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從上到下主要分為四部份:樹葉、樹枝、樹幹、樹根。
葉是高等植物的營養器官,側邊發育自植物的莖的葉原基。葉內含有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同時,植物的蒸騰作用也是透過葉的氣孔實現的。
葉只出現在真正的莖上,即只有維管植物才有葉。苔蘚植物,蕨類和所有高等植物都有葉。相對地,藻類,真菌和地衣則沒有葉。在這些扁平體(Thallus)中只能找到與葉相似的結構,但只能作為類似物(Analoga)。
但有人認為,上述的葉的外延,只是狹義的。廣義的葉應該指所有能行光合作用的組織結構。一部分的莖,如仙人掌,則會屬於此種廣義的葉。
完全葉包含三部分,葉片,葉柄和托葉。葉片指的是完全葉上扁平的主體結構。它會盡可能地吸收Sunny,並透過氣孔調節植物體內水分和溫度。在葉片的縱切面可見三種主要結構:上下表皮,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
根是植物的營養器官,通常位於地表下面,負責吸收土壤裡面的水分及溶解其中的離子,並且具有支援,貯存合成有機物質的作用。當然,位於地表外的氣生根(榕樹)也屬於根的一種。
根的縱切面
根的縱切面可分為四個區,最頂端的是帽狀結構--根冠,以上是分生區和伸長區,再上則是帶根毛的根毛區。
根管位於根頂端分生組織的外面。外層細胞壁的高度粘液化可以減少根在往下生長過程中與土壤接觸的摩擦力,起到保護作用。同時細胞中的造粉體還可保證根的向地生長,即保證其向地性(Gravitropism)。
分生區與根冠接壤處有一分生組織區,不斷產生細胞補充根冠的磨損。上方是靜止中心,細胞分裂活動停止,其作用是感受重力,控制細胞分裂,使根保持豎直向下生長。而在其縱切面上可劃分三種分生組織,即表皮原,皮層原和中柱原。它們分裂分化後分別形成根部的表皮層,皮質和中柱。
伸長區的細胞由分生區細胞發展而來,分裂能力已減弱,細胞延長軸伸長。伸長活動會導致原生韌皮部和初生木質部損壞,使之出現缺層(Lacuna)。
根毛去細胞已是成熟的細胞。根毛由表皮中的毛細胞(Trichoblast)生成,可有效地增大植物根部的吸收區域。樹木根部的吸收面積可達400M²。
根的橫切面
可分為三種結構,由外往內分別為表皮(又稱根被皮),皮質和中柱。
最外圍的是保護組織--根被皮(Rhizodermis)。而在老根中,根被皮通常會脫落。這時則有次生保護組織木栓行使保護功能。
往內是皮質,皮質又可以分為外皮,薄壁組織和內皮。
內皮細胞之間有加厚,稱為凱氏帶。外界的水分可以很容易的透過自由空間(即質外體)擴散穿過表皮和皮質,但不能自由穿過凱氏帶。因此凱氏帶起到調節水分吸收的作用。同時在根壓的形成中,凱氏帶也是一個重要角色。在內皮細胞當中,在原生木質部脊半徑方向上,存在著通道細胞。它們壁薄,對水分具有通透性,使得水分能快速進入木質部。
皮質包繞中央柱。中央柱有中柱鞘,木質部,韌皮部,薄壁組織或厚壁組織。根的維管組織與莖不一樣。莖的維管束木質部韌皮部呈束狀排列在同一半徑上。而在根部,兩者以同心圓的方式相間排列。木質部韌皮部相間排列,外抵中柱鞘。而此兩者都來源於中柱鞘。這種由外向內發生方式被稱為外始式,這也有別於莖內木質部外始式而韌皮部內始式的發生。
而在雙子葉和單子葉植物的排列又有所區別。
中柱鞘是初生分生組織。它是側根,木栓的發源。同時,根的次級生長,主要是維管束的次級生長,也是中柱鞘運動的結果。
在雙子葉植物中,木質部成星芒狀,各個木質部射線在根中央相交,形成實心的中央。而韌皮部位於兩束木質部之間,中間又少量薄壁細胞填充。
