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司馬光砸缸的真假,曾經引起過一段很有意思的爭論。
知名古董收藏家馬未都在一次電視節目製作裡質疑司馬光砸缸是後人杜撰的故事,當時一起參加節目製作的還有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趙冬梅女士。由於是臨時起意,宋史專家趙東梅顯然沒有任何準備,在現場只能不夠嚴謹的和大眾一樣僅從這個典故流傳廣泛程度去揣度和猜測。作為話題的提出者,馬未都顯然要比趙冬梅準備得更充分,他的質疑角度是宋代根本沒有生產製作如故事裡所說能淹沒一個未成年人這樣的大缸的工藝水平(元代以後才可以)。在這一段交鋒中,我們當然無需對趙冬梅教授或馬未都先生在各自領域的專業性有任何質疑,但這裡面反應的思維方式是值得我們深思和反省的。人云亦云的方式顯然不是科學的態度,馬未都先生的獨立思考精神更值得我們借鑑。他從製作工藝出發的質疑角度是有理有據的,我們每個人在對待道聽途說的各路訊息的時候,都應該有一個從邏輯和實證出發鑑別真偽的獨立思考和質疑的過程,每一個人也都應該接受這樣的科學式思維模式的鍛鍊。
本來爭論到這裡就可以告一段落了,儘管馬未都先生無法徹底否定司馬光砸缸的傳說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可能性,但他有理有據的觀點無疑已經大大降低了這一歷史典故的可信度。節目播出後在網路上引起的熱議,也是一邊倒的支援馬未都的觀點。但對考古有一定研究的網友們很快提供了另外一些不同的證據和觀點,也使得劇情發生了反轉。馬未都儘管在古董收藏領域博學多知,但古董行業平時主要還是接觸一些比較容易儲存下來的器物多一些,如青銅器、瓷器等,甚至可能更側重那些文物價值較高的精良器物的官窯的工藝水平。而水缸屬於百姓的日常生活器物,如採用比較粗糙的製作工藝、或者使用容易破損難以保留下來的材料製作,可能就不再馬未都的知識結構與經驗範圍內了。網友們陸續找到了出土的宋代繪畫和宋代以前的壁畫等,裡面都有描繪較大的可以用作水缸的器皿。還有更直接的證據被曝光,比如高度超過一米的史前陶缸(幾千年後的宋代製作這樣的掛釉陶缸作為裝水器皿應該更不成問題),還有山東出土的宋代大缸和印尼沉船裡打撈出來的瓷器大缸等等。
如果覆盤一下,馬未都當然也是足夠專業的,但是他還是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從邏輯上講,無論哪朝哪代人們都需要喝水都需要找個合適的器皿盛水,區別僅僅是器皿的材質和器形。盛水容器的大小顯然影響使用,而工藝是否精良與普通百姓的需求並無關聯。即便對製作工藝有質疑,也應該從盛水容器的演進歷史去分析,才能得到更完整可信的結論。所以,無論是一開始人云亦云的盲目相信流傳廣泛的典故,還是後來盲目相信馬未都的對宋代製作工藝“經驗”與“知識”,都是缺乏獨立思考的不嚴謹的做法。
圍繞司馬光砸缸的真假,曾經引起過一段很有意思的爭論。
知名古董收藏家馬未都在一次電視節目製作裡質疑司馬光砸缸是後人杜撰的故事,當時一起參加節目製作的還有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趙冬梅女士。由於是臨時起意,宋史專家趙東梅顯然沒有任何準備,在現場只能不夠嚴謹的和大眾一樣僅從這個典故流傳廣泛程度去揣度和猜測。作為話題的提出者,馬未都顯然要比趙冬梅準備得更充分,他的質疑角度是宋代根本沒有生產製作如故事裡所說能淹沒一個未成年人這樣的大缸的工藝水平(元代以後才可以)。在這一段交鋒中,我們當然無需對趙冬梅教授或馬未都先生在各自領域的專業性有任何質疑,但這裡面反應的思維方式是值得我們深思和反省的。人云亦云的方式顯然不是科學的態度,馬未都先生的獨立思考精神更值得我們借鑑。他從製作工藝出發的質疑角度是有理有據的,我們每個人在對待道聽途說的各路訊息的時候,都應該有一個從邏輯和實證出發鑑別真偽的獨立思考和質疑的過程,每一個人也都應該接受這樣的科學式思維模式的鍛鍊。
本來爭論到這裡就可以告一段落了,儘管馬未都先生無法徹底否定司馬光砸缸的傳說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可能性,但他有理有據的觀點無疑已經大大降低了這一歷史典故的可信度。節目播出後在網路上引起的熱議,也是一邊倒的支援馬未都的觀點。但對考古有一定研究的網友們很快提供了另外一些不同的證據和觀點,也使得劇情發生了反轉。馬未都儘管在古董收藏領域博學多知,但古董行業平時主要還是接觸一些比較容易儲存下來的器物多一些,如青銅器、瓷器等,甚至可能更側重那些文物價值較高的精良器物的官窯的工藝水平。而水缸屬於百姓的日常生活器物,如採用比較粗糙的製作工藝、或者使用容易破損難以保留下來的材料製作,可能就不再馬未都的知識結構與經驗範圍內了。網友們陸續找到了出土的宋代繪畫和宋代以前的壁畫等,裡面都有描繪較大的可以用作水缸的器皿。還有更直接的證據被曝光,比如高度超過一米的史前陶缸(幾千年後的宋代製作這樣的掛釉陶缸作為裝水器皿應該更不成問題),還有山東出土的宋代大缸和印尼沉船裡打撈出來的瓷器大缸等等。
如果覆盤一下,馬未都當然也是足夠專業的,但是他還是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從邏輯上講,無論哪朝哪代人們都需要喝水都需要找個合適的器皿盛水,區別僅僅是器皿的材質和器形。盛水容器的大小顯然影響使用,而工藝是否精良與普通百姓的需求並無關聯。即便對製作工藝有質疑,也應該從盛水容器的演進歷史去分析,才能得到更完整可信的結論。所以,無論是一開始人云亦云的盲目相信流傳廣泛的典故,還是後來盲目相信馬未都的對宋代製作工藝“經驗”與“知識”,都是缺乏獨立思考的不嚴謹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