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春秋網
-
2 # 望風瑟瑟
漢武大帝劉徹勵精圖治,開拓疆土,他開創了中國歷史上一個輝煌的時代。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漢武帝好大喜窮兵黷武的政策不僅僅使得漢朝威服四夷,更使原本發達的經濟走向衰落。
劉徹在後期貪圖享樂,與秦始皇很相似。他的宮殿、苑囿都佈置地極盡奢華。武帝的好色是出了名的,後宮之中的李夫人、衛夫子等不說,劉徹喜歡像秦始皇一樣外出巡遊,遇上美麗的女子,就帶回宮中。後來的漢昭帝劉弗陵之母趙婕妤,也是他從外帶回的。可見其有多好色!
到了晚年,比秦始皇更相信術士,迷信仙方,追求長生。他多次出遊,也是為了尋訪仙蹤,求得仙藥。甚至把自己的大女兒衛長公主嫁給方士欒大~而且他疑心病甚重,因為一個夢引起的巫蠱之禍,致使衛皇后,太子,邊關重將,朝中重臣紛紛受牽連而死,多達數萬人!
那麼,為什麼漢武帝昏聵成這樣為什麼沒有像秦皇一樣釀成亡國之禍呢?
主要原因還是漢武帝本人幡然悔悟!徵和四年,漢武帝頒佈的輪臺“哀痛之詔”,它澄清了紛亂的局面,穩定了社會秩序,使得西漢得以再延續了近百年之久。
輪臺罪己詔,意味著劉徹從以前的尚武逐漸向文治的政策轉變,制訂了減少邊事,減輕賦稅,重視農業,發展生產的政策。以加強鞏固中央統治!因而,沒有發生像秦皇一樣的亡國之禍!
後兩圖分別為漢武帝繼位前和漢武帝后期的疆域!
-
3 # 游魚文化
一、仇恨值不一樣
秦始皇,真正意義上完成了中央集權的華夏一通。像推翻秦朝的基本上是跟秦始皇一個時代的人。比如劉邦、項羽都曾經看到秦始皇巡遊,項羽當即對叔父梁言:“彼必可取而代也。”而劉邦則長嘆:“大丈夫當如此也!”。秦始皇面對的都是被征服的異國子民,懷有國恨家仇。
漢武帝,漢朝的第七位皇帝。這個時代的百姓從一出生就是漢朝的子民並沒有國恨家仇。相反,經過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人民已經習慣了和平生活。
二、統治階級的思想不一樣
秦朝,實行的是法家思想,嚴刑峻法而治天下。法,使民畏。所以民眾也總感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尤其是到了秦二世,法家思想已經被很多人利用,越會鑽法的孔子的人越的到重用。當時的情況已經是,玩的轉法就玩的轉政治。
漢朝,先是無為而治的道家,後來輔助於儒家,最後漢武帝確立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些統治思想先是確保了人民的發展,後用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天地君親師”來教化百姓。自然是百姓即得安居樂業又忠君愛國。
三、戰爭性質不一樣
秦國,一定程度上視為內戰,戰火是燒在百姓的家門口。戰火紛飛,流離失所自然是不得人心。
漢朝,戰爭是相外的,雖然也是損耗財力物力,但是大部分百姓的生活是繼續的。
-
4 # 悟空說史
秦皇漢武一直都是被放在了歷史書中大聲歌頌的歷史人物,和秦始皇不一樣的是,秦始皇譭譽參半,但漢武帝在歷史書上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晚年做過什麼,大多都是被他北擊匈奴所折服而成為“漢粉”
秦始皇和漢武帝在對外戰爭上都有很不錯的成績,秦始皇遣大將蒙恬發兵30萬打匈奴,長驅匈奴700裡,漢武帝則派大將衛青、霍去病等3次發動對匈奴大規模戰爭,基本打垮了匈奴,這個成績讓漢武帝與秦始皇都在歷史上留下了厚重一筆。
但始皇帝與漢武帝兩人功勞一樣,後來兩個人的過錯居然也差不多,秦始皇耗費國力去建立長城是為了防禦外敵,一生都在推行“大工程”對於朝堂上面的事情都十分的開明,法術治國也是秦朝的國策,秦朝就是依靠這個強大的,很難變更。
其實,翻開漢武帝和秦始皇兩個人“錯事本”就會發現兩個人的過錯哪裡是一件不少,實在是時隔數百年的一個“翻版”,始皇帝秦始皇廢藩置縣,漢武帝就以“推恩令”削藩,始皇帝焚書坑儒,強行控制思想文化,漢武帝就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始皇帝窮奢極欲,建阿房宮,漢武帝就大肆擴建“上林苑”面積三百多里,始皇帝出海尋找長生不老藥,漢武帝就建明堂,壘高壇,樹“泰一”尊神,最後釀成“巫蠱之禍”。
始皇帝做了這些事情之後,秦二世而亡,按道理來說,漢武帝的統治也應該到了盡頭了,但我們將兩個朝代的“底蘊”翻開來看一下就會明白為什麼漢朝在漢武帝時期並沒有出現大的動亂,始終是小規模起義。
