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裡有一則涉及槐樹的記載令人印象深刻:“晉靈公不君。……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闢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這則記載說的是,晉靈公派鉏麑去刺殺宣子趙盾,但鉏麑見趙盾乃“民之主也”,不願殺之。殘害忠良即為“不忠”,違背君命即為“不信”,陷入如此的兩難之境,最後他選擇了自殺而死。這些都不難理解,但使我不解的是,鉏麑為何不觸牆柱、不觸桑榆,而偏要觸“槐”而死呢?這個問題看似荒唐不經,但當從“槐”的文化意蘊入手去探究它時,會驚奇地發現,鉏麑觸“槐”而死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槐,《說文》曰:“木也,從木鬼聲”。它作為一種常見的樹木,材質細密,可以用作建築材料和器物用具,花蕾、種子、根皮均可入藥。因此它很早就與華人的生活產生了聯絡。在《山海經》中就有關於槐樹的記載:“東三百里,曰首山……木多槐”。《穆天子傳》也有記載:“(天子)遂驅,升於弇山……而樹之槐”。《管子》也有記載:“五沃之土,其木宜槐”。槐樹頻頻在這些古老的典籍裡出現,它與人們生活的聯絡可見一斑。正因為槐樹作為一種常見的、功用多樣的樹種很早就與人們的生活產生了緊密的聯絡,所以可以想見,在人們的聚居地,槐樹的數量就要相對較多。這樣一來人們聚在一起休憩、遊戲、議事的時候就很可能會常常坐在槐樹下面。
久而久之,這就會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習慣被長期遵守就可能演化為制度。早在周代就有了“三槐九棘”的制度:左九棘,為公卿大夫之位;右九棘,為公侯伯子男之位;面三槐,為三公之位。因此世人就以“槐棘”來指三公九卿之位了。《抱朴子·審舉》篇中就有這樣的用法:“上自槐棘,降逮皂隸,論道經國,莫不任職”。任昉《桓宣城碑》也有“將登槐棘,宏振綱網”的說法。我們還知道,中國古代一般把鼎作為權力和地位的象徵,而古人又把槐和鼎聯絡在一起,用“槐鼎”來比喻三公之位,或者用來泛指執政大臣。如《後漢書·方術傳論》有“越登槐鼎之位”的說法;《宋書·王弘傳》也有“正位槐鼎,統理神州”的記載。由此可見,槐樹已經逐漸成了政治地位的象徵。由於“槐”字的寫法是“木”字旁放個“鬼”,就有人從陰陽五行的角度出發,認為槐樹能溝通鬼神,民間也有“老槐報兇”的說法,但這並不是主流,而其“天人感應”的理念與漢代盛行的讖緯學說訊息相同,同樣也具有強烈的政治意涵。
槐從一種常見的樹種逐漸被賦予了象徵權力與地位的政治含義。除“槐棘”“槐鼎”之外,還出現了其他一長串類似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詞彙,如“槐卿”“槐兗”“槐宸”“槐掖”“槐望”“槐綬”“槐嶽”“槐蟬”“槐府”“槐第”,等等。“槐棘”“槐鼎”被用來代指三公九卿這樣的高位,而三公九卿作為帝王的肱股之臣又要求具備崇高、莊重、忠誠、仁義等倫理道德素養。這樣一來槐樹就又進一步與上述政治倫理寓意發生了聯絡。例如,《世說新語》載:“桓玄敗後,殷仲文還為大司馬諮議。意似二三,非復往日。大司馬聽(廳堂)前有一老槐,甚扶疎。殷因月朔,與眾在聽,視槐良久,嘆曰:‘槐樹婆娑,無復生意’。”在這裡,殷仲文望著槐樹慨嘆它“無復生意”顯然是以此來寄託自己的政治抱負無法實現的悲涼情緒。著名的唐傳奇《南柯太守傳》中的“大槐安國”是古槐樹下的一個蟻穴,如果將其“富貴榮華,南柯一夢”的主旨與槐樹的政治文化意蘊結合起來理解,就更能體會作者李公佐的匠心獨運。
