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就是個矛盾的混合體,古往今來能彈好肖邦的人有多呢?他的曲子用“憂傷”來概括並不是太合理,用“悲情”更妥帖。
他的憂傷的曲子的確多,升c小調圓舞曲(Op.64, No.2),f小調幻想曲(Op.49),第二敘事曲(Op.22 No.2),e小調前奏曲(Op.28 No.4),e小調夜曲(Op.72 No.1)……但憂而不傷的曲子更多,幻即(Op.66),B大調前奏曲(Op.28 No.11),離別練習曲(Op.10 No.3),降E大調夜曲(Op.9 No.2)……還有一類是悲憤的,d小調前奏曲(Op.28 No.24),革命練習曲(Op.10 No.12),冬風練習曲(Op.25 No.11),c小調波羅乃茲(Op.40 No.2)……
憂傷=憂+柔,憂而不傷=喜+憂,悲憤=憂+剛,這三類共同鑄就肖邦“悲”的核心,這三類之外的就是些“傻白甜”了。在1830年華沙起義失敗後,肖邦身上“悲”的比例就越來越大了,即使是寫些優美歡快的曲子也是強顏歡笑。演奏肖邦的曲子,“度”的把握相當重要,要合理權衡悲和歡的比例,悲過頭了便是矯揉造作,歡過頭了就是缺乏內涵深度。
可見這種矛盾是多麼難以捉摸,何況是普羅大眾呢?大眾對於超出認知範圍的事物的簡化方式之一就是貼標籤,比如:廣東人——吃,維也納——古典音樂,帕格尼尼——炫技,小約翰施特勞斯——do me so so……這就不難理解,肖邦由於其代表作往往浸潤著悲傷,故化作“憂傷”的代名詞,雖然片面,但是概括性還是令人滿意的。
第二問,我表示反對,肖邦是19世紀旋律大師,貓和老鼠引用他的樂曲有10多首,郎朗有一首專輯是離別的改編歌曲。
以上。
肖邦就是個矛盾的混合體,古往今來能彈好肖邦的人有多呢?他的曲子用“憂傷”來概括並不是太合理,用“悲情”更妥帖。
他的憂傷的曲子的確多,升c小調圓舞曲(Op.64, No.2),f小調幻想曲(Op.49),第二敘事曲(Op.22 No.2),e小調前奏曲(Op.28 No.4),e小調夜曲(Op.72 No.1)……但憂而不傷的曲子更多,幻即(Op.66),B大調前奏曲(Op.28 No.11),離別練習曲(Op.10 No.3),降E大調夜曲(Op.9 No.2)……還有一類是悲憤的,d小調前奏曲(Op.28 No.24),革命練習曲(Op.10 No.12),冬風練習曲(Op.25 No.11),c小調波羅乃茲(Op.40 No.2)……
憂傷=憂+柔,憂而不傷=喜+憂,悲憤=憂+剛,這三類共同鑄就肖邦“悲”的核心,這三類之外的就是些“傻白甜”了。在1830年華沙起義失敗後,肖邦身上“悲”的比例就越來越大了,即使是寫些優美歡快的曲子也是強顏歡笑。演奏肖邦的曲子,“度”的把握相當重要,要合理權衡悲和歡的比例,悲過頭了便是矯揉造作,歡過頭了就是缺乏內涵深度。
可見這種矛盾是多麼難以捉摸,何況是普羅大眾呢?大眾對於超出認知範圍的事物的簡化方式之一就是貼標籤,比如:廣東人——吃,維也納——古典音樂,帕格尼尼——炫技,小約翰施特勞斯——do me so so……這就不難理解,肖邦由於其代表作往往浸潤著悲傷,故化作“憂傷”的代名詞,雖然片面,但是概括性還是令人滿意的。
第二問,我表示反對,肖邦是19世紀旋律大師,貓和老鼠引用他的樂曲有10多首,郎朗有一首專輯是離別的改編歌曲。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