和秦朝的始終打仗不同,漢朝皇帝推行的是無為之治,讓整個國家休養生息彌補當時楚漢之爭造成的傷害,經過70多年的積累,到劉徹即位時,國庫豐盈,國力進入全盛時期,民眾對於漢朝的認同感增強,為漢武帝的北擊匈奴提供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到了漢武帝晚年的時候,他做的事情比秦始皇還要過分
文帝時期,漢朝就廢除了“誹謗罪”、“妖言罪”,可到了武帝時期,這些罪名又盛行起來,甚至發展到了“腹誹罪”。大司農顏異對幣制改革有意見,不敢說,只是嘴唇動了動,就被認為是“腹誹”(嘴巴不動,心裡在罵漢武帝)就被處死
那麼做了這麼多錯事,甚至比秦始皇還要多的漢武帝到底是做了什麼避免了“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的命運呢?這都要從漢武帝晚年的大徹大悟說起。
漢武帝在晚年時,看到了自己做的事情對於國家的影響,如果不加以制衡,那麼秦朝就是漢朝的下場,於是釋出了歷史上第一個“罪己詔”
輪臺西於車師千餘里,前開陵侯擊車師時,雖勝,烽其王,以遼遠乏食,道死者尚數千人,況蓋西乎!”“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悻,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百姓,靡費天下者,悉罷之!”“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因養馬而免徭賦),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輪臺罪己詔》但我認為,秦始皇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立下太子,讓朝堂上的幾股勢力在始皇帝死後不得不“直接對抗”從而導致了秦朝的滅亡,但不管怎麼說,漢武帝作為一個有著大功勞的皇帝在晚年的時候毅然“批評自己”也讓關於自己的負面傳聞“一乾二淨”這也對於當時的漢朝來說是“力挽狂瀾”之罪己詔
-
5 # 傑哥000
最重要的是因為,最重要的身邊還有一些賢臣最後自己醒悟起來了。寫了罪己詔。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寫自己過錯。
回覆列表
的確,漢武帝犯了很多和秦始皇相似的錯誤。兩人在位期間,都好大喜功,熱衷於對外征戰,開疆拓土,尤其是兩人都對北方的匈奴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耗盡了國力。晚年都偏信方士,追求長生不老。但令人頗感意外的是漢武帝卻沒有重蹈秦始皇的覆轍,即所謂的“有亡秦之政,而無亡秦之禍”,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漢武帝的治國手段要比秦始皇高明的多。比如,同樣是為了控制人們的思想,秦始皇採取“焚書坑儒”的野蠻手段,搞得天怒人怨,把天下的讀書人都推向了他的對立面,而漢武帝卻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來了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沒燒一本書,也沒殺一個人,最終還贏得了儒生們的極度擁戴,從而較為完美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第二,漢武帝有知錯能改的良好的政治品質。由於長時期的對匈奴長期的戰爭,漢朝國力大衰,階級矛盾相當尖銳,社會動盪不安。針對這種狀況,漢武帝果斷下“輪臺罪己詔”,說“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靡費一天下者,悉罷之”,言懇辭切,說到做到,使大漢帝國的這艘巨輪迅速調整了航向,躲過了險灘暗礁,走向了正確的航道,從而為昭宣中興的盛世奠定了基礎。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漢朝立國以後,從高祖劉邦到文帝、景帝,一百多年來一直信奉黃老哲學,無為而治,與民休息,到景帝后期,不僅百姓富裕,而且國家錢糧充盈,從而為漢武帝的對外征戰積累了物質基礎。而秦朝統一後,並沒有給天下百姓以休養生息的機會,對內大興土木,對外肆意用兵,最終不能持久,歷二世力竭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