當我們瞭解到槐具有崇高、莊重、忠誠、仁義等政治道德含義時,我們就會明白在中國古代為什麼許多重要場所、尤其是與政治相關的場所往往都會有槐樹的身影了。據說漢宮中即多種槐樹,唐朝宮廷更是普遍。《容齋隨筆》載:“唐貞觀中,忽有白鵲營巢於寢殿前槐樹上。”說明皇帝寢殿前也有槐樹。唐時因天街兩畔多槐,百姓們因而稱之為“槐衙”。《舊唐書·吳湊傳》:“官街樹缺,所司植榆以補之。湊日:‘榆非九衢之玩。’亟命易之以槐。”也能說明槐樹在唐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中國古代有“社壇立樹”的習俗。《尚書·逸篇》載:“太社惟松,東社惟柏,南社惟梓,西社惟慄,北社惟槐。”可見槐樹作為社樹還具有祈禱吉祥福祉的功能。槐樹也會出現在監獄、法庭周圍。如駱賓王在《在獄詠蟬》詩序中說:“餘禁所禁垣西,是法廳事也,有古槐數株焉。”可知在關押駱賓王的“禁所”附近就“有古槐數株”,在這樣的地方種植槐樹,一方面可以提醒百姓進入法律機關時要莊重肅穆,一方面也可以提醒官員要對君王忠誠、對百姓仁愛。
唐詩中有很多描述槐樹種植地點的詩句。例如,岑參《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有“青槐夾馳道,宮觀何玲瓏”之句;韓愈《南內朝賀歸呈同官》有“綠槐十二街,渙散馳輪蹄”之句;白居易《寄張十八》有“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之句;李賀《勉愛行二首送小季之廬山》有“別柳當馬頭,官槐如兔目”之句,《春歸昌谷》有“春熱張鶴蓋,兔目官槐小”之句。從上述詩人的這些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唐代不僅是宮觀旁的馳道才種槐樹,似乎所有的官道兩旁都是可能種植槐樹的,而且李賀詩中的“官槐”一詞,把“官”字與“槐”字直接並列,更能體現槐樹與政治的關係。
這些記載說明,槐樹確實可能具有崇高、莊重、忠誠、信義、仁愛等文化內涵。這些文化內涵是在華人的日常生活、政治生活中逐漸形成的。瞭解了這些之後,對於“鉏麑為何觸‘槐’而死”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給出一個比較合理的解答了。鉏麑之所以觸“槐”而死,首先一個必要條件就是趙盾家的周圍要有槐樹,而這個條件是滿足的,因為他是朝廷重臣,官邸周圍很可能會種植槐;其次,有槐樹並不代表鉏麑必須要撞死在上面,他完全可以選擇其他的死法,如“以頭搶地”等。但鉏麑沒有那樣做,而是選擇了以觸“槐”而死來明志。當他陷入了“忠”與“信”的抉擇之時,他不能對不起國君更不能對不起人民,他只有選擇死來成全自己的“忠”與“信”;於是他選擇了死而且是觸“槐”而死,因為槐樹是忠誠與信義的象徵,只有觸“槐”而死才能表明和寄託自己的“忠”與“信”。筆者對自己的這一解釋,一開始尚不自信。後來我讀到梁錦奎先生《聽劍樓筆記·花影》一書,看到梁先生對這個問題的解讀與我小異而大同,更使我堅信自己的理解不誤。
由於“槐”與“懷”同音,槐樹逐漸還具有了懷來人才的寓意。鄭玄曰:“槐之言懷也,懷來人於此,欲與之謀。”人才是國君治國理政的助手,必須德才兼備,槐樹作為招攬人才的象徵,也體現著鮮明的政治道德蘊含。槐樹能夠“懷來人”同理也就能“懷來神”。《太公金匱》載:“武王問太公日:‘天下神來甚眾,恐有試者,何以待之。’太公請樹槐於王門內,有益者入,無益者距之。”槐樹竟然還具備了評判神之有益無益的神奇功能,這可能是其招攬人才寓意的延伸。
正因為如此,槐樹後來與科舉文化也產生了密切的關係。唐李淖《秦中歲時記》載:“進士下第,當年七月復獻新文,求拔解,曰:‘槐花黃,舉子忙’。”這則諺語表面上是借槐花記錄節候,但其時開放的花卉不計其數,為何偏偏選擇槐花?這就與槐樹具有官運亨通的吉祥寓意密切相關。宋人沈括《夢溪筆談》還記載了一則有趣的故事:“學士院第三廳,學士閣子當前,有一巨槐,素號‘槐廳’。舊傳居此閣者多至入相,學士爭槐廳,至有抵徹前人行李而強據之者,餘為學士時目觀此事。”當時的“學士”為了圖吉利,爭相入住“槐廳”,也是因為槐樹具有官運亨通的吉祥寓意。從舉子的角度看是官運亨通,從君主的角度看就是得到了滿意的人才。唐宋文學中對槐樹的這一寓意也有不少描繪,如武元衡《酬談校書》有“篷山高價傳新韻,槐市芳年記盛名”之句,楊萬里《槐》有“陰作宮街綠,花開舉子忙”之句,使用的正是槐樹的這層寓意。