在單子葉植物中,中柱的中心常由薄壁組織(玉米)或厚壁組織(鈴蘭)填充,被稱為髓。根據木質部形成的脊的數目,可以把植物分為二原,三原,四原,五原和超過五個以上的多原。單子葉植物統書比雙子葉植物有更多的脊(14左右)。
根與莖的橫切面很相似,區別是在莖內,在木質部之前分佈有木射線。
根的生長
根的生長分為初級生長(primary growth)和次生生長(secondary growth)。
初生生長
根的初生生長根來源於胚胎的胚根。種子萌發的時候,幼根向下生長,這是根頂端分生組織活動的結果。頂端分生組織一方面向下分化根冠組織,替換被磨損的根冠部分。另一方面向上分化細胞,中柱原,皮質原和表皮原將會分生出中柱(包括中柱鞘,維管束和填充的薄壁組織。中柱鞘是頂端分生組織分裂出來的,具有分生能力的組織。維管組織和薄壁組織則是被分化出來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組織),皮質和根表皮。這就是根的初生生長。
次生生長
根的次生生長後來,根的維管形成層活動,向內不斷產生次生木質部,向外分化出次生韌皮部,並不斷把韌皮部的相對位置往外推。兩者此時的關係已不是相間排列。而是初生韌質部在最外,之後是後分化的次生韌皮部,中間間以維管形成層,再往內接次生木質部,此三者成束狀。束內有次生射線。而初生木質部則不在這個束狀結構裡,而是與之在根的橫切面上呈同心圓相間排列。維管形成層的活動使得根的直徑不斷增大。而表皮部分木栓開始形成,形成更厚的木質化的保護組織替換原來衰老的表皮。這就是根的次級生長。
側根
側根是由中柱鞘細胞發生而來的。在側根發生的部位,中柱鞘細胞突破皮層細胞向外生長,側根頂端有頂端分生組織。根據主根與側根的關係,可將植物的根劃分為直根系和鬚根系兩大根系。
根系
根系一株植物全部根的總稱。胚胎的胚根形成的根是植物的主根。後來當植物發育到一定階段,中柱的中柱鞘活動產生側根。按其形態,可分為直根系(allorhizie)和鬚根系(homorhizie)。 植物的生存環境,如土壤情況和水分分步,和氣候狀況,如溼度和溫度,影響著根系的形態。一般來說,直根系的深入土壤的深度大於鬚根系。一般木本植物的根深達10-12米。而生活在沙漠地區的駱駝刺可深入地下20米,以吸收地下水。單子葉植物,如禾本科的植物,其鬚根入土只有20-30釐米。論伸展的直徑,本科植物可達10-18米,超過其樹冠直徑。禾本科植物只有40-60釐米。木本科植物的根吸收面積可達400平方米。
直根系
直根系存在於雙子葉植物中,特點是主根明顯而發達,並且方向為豎直向下,側根呈葡萄狀分佈於主根周圍。
鬚根系
存在於蕨類和單子葉植物中,主根生長到一定階段後即停止生長,因此主根不明顯。莖基部產生大量的不定根,這些不定根不斷長長。所有的根呈須狀分佈。
不定根
不定根指的是由植物其它營養器官長出來的根,如莖和葉就可以長出假根。
假根
較原始的陸生植物(如苔蘚)沒有維管組織,只有由單細胞或多細胞組成的假根,用以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體。
菌根
菌根指的是高等植物與真菌類生物的共生現象,發生於植物的根部。可分為兩類:內生菌根和外生菌根。
內生菌根
微生物透過根毛到表皮皮層間隙,在皮層中繁殖,皮層細胞受刺激而分裂。真菌菌絲起到根毛的作用,吸收土壤中水分,礦物質和有機物質,並將之分解成更有利於宿主吸收的形式。真菌還能合成維生素供給宿主。而宿主則會提供胺基酸等物質供應真菌。
外生菌根
真菌在植物根部外形成以鞘層,成為菌絲罩,菌絲外露。只有少部分的真菌進入到根的皮層。
