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
⑵然而,但是。例:①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
⑶是的,對的。例:①然之。
⑷如此,這樣。例:①遂開門納眾,及裡城,亦然。②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
⑸用在句末,“像。
一樣”。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然後」相當於現代漢語“然後”,“然後才”,表示承接。例:⑴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⑵然後導以取保,出居於外。⑶否則三縊加別械,然後得死。⑷然後皇上與康先生之意始能稍通。⑸然後得一夕安寢。
⑹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⑺然後以六合為家。⑻然後渡揚子江。⑼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⑽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11)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
「然則」相當於現代漢語“既然這樣,那麼。”,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例:⑴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⑵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⑶然則成於下之得。⑷然則諸侯之地有限。⑸然則廢釁鐘與?⑹然則一羽之不舉,不為用力焉。⑺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⑻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
「然而」相當於現代漢語“(雖然)這樣,可是。
”。表示轉折。例:⑴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⑵然而隱忍以行。⑶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者】
(一)助詞。
1.指人、物、事、時、地等。“……的”,“……的(人、東西、事情)”。
①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后》)
②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在數詞後面,譯為“……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
①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
②或異於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②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黔之驢》)
4.放在後置的定語後面,相當於“的”。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5.放在主語後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6.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後面,不必譯出。
①近者奉辭伐罪。(《赤壁之戰》)
②古者以天下為主,?汀?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赤壁之戰》)
②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語氣詞。
1.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所
⑴處所,地方。
⑵用在動詞或者“介詞+動詞”之前,組成名詞性片語,相當於“。
「所以」
⑴表示行為所憑藉的方式。
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例: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②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⑵表示原因。相當於“。的原因(緣故)”。例:①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②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所謂」所說的。例:⑴酈道元所謂環水也。⑵此所謂戰勝於朝廷。⑶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⑷漢高祖所謂“某業所就,孰與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覺溢之於辭矣。
「所在」
⑴到處。例: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
何
⑴什麼。
⑵怎麼樣。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裡。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裡。
⑹怎麼。
例:①若為傭耕,何富貴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語助詞相當於“啊”。例: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
[8]何:通“呵”,喝問。例: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
「何如」怎麼樣,怎樣。
「何消」哪用得著。例: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怎樣。例:此為何若人。
「何嘗」並非。
例:你說的何嘗不是。
「何為」
⑴什麼是。例:何為“護官符”?
⑵怎麼會?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
⑶作什麼。例:①客何為者?②敬傑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
「何意」
⑴什麼意思。
例:卻不害我,倒與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豈料,哪裡料到。例: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長夜沾溼何由徹。
⑵什麼原因。例:致之何由?由於疾病。
⑶從什麼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麼能。例:何乃太區區!
「何得」怎麼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麼益處。
例:萬鍾於我何加焉!
「何曾」有什麼益處。例:可又是胡說,你又何曾見過他?
「何其」多麼。例:何其衰也!
(乃) 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副詞和代詞。
一、用作副詞
1.表示相承關係,相當於“就”、“於是”、“才”。
例如:(1)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板上,乃密佈字印。(《活板》)——打算印刷,就拿一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然後)才(在鐵框子裡)密密地排上字模。
(2)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政事順利,百姓和樂,許多(以前)廢置的事都興辦起來了。
於是重新修整岳陽樓。
2.表示判斷語氣的,相當於“是”或“本來是”。例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應當立為國君的本來是公子扶蘇。
3.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卻”、“竟”、“竟然”。
例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記》)——(桃花源中人)問(漁人)如今是哪朝哪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和晉了。
二、用作代詞“乃”用作第二人稱代詞,一般作定語,相當於“你”、“你的”。例如: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示兒》)——宋王朝的軍隊北伐收復中原的時候,祭祖時不要忘了告訴你的父親。
然
⑵然而,但是。例:①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
⑶是的,對的。例:①然之。
⑷如此,這樣。例:①遂開門納眾,及裡城,亦然。②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
⑸用在句末,“像。
一樣”。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然後」相當於現代漢語“然後”,“然後才”,表示承接。例:⑴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⑵然後導以取保,出居於外。⑶否則三縊加別械,然後得死。⑷然後皇上與康先生之意始能稍通。⑸然後得一夕安寢。
⑹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⑺然後以六合為家。⑻然後渡揚子江。⑼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⑽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11)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
「然則」相當於現代漢語“既然這樣,那麼。”,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例:⑴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⑵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⑶然則成於下之得。⑷然則諸侯之地有限。⑸然則廢釁鐘與?⑹然則一羽之不舉,不為用力焉。⑺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⑻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
「然而」相當於現代漢語“(雖然)這樣,可是。
”。表示轉折。例:⑴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⑵然而隱忍以行。⑶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者】
(一)助詞。
1.指人、物、事、時、地等。“……的”,“……的(人、東西、事情)”。
①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后》)
②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在數詞後面,譯為“……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
①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
②或異於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②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黔之驢》)
4.放在後置的定語後面,相當於“的”。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5.放在主語後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6.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後面,不必譯出。
①近者奉辭伐罪。(《赤壁之戰》)
②古者以天下為主,?汀?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赤壁之戰》)
②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語氣詞。
1.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所
⑴處所,地方。
⑵用在動詞或者“介詞+動詞”之前,組成名詞性片語,相當於“。
「所以」
⑴表示行為所憑藉的方式。
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例: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②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⑵表示原因。相當於“。的原因(緣故)”。例:①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②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所謂」所說的。例:⑴酈道元所謂環水也。⑵此所謂戰勝於朝廷。⑶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⑷漢高祖所謂“某業所就,孰與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覺溢之於辭矣。
「所在」
⑴到處。例: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
何
⑴什麼。
⑵怎麼樣。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裡。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裡。
⑹怎麼。
例:①若為傭耕,何富貴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語助詞相當於“啊”。例: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
[8]何:通“呵”,喝問。例: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
「何如」怎麼樣,怎樣。
「何消」哪用得著。例: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怎樣。例:此為何若人。
「何嘗」並非。
例:你說的何嘗不是。
「何為」
⑴什麼是。例:何為“護官符”?
⑵怎麼會?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
⑶作什麼。例:①客何為者?②敬傑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
「何意」
⑴什麼意思。
例:卻不害我,倒與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豈料,哪裡料到。例: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長夜沾溼何由徹。
⑵什麼原因。例:致之何由?由於疾病。
⑶從什麼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麼能。例:何乃太區區!
「何得」怎麼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麼益處。
例:萬鍾於我何加焉!
「何曾」有什麼益處。例:可又是胡說,你又何曾見過他?
「何其」多麼。例:何其衰也!
(乃) 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副詞和代詞。
一、用作副詞
1.表示相承關係,相當於“就”、“於是”、“才”。
例如:(1)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板上,乃密佈字印。(《活板》)——打算印刷,就拿一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然後)才(在鐵框子裡)密密地排上字模。
(2)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政事順利,百姓和樂,許多(以前)廢置的事都興辦起來了。
於是重新修整岳陽樓。
2.表示判斷語氣的,相當於“是”或“本來是”。例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應當立為國君的本來是公子扶蘇。
3.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卻”、“竟”、“竟然”。
例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記》)——(桃花源中人)問(漁人)如今是哪朝哪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和晉了。
二、用作代詞“乃”用作第二人稱代詞,一般作定語,相當於“你”、“你的”。例如: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示兒》)——宋王朝的軍隊北伐收復中原的時候,祭祖時不要忘了告訴你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