《左傳》裡有一則涉及槐樹的記載令人印象深刻:“晉靈公不君。……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闢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這則記載說的是,晉靈公派鉏麑去刺殺宣子趙盾,但鉏麑見趙盾乃“民之主也”,不願殺之。殘害忠良即為“不忠”,違背君命即為“不信”,陷入如此的兩難之境,最後他選擇了自殺而死。這些都不難理解,但使我不解的是,鉏麑為何不觸牆柱、不觸桑榆,而偏要觸“槐”而死呢?這個問題看似荒唐不經,但當從“槐”的文化意蘊入手去探究它時,會驚奇地發現,鉏麑觸“槐”而死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槐,《說文》曰:“木也,從木鬼聲”。它作為一種常見的樹木,材質細密,可以用作建築材料和器物用具,花蕾、種子、根皮均可入藥。因此它很早就與華人的生活產生了聯絡。在《山海經》中就有關於槐樹的記載:“東三百里,曰首山……木多槐”。《穆天子傳》也有記載:“(天子)遂驅,升於弇山……而樹之槐”。《管子》也有記載:“五沃之土,其木宜槐”。槐樹頻頻在這些古老的典籍裡出現,它與人們生活的聯絡可見一斑。正因為槐樹作為一種常見的、功用多樣的樹種很早就與人們的生活產生了緊密的聯絡,所以可以想見,在人們的聚居地,槐樹的數量就要相對較多。這樣一來人們聚在一起休憩、遊戲、議事的時候就很可能會常常坐在槐樹下面。
久而久之,這就會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習慣被長期遵守就可能演化為制度。早在周代就有了“三槐九棘”的制度:左九棘,為公卿大夫之位;右九棘,為公侯伯子男之位;面三槐,為三公之位。因此世人就以“槐棘”來指三公九卿之位了。《抱朴子·審舉》篇中就有這樣的用法:“上自槐棘,降逮皂隸,論道經國,莫不任職”。任昉《桓宣城碑》也有“將登槐棘,宏振綱網”的說法。我們還知道,中國古代一般把鼎作為權力和地位的象徵,而古人又把槐和鼎聯絡在一起,用“槐鼎”來比喻三公之位,或者用來泛指執政大臣。如《後漢書·方術傳論》有“越登槐鼎之位”的說法;《宋書·王弘傳》也有“正位槐鼎,統理神州”的記載。由此可見,槐樹已經逐漸成了政治地位的象徵。由於“槐”字的寫法是“木”字旁放個“鬼”,就有人從陰陽五行的角度出發,認為槐樹能溝通鬼神,民間也有“老槐報兇”的說法,但這並不是主流,而其“天人感應”的理念與漢代盛行的讖緯學說訊息相同,同樣也具有強烈的政治意涵。
槐從一種常見的樹種逐漸被賦予了象徵權力與地位的政治含義。除“槐棘”“槐鼎”之外,還出現了其他一長串類似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詞彙,如“槐卿”“槐兗”“槐宸”“槐掖”“槐望”“槐綬”“槐嶽”“槐蟬”“槐府”“槐第”,等等。“槐棘”“槐鼎”被用來代指三公九卿這樣的高位,而三公九卿作為帝王的肱股之臣又要求具備崇高、莊重、忠誠、仁義等倫理道德素養。這樣一來槐樹就又進一步與上述政治倫理寓意發生了聯絡。例如,《世說新語》載:“桓玄敗後,殷仲文還為大司馬諮議。意似二三,非復往日。大司馬聽(廳堂)前有一老槐,甚扶疎。殷因月朔,與眾在聽,視槐良久,嘆曰:‘槐樹婆娑,無復生意’。”在這裡,殷仲文望著槐樹慨嘆它“無復生意”顯然是以此來寄託自己的政治抱負無法實現的悲涼情緒。著名的唐傳奇《南柯太守傳》中的“大槐安國”是古槐樹下的一個蟻穴,如果將其“富貴榮華,南柯一夢”的主旨與槐樹的政治文化意蘊結合起來理解,就更能體會作者李公佐的匠心獨運。
