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糟糕的衛道士

    皇太極繼位系推舉可能性較大 政治識見、軍事才能和個人威望最具說服力 愛新覺羅•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在八大貝勒中排名第四,又被稱為四貝勒。當時,眾多的兄弟有當中代善,阿敏,勒莽古爾泰三位貝勒,還有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都有機會被立為汗。皇太極按年齡排第八,按貝勒座次列第四,少即喪母,且無直胞兄弟,為什麼卻最後登上了後金國汗的寶座?努爾哈赤死後,多爾袞生母大妃納喇氏死殉,這兩者之間究竟有無必然聯絡?皇太極繼位成為清史一大謎案。 皇太極暗設機關? 諸多觀點認為,皇太極“處心積慮、暗設機關十五年”才最終奪得汗位。 有學者分析當時的形勢:二貝勒阿敏是皇太極的堂兄,其父舒爾哈齊獲罪被圈禁至死,阿敏自己也犯下大過,自然沒有資格也沒有條件爭奪汗位繼承權;三貝勒莽古爾泰是皇太極的五兄,有勇無謀,生性魯莽,軍力較弱,其生母富察氏曾因過獲罪,莽古爾泰竟手刃生母,聲名惡劣,沒有條件爭奪汗位;大貝勒代善則“有資格、有條件也有可能繼承汗位”。代善性格寬柔、深得眾心,且軍功多、權勢大。努爾哈赤曾預示日後由其襲受汗位,說:“百年之後,我的幼子和大福晉交給大阿哥收養。”大阿哥就是代善。皇太極雖懷大志、藏玄機、有帝王之材,但同乃兄代善爭奪汗位繼承,各方面均處於不利的地位,於是不得不暗設機關。 類似說法還有很多,現將皇太極登基的不利因素找出來,然後引申為奪位的理由。 國內一位較知名的學者例舉皇太極不可能順利繼位的若干理由稱:皇太極幼年喪母,且其母未封后,不是嫡子;又排行居中,沒有提前立戰功的機會,也享受不到女真族幼子繼承的優先權;在所有兄弟中,唯有皇太極沒有直胞弟兄,他的哥哥代善有同胞褚英,他的五哥莽古爾泰有弟弟德格類和妹妹莽古濟,多爾袞有哥哥阿濟格和弟弟多鐸,皇太極則是單身一人。 甚至將其外公葉赫貝勒也列了出來:皇太極生母是葉赫部貝勒揚佳努的愛女,名孟古,稱孟古格格。14歲嫁給努爾哈赤,29歲撒手歸天。12歲的皇太極自此失去母愛。那拉氏之死,在很大程度上是心情抑鬱所致。孟古從結婚到患病、逝世,建州同葉赫部一直敵對。古勒山一戰,孟古的堂兄布齋貝勒,戰馬在廝殺中被木墩絆倒,死於非命。努爾哈赤命將布齋的遺體劈作兩段,將其一半歸還。從此建州與葉赫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孟古病危,覺得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要求見生母一面。努爾哈赤派人去葉赫迎接,但葉赫貝勒不許。孟古終未得見生母,抱憾九泉。努爾哈赤非常生氣,後來打下葉赫之後,努爾哈赤大開殺戒,進行報復。該觀點認為這種舊仇,對皇太極繼承大位不利。 如此種種,把皇太極的順利登基當成一種政治鬥爭的結果來討論,全然沒有將他的赫赫戰功與雄才大略作為他登基的資本來談。 大妃死殉引非議 《太祖武皇帝實錄》較為詳細地記述了阿巴亥殉死的情景:後饒丰姿,然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後為國亂,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之殉。”諸王以帝遺言告後,後支吾不從。諸王曰:“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後遂服禮衣,盡以珠寶飾之,哀謂諸王曰:“吾自十二歲事先帝,豐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離,故相從於地下。吾二子多爾袞、多鐸,當恩養之。”諸王泣而對曰:“二幼弟,吾等若無恩養,是忘父也。豈有不恩養之理!”於是,後於十二日辛亥辰時自盡,壽三十七,乃與帝同柩。 有學者觀點認為阿巴亥之殉死,未必出於努爾哈赤的遺命,很可能是皇太極矯詔,逼迫阿巴亥殉死的。詳陳理由如下:首先是當時對殉死是有一定限制,為夫殉死的妻子一定要是愛妻,而且她膝下不能有幼子,與夫不睦的妻子不能殉死;其次清代官書,無論《太祖武皇帝實錄》、《滿洲實錄》,還是《太祖實錄》,都記載“上於國家政事、子孫遺訓,平日皆預定告誡,臨崩不復言及”,就是說努爾哈赤死前沒留任何遺言。