質曰:‘汝斧柯爛矣!’質歸家已百歲。

    另外,餘鈺、劉兆元、王觀文、周鴻、。顧元熙的《龍見壺稿》、《滌襟樓》、《宜園小品》、《芥園文集》、《蘭因館稿》等書中均有爛柯山王質觀弈之事的專著。

    民國十年六月出版的《華人名大詞典》載:“王質,衢州人。

    入山伐木,至石室中,見二童子圍棋,質置斧觀之。童子以物如棗核與質食之,便不覺飢渴。童子曰:‘汝來已久,可還。’質取斧柯爛已盡。亟歸家,已數百年,親舊無復存者。復入山得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j2ee都包括哪幾種技術? ,全點, ,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