樹從上到下主要分為四部份:樹葉、樹枝、樹幹、樹根。
葉是高等植物的營養器官,側邊發育自植物的莖的葉原基。葉內含有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同時,植物的蒸騰作用也是透過葉的氣孔實現的。
葉只出現在真正的莖上,即只有維管植物才有葉。苔蘚植物,蕨類和所有高等植物都有葉。相對地,藻類,真菌和地衣則沒有葉。在這些扁平體(Thallus)中只能找到與葉相似的結構,但只能作為類似物(Analoga)。
但有人認為,上述的葉的外延,只是狹義的。廣義的葉應該指所有能行光合作用的組織結構。一部分的莖,如仙人掌,則會屬於此種廣義的葉。
完全葉包含三部分,葉片,葉柄和托葉。葉片指的是完全葉上扁平的主體結構。它會盡可能地吸收Sunny,並透過氣孔調節植物體內水分和溫度。在葉片的縱切面可見三種主要結構:上下表皮,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
根是植物的營養器官,通常位於地表下面,負責吸收土壤裡面的水分及溶解其中的離子,並且具有支援,貯存合成有機物質的作用。當然,位於地表外的氣生根(榕樹)也屬於根的一種。
根的縱切面
根的縱切面可分為四個區,最頂端的是帽狀結構--根冠,以上是分生區和伸長區,再上則是帶根毛的根毛區。
根管位於根頂端分生組織的外面。外層細胞壁的高度粘液化可以減少根在往下生長過程中與土壤接觸的摩擦力,起到保護作用。同時細胞中的造粉體還可保證根的向地生長,即保證其向地性(Gravitropism)。
分生區與根冠接壤處有一分生組織區,不斷產生細胞補充根冠的磨損。上方是靜止中心,細胞分裂活動停止,其作用是感受重力,控制細胞分裂,使根保持豎直向下生長。而在其縱切面上可劃分三種分生組織,即表皮原,皮層原和中柱原。它們分裂分化後分別形成根部的表皮層,皮質和中柱。
伸長區的細胞由分生區細胞發展而來,分裂能力已減弱,細胞延長軸伸長。伸長活動會導致原生韌皮部和初生木質部損壞,使之出現缺層(Lacuna)。
根毛去細胞已是成熟的細胞。根毛由表皮中的毛細胞(Trichoblast)生成,可有效地增大植物根部的吸收區域。樹木根部的吸收面積可達400M²。
根的橫切面
可分為三種結構,由外往內分別為表皮(又稱根被皮),皮質和中柱。
最外圍的是保護組織--根被皮(Rhizodermis)。而在老根中,根被皮通常會脫落。這時則有次生保護組織木栓行使保護功能。
往內是皮質,皮質又可以分為外皮,薄壁組織和內皮。
內皮細胞之間有加厚,稱為凱氏帶。外界的水分可以很容易的透過自由空間(即質外體)擴散穿過表皮和皮質,但不能自由穿過凱氏帶。因此凱氏帶起到調節水分吸收的作用。同時在根壓的形成中,凱氏帶也是一個重要角色。在內皮細胞當中,在原生木質部脊半徑方向上,存在著通道細胞。它們壁薄,對水分具有通透性,使得水分能快速進入木質部。
皮質包繞中央柱。中央柱有中柱鞘,木質部,韌皮部,薄壁組織或厚壁組織。根的維管組織與莖不一樣。莖的維管束木質部韌皮部呈束狀排列在同一半徑上。而在根部,兩者以同心圓的方式相間排列。木質部韌皮部相間排列,外抵中柱鞘。而此兩者都來源於中柱鞘。這種由外向內發生方式被稱為外始式,這也有別於莖內木質部外始式而韌皮部內始式的發生。
而在雙子葉和單子葉植物的排列又有所區別。
中柱鞘是初生分生組織。它是側根,木栓的發源。同時,根的次級生長,主要是維管束的次級生長,也是中柱鞘運動的結果。
在雙子葉植物中,木質部成星芒狀,各個木質部射線在根中央相交,形成實心的中央。而韌皮部位於兩束木質部之間,中間又少量薄壁細胞填充。
