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nfengz2

      ⑵然而,但是。例:①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

      ⑶是的,對的。例:①然之。

      ⑷如此,這樣。例:①遂開門納眾,及裡城,亦然。②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

      ⑸用在句末,“像。

    一樣”。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然後」相當於現代漢語“然後”,“然後才”,表示承接。例:⑴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⑵然後導以取保,出居於外。⑶否則三縊加別械,然後得死。⑷然後皇上與康先生之意始能稍通。⑸然後得一夕安寢。

    ⑹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⑺然後以六合為家。⑻然後渡揚子江。⑼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⑽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11)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

      「然則」相當於現代漢語“既然這樣,那麼。”,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例:⑴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⑵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⑶然則成於下之得。⑷然則諸侯之地有限。⑸然則廢釁鐘與?⑹然則一羽之不舉,不為用力焉。⑺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⑻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

      「然而」相當於現代漢語“(雖然)這樣,可是。

    ”。表示轉折。例:⑴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⑵然而隱忍以行。⑶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者】

      (一)助詞。

      1.指人、物、事、時、地等。“……的”,“……的(人、東西、事情)”。

      ①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后》)

      ②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在數詞後面,譯為“……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

      ①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

      ②或異於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②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黔之驢》)

      4.放在後置的定語後面,相當於“的”。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5.放在主語後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6.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後面,不必譯出。

      ①近者奉辭伐罪。(《赤壁之戰》)

      ②古者以天下為主,?汀?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赤壁之戰》)

      ②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語氣詞。

      1.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所

      ⑴處所,地方。

      ⑵用在動詞或者“介詞+動詞”之前,組成名詞性片語,相當於“。

      「所以」

      ⑴表示行為所憑藉的方式。

    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例: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②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⑵表示原因。相當於“。的原因(緣故)”。例:①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②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所謂」所說的。例:⑴酈道元所謂環水也。⑵此所謂戰勝於朝廷。⑶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⑷漢高祖所謂“某業所就,孰與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覺溢之於辭矣。

      「所在」

      ⑴到處。例: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

      何

      ⑴什麼。

      ⑵怎麼樣。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裡。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裡。

      ⑹怎麼。

    例:①若為傭耕,何富貴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語助詞相當於“啊”。例: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

      [8]何:通“呵”,喝問。例: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

      「何如」怎麼樣,怎樣。

      「何消」哪用得著。例: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怎樣。例:此為何若人。

      「何嘗」並非。

    例:你說的何嘗不是。

      「何為」

      ⑴什麼是。例:何為“護官符”?

      ⑵怎麼會?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

      ⑶作什麼。例:①客何為者?②敬傑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

      「何意」

      ⑴什麼意思。

    例:卻不害我,倒與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豈料,哪裡料到。例: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長夜沾溼何由徹。

      ⑵什麼原因。例:致之何由?由於疾病。

      ⑶從什麼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麼能。例:何乃太區區!

      「何得」怎麼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麼益處。

    例:萬鍾於我何加焉!

      「何曾」有什麼益處。例:可又是胡說,你又何曾見過他?

      「何其」多麼。例:何其衰也!

      (乃) 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副詞和代詞。

      一、用作副詞

      1.表示相承關係,相當於“就”、“於是”、“才”。

    例如:(1)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板上,乃密佈字印。(《活板》)——打算印刷,就拿一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然後)才(在鐵框子裡)密密地排上字模。

      (2)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政事順利,百姓和樂,許多(以前)廢置的事都興辦起來了。

    於是重新修整岳陽樓。

      2.表示判斷語氣的,相當於“是”或“本來是”。例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應當立為國君的本來是公子扶蘇。

      3.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卻”、“竟”、“竟然”。

    例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記》)——(桃花源中人)問(漁人)如今是哪朝哪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和晉了。

      二、用作代詞“乃”用作第二人稱代詞,一般作定語,相當於“你”、“你的”。例如: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示兒》)——宋王朝的軍隊北伐收復中原的時候,祭祖時不要忘了告訴你的父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火車上的東西都那麼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