當我們瞭解到槐具有崇高、莊重、忠誠、仁義等政治道德含義時,我們就會明白在中國古代為什麼許多重要場所、尤其是與政治相關的場所往往都會有槐樹的身影了。據說漢宮中即多種槐樹,唐朝宮廷更是普遍。《容齋隨筆》載:“唐貞觀中,忽有白鵲營巢於寢殿前槐樹上。”說明皇帝寢殿前也有槐樹。唐時因天街兩畔多槐,百姓們因而稱之為“槐衙”。《舊唐書·吳湊傳》:“官街樹缺,所司植榆以補之。湊日:‘榆非九衢之玩。’亟命易之以槐。”也能說明槐樹在唐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中國古代有“社壇立樹”的習俗。《尚書·逸篇》載:“太社惟松,東社惟柏,南社惟梓,西社惟慄,北社惟槐。”可見槐樹作為社樹還具有祈禱吉祥福祉的功能。槐樹也會出現在監獄、法庭周圍。如駱賓王在《在獄詠蟬》詩序中說:“餘禁所禁垣西,是法廳事也,有古槐數株焉。”可知在關押駱賓王的“禁所”附近就“有古槐數株”,在這樣的地方種植槐樹,一方面可以提醒百姓進入法律機關時要莊重肅穆,一方面也可以提醒官員要對君王忠誠、對百姓仁愛。
唐詩中有很多描述槐樹種植地點的詩句。例如,岑參《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有“青槐夾馳道,宮觀何玲瓏”之句;韓愈《南內朝賀歸呈同官》有“綠槐十二街,渙散馳輪蹄”之句;白居易《寄張十八》有“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之句;李賀《勉愛行二首送小季之廬山》有“別柳當馬頭,官槐如兔目”之句,《春歸昌谷》有“春熱張鶴蓋,兔目官槐小”之句。從上述詩人的這些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唐代不僅是宮觀旁的馳道才種槐樹,似乎所有的官道兩旁都是可能種植槐樹的,而且李賀詩中的“官槐”一詞,把“官”字與“槐”字直接並列,更能體現槐樹與政治的關係。
這些記載說明,槐樹確實可能具有崇高、莊重、忠誠、信義、仁愛等文化內涵。這些文化內涵是在華人的日常生活、政治生活中逐漸形成的。瞭解了這些之後,對於“鉏麑為何觸‘槐’而死”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給出一個比較合理的解答了。鉏麑之所以觸“槐”而死,首先一個必要條件就是趙盾家的周圍要有槐樹,而這個條件是滿足的,因為他是朝廷重臣,官邸周圍很可能會種植槐;其次,有槐樹並不代表鉏麑必須要撞死在上面,他完全可以選擇其他的死法,如“以頭搶地”等。但鉏麑沒有那樣做,而是選擇了以觸“槐”而死來明志。當他陷入了“忠”與“信”的抉擇之時,他不能對不起國君更不能對不起人民,他只有選擇死來成全自己的“忠”與“信”;於是他選擇了死而且是觸“槐”而死,因為槐樹是忠誠與信義的象徵,只有觸“槐”而死才能表明和寄託自己的“忠”與“信”。筆者對自己的這一解釋,一開始尚不自信。後來我讀到梁錦奎先生《聽劍樓筆記·花影》一書,看到梁先生對這個問題的解讀與我小異而大同,更使我堅信自己的理解不誤。
由於“槐”與“懷”同音,槐樹逐漸還具有了懷來人才的寓意。鄭玄曰:“槐之言懷也,懷來人於此,欲與之謀。”人才是國君治國理政的助手,必須德才兼備,槐樹作為招攬人才的象徵,也體現著鮮明的政治道德蘊含。槐樹能夠“懷來人”同理也就能“懷來神”。《太公金匱》載:“武王問太公日:‘天下神來甚眾,恐有試者,何以待之。’太公請樹槐於王門內,有益者入,無益者距之。”槐樹竟然還具備了評判神之有益無益的神奇功能,這可能是其招攬人才寓意的延伸。
正因為如此,槐樹後來與科舉文化也產生了密切的關係。唐李淖《秦中歲時記》載:“進士下第,當年七月復獻新文,求拔解,曰:‘槐花黃,舉子忙’。”這則諺語表面上是借槐花記錄節候,但其時開放的花卉不計其數,為何偏偏選擇槐花?這就與槐樹具有官運亨通的吉祥寓意密切相關。宋人沈括《夢溪筆談》還記載了一則有趣的故事:“學士院第三廳,學士閣子當前,有一巨槐,素號‘槐廳’。舊傳居此閣者多至入相,學士爭槐廳,至有抵徹前人行李而強據之者,餘為學士時目觀此事。”當時的“學士”為了圖吉利,爭相入住“槐廳”,也是因為槐樹具有官運亨通的吉祥寓意。從舉子的角度看是官運亨通,從君主的角度看就是得到了滿意的人才。唐宋文學中對槐樹的這一寓意也有不少描繪,如武元衡《酬談校書》有“篷山高價傳新韻,槐市芳年記盛名”之句,楊萬里《槐》有“陰作宮街綠,花開舉子忙”之句,使用的正是槐樹的這層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