在單子葉植物中,中柱的中心常由薄壁組織(玉米)或厚壁組織(鈴蘭)填充,被稱為髓。根據木質部形成的脊的數目,可以把植物分為二原,三原,四原,五原和超過五個以上的多原。單子葉植物統書比雙子葉植物有更多的脊(14左右)。
根與莖的橫切面很相似,區別是在莖內,在木質部之前分佈有木射線。
根的生長
根的生長分為初級生長(primary growth)和次生生長(secondary growth)。
初生生長
根的初生生長根來源於胚胎的胚根。種子萌發的時候,幼根向下生長,這是根頂端分生組織活動的結果。頂端分生組織一方面向下分化根冠組織,替換被磨損的根冠部分。另一方面向上分化細胞,中柱原,皮質原和表皮原將會分生出中柱(包括中柱鞘,維管束和填充的薄壁組織。中柱鞘是頂端分生組織分裂出來的,具有分生能力的組織。維管組織和薄壁組織則是被分化出來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組織),皮質和根表皮。這就是根的初生生長。
次生生長
根的次生生長後來,根的維管形成層活動,向內不斷產生次生木質部,向外分化出次生韌皮部,並不斷把韌皮部的相對位置往外推。兩者此時的關係已不是相間排列。而是初生韌質部在最外,之後是後分化的次生韌皮部,中間間以維管形成層,再往內接次生木質部,此三者成束狀。束內有次生射線。而初生木質部則不在這個束狀結構裡,而是與之在根的橫切面上呈同心圓相間排列。維管形成層的活動使得根的直徑不斷增大。而表皮部分木栓開始形成,形成更厚的木質化的保護組織替換原來衰老的表皮。這就是根的次級生長。
側根
側根是由中柱鞘細胞發生而來的。在側根發生的部位,中柱鞘細胞突破皮層細胞向外生長,側根頂端有頂端分生組織。根據主根與側根的關係,可將植物的根劃分為直根系和鬚根系兩大根系。
根系
根系一株植物全部根的總稱。胚胎的胚根形成的根是植物的主根。後來當植物發育到一定階段,中柱的中柱鞘活動產生側根。按其形態,可分為直根系(allorhizie)和鬚根系(homorhizie)。 植物的生存環境,如土壤情況和水分分步,和氣候狀況,如溼度和溫度,影響著根系的形態。一般來說,直根系的深入土壤的深度大於鬚根系。一般木本植物的根深達10-12米。而生活在沙漠地區的駱駝刺可深入地下20米,以吸收地下水。單子葉植物,如禾本科的植物,其鬚根入土只有20-30釐米。論伸展的直徑,本科植物可達10-18米,超過其樹冠直徑。禾本科植物只有40-60釐米。木本科植物的根吸收面積可達400平方米。
直根系
直根系存在於雙子葉植物中,特點是主根明顯而發達,並且方向為豎直向下,側根呈葡萄狀分佈於主根周圍。
鬚根系
存在於蕨類和單子葉植物中,主根生長到一定階段後即停止生長,因此主根不明顯。莖基部產生大量的不定根,這些不定根不斷長長。所有的根呈須狀分佈。
不定根
不定根指的是由植物其它營養器官長出來的根,如莖和葉就可以長出假根。
假根
較原始的陸生植物(如苔蘚)沒有維管組織,只有由單細胞或多細胞組成的假根,用以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體。
菌根
菌根指的是高等植物與真菌類生物的共生現象,發生於植物的根部。可分為兩類:內生菌根和外生菌根。
內生菌根
微生物透過根毛到表皮皮層間隙,在皮層中繁殖,皮層細胞受刺激而分裂。真菌菌絲起到根毛的作用,吸收土壤中水分,礦物質和有機物質,並將之分解成更有利於宿主吸收的形式。真菌還能合成維生素供給宿主。而宿主則會提供胺基酸等物質供應真菌。
外生菌根
真菌在植物根部外形成以鞘層,成為菌絲罩,菌絲外露。只有少部分的真菌進入到根的皮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