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湯蘑菇燉小雞
-
2 # 平陽侯
舉個例子:清河崔氏 天下第一
唐初的官員修訂《氏族志》,竟然依習慣把崔氏列為第一大姓,列在皇族李氏之前。
把唐太宗氣個半死。我姓李的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
親自下令改皇室李姓為第一,皇戚族長孫氏列第二,崔姓及其他山東士族列第三。
唐朝200多年,崔氏入朝為相的多達二十七人,朝野五品以上官員400餘人。
屌不屌?
-
3 # 當狗容易做人難
“五姓七望”指的是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這七家士族門閥,是中國最後的貴族,他們的輝煌一共有兩個時期:兩晉北朝和唐朝。
自“九品中正制”確立以後,漢族士人講求門第出身,士族門閥一方面累代高官積累了強大的政治資本,另一方面盤踞地方、對當地民眾有深厚的影響力,這兩點造成了無論如何改朝換代,統治者為了天下穩定都需要拉攏士族門閥,而“五姓七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實際上“五姓七望”到唐朝時在朝廷上並無絕對優勢,一方面是唐朝的起家隊伍“關隴軍事集團”佔據高位;另一方面是科舉考試製度使得大量寒門子弟充斥朝堂。但“五姓七望”依靠詩書禮樂傳家,在全天下的影響力都是無與倫比的,甚至於皇帝的打壓也沒有用。
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編修《氏族志》,但朝廷官員竟然無視皇室權威,將博陵崔氏排為天下第一。後在太宗的干預下,《氏族志》抬高了皇室,對“五姓七望”進行了壓制,但卻沒取得實際效果。
唐高宗李治為了打破“五姓七望”世代聯姻的情況,以法律的形式頒佈禁婚詔,可惜不但沒有阻止聯姻的情況,反而太高了“五姓七望”女子的身價,高官顯貴無不以娶“五姓七望”女子為榮。
“安史之亂”後,李唐皇室不得不借助“五姓七望”的力量穩定天下,因此士族門閥子弟充斥朝堂,滎陽鄭氏連續出現了十多位宰相和重臣;清河崔氏出了8位宰相;范陽盧氏做官的超過百人。
-
4 # 妖鬼雜談錄
五姓七望之說是隋唐時期對隴西李氏、 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的稱呼。源於北魏時期的北魏四姓。
士族政治時代有兩個階段最為輝煌,一是兩晉北朝,二是唐朝。五姓七望最優勢不在於權勢有多大,而在於得到天下士子公認的門第貴族地位,這種社會地位的預設是權勢也無法帶來的。即便初唐時期關隴集團政治地位高,但是社會地位也不及五姓七望。
若論權勢最大當屬天子,但是在面對門第高貴上,即便天子也不及五姓七望。比如唐太宗時編修《氏族志》,朝廷官員竟然將博陵崔氏排為天下第一。在唐太宗的強行干預之下才將自己的李氏與長孫無忌的長孫氏排到前兩名,但是依然沒有效果。
到了中唐之後,士族門閥迴光返照再次興盛,五姓七望甚至連皇室都看不上。比如唐文宗向宰相鄭覃求親,結果鄭覃寧願將孫女嫁給九品官崔某也不嫁到皇室。變有了唐文宗“我家兩百年天子,故不及崔、盧也”的抱怨,而拒絕皇室公主下嫁更是多次。
至於五姓七望的權勢,很多回答都已經講的很清楚,就不囉嗦了。初唐與盛唐時期由於關隴集團以及科舉制對於寒門的提拔,五姓七望優勢並不明顯,但是中唐之後,皇室依靠士族力量,而這些門閥士族熟悉了科舉制,五姓七望又進入一次輝煌時期,不過隨著朱溫橫掃殘唐,順便把崔遠等高門朝臣投進黃河,八百年門閥從此消失與時代的浪潮之中。
朱溫殘暴,但是這件事做得還是不錯,避免了形成類似印度種姓制度一樣的情況
-
5 # 葦說歷史
唐朝特色的文官奮鬥目標大致分為三大類:“進士及第,娶五姓女,修國史。”“進士及第”很容易理解,人生四大樂事之一,正是金榜題名時,這絕對是讀書人最受人稱道的發跡途徑。而“修國史”則是希望做一名參與編著本朝史書的文官,修史著說是文官清流的不二選擇。但“娶五姓女”這種和文學才幹看似毫不相干的目標是為何呢?