種種跡象表明,這是“以皇太極為首”的政治集團的陰謀,既然最終皇太極勝出,當然難逃逼死大妃的罪名。 又有人引用《滿文老檔》記載:天命五年(1620)三月二十五日,小福晉德因澤向努爾哈赤“要言相告”:“大福晉曾兩次備佳餚送給大貝勒代善,大貝勒受而食之。又一次送給四貝勒皇太極,四貝勒接受而未吃。大福晉在一天當中,曾二三次派人到大貝勒家去。而且還看到大福晉自己在深夜時離開院子,也已經二三次之多。”說大妃大福晉阿巴亥與大貝勒關係曖昧。 觀點稱,小福晉德因澤的告發,是受皇太極幕後指示,其作用是“一箭雙鵰”:既敗壞了他哥哥大貝勒代善的名聲,又除去了大妃大福晉阿巴亥,直接打擊多爾袞兄弟兩個。畢竟,多爾袞和多鐸還有繼承皇位的可能。這就是皇太極絕對的“作案”動機。 《汗諭》為皇太極正名 長期以來,一些明清史專家認為,皇太極汗位是從其幼弟多爾袞手中篡奪來的。清人蔣良騏的《東華錄》順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詔內載,多爾袞聲稱“太宗文皇帝(皇太極)之位原系奪立”,暗示皇太極篡奪汗位。此說其實不成立,多爾袞生母死殉時多爾袞才十五歲,既無功業,亦無威望,故不可能立多爾袞為嗣。 皇太極即位後,對多爾袞“特加愛重”,大力培養提拔,多爾袞對皇太極的恩育萬分感念,盡心盡力輔佐皇太極,勳勞卓著,成為皇太極最得力的助手。總之,皇太極與多爾袞兄弟感情較好,無法想像皇太極對多爾袞幹下篡位、殺母的勾當。當時,大妃阿巴亥的死殉是由特定的歷史條件造成的,要麼是由於她本人矯詔,要麼就是努爾哈赤口諭要其殉葬。 滿族先人女真像許多遊牧民族一樣,汗位繼承並沒有實行嫡長制,努爾哈赤晚年沒有指定繼承人,而是宣佈《汗諭》:實行八和碩貝勒共議推舉新汗和廢黜大汗的制度。 這是一種相對比較理想而且比較出新的做法,對於《汗諭》的存在,史學界已成定論。事實上,當時歷史條件下,按照《汗諭》實行八和碩貝勒共議推舉新汗和廢黜大汗的制度推舉產生新汗是具有成成熟歷史背景的。 當時情況下,皇太極是最佳人選。去除前文所述的二貝勒和三貝勒顯而易見的劣勢,多爾袞等兄弟年紀尚小之外,最具競爭力的大貝勒代善是“性格寬柔”,幾乎所有的史料記載中都沒有出現他有登基之心,處處極力展現此人的寬容和隱忍。努爾哈赤死了之後,薩哈廉和代善的兒子嶽託找到代善跟他說:四大貝勒,才德冠世,深得先帝之心,眾皆悅服,當速繼大位。代善表態:是吾心也。我也贊成,在家商量,第二天開諸貝勒會議,因為努爾哈赤規定,新的大汗要貝勒會議討論選舉,還可以罷免。這樣在貝勒會議上代善首先提出來,說經過商量了,由皇太極來繼承大位,大貝勒提出來之後,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等等也都贊成,這樣皇太極就在努爾哈赤之後繼承了大位。 實際上,皇太極初登新汗寶座時,“四大貝勒並肩而坐,處理軍政大事,四人輪流分值。”無論此後發生了怎樣的事情,這至少表明,對於這個新汗位,諸位貝勒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樣饞涎欲滴,競爭也沒有史學家分析的那樣空前白熱。 《魯庵文集》所記略富戲劇性:代善表示,按努爾哈赤遺願,當立皇太極為汗。皇太極推辭,主張代善當立,並“相讓走避”。國不可一日無一君,大臣們一會兒去請代善,一會兒去拉皇太極,“號呼奔走於兩間者再三,凡三日”,最後還是代善使人“群擁”皇太極即位。這裡不見刀光劍影、不擇手段的權力爭鬥,代之以和平友好的互相謙讓。這與貫串清朝特別是其前期血腥的最高權力之爭,形成強烈反差,令人難以置信。其中雖有言過其實之處,但按當時情況,民主推舉皇太極為汗,還是很有可能的。因為,當時人們相當崇尚武功,而皇太極的武功遠遠超過才十幾歲的多爾袞,與代善比也不相上下;此外,在政治識見、軍事才能和個人威望上,皇太極都高出諸貝勒一籌,由於君主專制制度尚未發展完善,遇大事須協商辦理,因而推舉才能卓著的皇太極即位,是不足為怪的。 從另外一個角度上講,“成者為王”是一個歷史的規律,過程再複雜,結果就這麼簡單,皇太極的文治武功是後人有目共睹的,對於這樣一個偉大的角色,我們更相信他是透過民主的推舉而走上龍座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朝的刑律和法規是怎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