“五姓七家”,這個概念最初在北朝時期形成。北魏孝文帝欽定的四姓為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此外,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也是當時一等一的望族,至隋唐時,這五種姓氏、七個家族則成為當時最頂級的門閥家族。
盛唐宰相薛元超曾經感嘆:“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娶到五姓女!”其實薛家已經屬於以韋、裴、柳、薛為成員的“關中四姓”之一,但薛家子弟仍然如此仰望“五姓七家”,足可見其影響。
隋唐時期,世家大族的影響力空前強大,唐朝皇室就稱其祖先出自隴西李氏且以此為榮。除了皇室李氏,其餘四姓皆不可小覷。
其一,太原王氏一脈,其先祖要追溯到戰國時期名將王翦,王氏在唐朝的名人有王允、王維以及王之渙等。
其二,范陽盧氏一脈,其先祖要追溯到東漢末年的經學家以及軍事家盧植,盧氏一脈在北魏時娶了三位公主,唐朝時更是出了八位宰相。
其三,滎陽鄭氏一脈,其同樣在北魏時期就已崛起,至唐朝時聲望達到頂峰,其一脈在唐朝時出了八個宰相。
最後一個姓氏在五姓七望中居首——崔,崔姓分為兩支,即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崔氏一脈崛起於北燕,秦漢時期得到發展,躋身北方望族一列,至魏晉南北朝時達到鼎盛,唐朝有十五位宰相出自崔氏一脈,被視為天下士族之冠!
貞觀時期,唐太宗下令修《氏族志》,編修者初稿將“山東士族”中的博陵崔氏排在首位,唐大宗聽到後大怒,心想我李家坐江山,但卻排在崔氏之後!於是令編修者重新排名,最終將李氏及外戚長孫氏排在前兩位,崔氏改為第三位。雖然改了《氏族志》,令唐太宗心氣稍順,但這個排名在朝堂和民間都沒有產生實質性的作用。
不僅如此,唐太宗對世家大族的傲慢也頗為不解。試想,尊貴如皇族,李氏在民間的聲望仍不如崔、盧、鄭等世家大族,並且這些氏族由於要保持其血統純正,所以只傲慢地進行五姓之間的內部通婚,並且以與除五姓之外的形式通婚為恥。
從北魏以來,世家大族內部通婚早已形成傳統,諸如:清河崔氏與隴西李氏以及范陽盧氏世代為婚姻;趙郡李氏則與博陵崔氏世代為婚姻;范陽盧氏與滎陽鄭氏以及隴西李氏世代婚姻。至唐文宗時期,這種風氣愈加嚴重。名門望族不僅蔑視諸姓,就連皇權也不放在眼裡。
唐高宗時期,試圖以禁婚的方式阻止名門望族互相為婚。但此種方法不但未能奏效,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佐證了這些“禁婚族”自矜的資本。
文宗曾有意和宰相鄭覃結親,希望為皇太子求娶鄭覃的孫女,但沒想到鄭覃寧可把孫女嫁給當時只是九品官的崔某也不願和皇家結親。文宗對此頗無奈,直言“李家兩百年的天子,難道還比不上崔家和盧家嗎?”
但是,世家大族的自我封閉,也導致了其諸多子弟雖有良好的成長環境,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真正奮發向上的後輩並不多見。此外,唐朝大力推行科舉制度,提拔寒門士子,在唐朝之後科舉人士佔據朝堂的情況下,真正意義上的貴姓已經不復存在了。
回覆列表
中國古代在科舉制度出現以前,仕途基本由世家大族把持。這種世族政治始於東漢,在南北晉得到發展,於隋唐走向巔峰。
五姓七望的概念,在唐時廣泛流傳,其最早源於北魏四姓望族,即范陽盧氏,清河崔氏,榮陽鄭氏,太原王氏。到了唐代,修訂《氏族志》,列隴西李氏為第一氏族。至此,五姓七望,進入巔峰時期。
終唐一代,李氏有17人出任宰相,而崔氏,更是出了29位宰相。盧氏,在初唐受到皇室打壓,雖然官位不顯,但也出了八位宰相。鄭氏從東漢末年鄭渾開始,逐漸發展為望族。而王氏,則為天下名門,沒有之一,只要舉幾個例子就行,不要太多,比如王勃,王之渙,王昌齡等,不要太多。
而七望,就是這五姓的發源地。其中李氏分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崔氏有博陵和清河之分。再加榮陽鄭氏和太原王氏,統稱七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