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民間分析大師
-
2 # 大國6098
說到戰略轟炸機,就不得不提到突防,別的作戰飛機對突防行動,不是很多,而戰略轟炸機,幾乎是必修課,從早期的高空突防,到後來的低空突防,再後來的隱身突防。突防=高科技!你的技術不領先怎麼突防?早期飛高了打不下來,所以採用高飛技術。後來飛高了也能打下來了,採用低飛。低飛飛機要有地形迴避技術。什麼是地形迴避?通俗地講,就是飛機沿著江山起起伏。後來又有了隱身技術,隱身突防當然更好了,但是永遠別忘了,突防最好的手段是技術領先!隱身技術己應用多年,反隱身技術也在發展,現在再發展隱身戰略轟炸機,決不是明智之選,戰略轟炸機防區外用遠導攻擊是一種不錯的方式。但也決不應是唯一的方式!
-
3 # 軍武資料庫
會,不僅僅是轟炸機。在不久的將來戰鬥機都會回到不隱身的狀態。
關注未來武器發展是W君的一個日常。對於隱身飛機來說就只是一個歷史階段上的一個時期罷了。
從飛機的歷史上來說有一段奇葩的經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人們發現如果只使用一層機翼那麼飛機的升力就受到了嚴重的限制。
因此在一戰時期這樣的單翼機並不多,而更多的戰鬥機採用了雙翼的形式。
而對多層翼面的追求來看,還有更極端的設計師採用了三層翼面的佈局。這種三層翼面的飛機在當年創造出了以“紅色男爵”為代表性一批皇牌飛行員。
在多層機翼的風潮中,甚至出現過7層機翼的怪物。
在當年有很長一段時間飛機的設計師都認為飛機會向越來越多的機翼這個方向發展。
在材料和動力的問題解決後,飛機卻又回到了一層機翼的設計思路上了。多層機翼就成了老古董。
實際上,無論多少層機翼,就是為了解決一個機翼面積滿足機體需要的矛盾,看現在的U-2
簡單的將一層機翼加長就可以滿足機翼面積的需求,這就是材料提升對飛機設計的一大改觀。要放在以前,這架能飛到2萬多米高度的偵察機怎麼著也得搞5層機翼吧?
隱身也是這樣。隱身的實質並不是不被雷達探測到,而是利用較小的雷達截面積縮短敵方的探測距離,從而降低敵方的反應時間。
假設如果有一架轟炸機機身雷達反射截面積是B-2的25倍,但是飛行速度是B-2的8倍,那麼這架飛機可以讓敵人在對B-2的反應速度上再慢60%。那麼這樣的轟炸機顯然作戰效能要比B-2強大的多。
當然了,如果是這個速度的話,那麼已經達到了7.6馬赫。在這樣的速度下還有很多工程學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在一戰期間的設計師是不是也沒有想到飛機是可以超越音速飛行的呢?
W君覺得,7.6馬赫,其實也僅僅是一個起步,未來空戰不會只有一招鮮的事情存在,至於隱身,這項技術現在來看也是越來越不實用了。
對於防區外導彈,速度提高了,自由落體炸彈都可以打穿防區了。
-
4 # 聯合防務
謝邀。防區外導彈配在戰略轟炸機上,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有了,美國B-52就配備了AGM-28“大獵犬”核巡航導彈,高空最大射程1263公里,低空最大射程也近400公里,攜帶1枚40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蘇聯同時期也發展了最大射程600公里的Kh-20巡航導彈,配備在圖-95戰略轟炸機上。上世紀80年代,美、蘇有分別給各自的戰略轟炸機配備了更先進的AGM-86、Kh-55遠端巡航導彈。
然而,在遠端巡航導彈列裝的情況下,美國仍然耗費巨資研製了B-2隱身戰略轟炸機,現在還在研製下一代隱身戰略轟炸機B-21,而俄羅斯同樣在發展PAK-DA隱身戰略轟炸機。為什麼?因為防區外導彈,特別是巡航導彈並不能完全滿足打擊需要。
一是防區外導彈技術複雜、價格昂貴、無法大批次裝備。既然要打得遠,導彈就要出色的發動機、氣動設計、導航系統、飛控系統等等,一下子就把技術難度和價格抬上去了,單價動輒就是幾十萬到上百萬美元(例如美國的AGM-158A單價85萬美元、AGM-158B單價132.7萬美元),所以即便是美國也不可能大量生產,像AGM-158在過去10多年裡的總訂貨量也才5000枚,到現在總共生產3000枚。而現代戰場上的目標種類和數量非常多,僅靠防區外導彈根本不夠用,只能用於打擊高價值的目標。
相比之下,炸彈的技術複雜度和價格就低多了。即便是加裝了制導套件的JDAM單價也才1.5-2.5萬美元,而裝有增程制導套件、具備一定防區外打擊能力的SDB-II的單價也是2.5萬美元。在精度上,JDAM能達到5-7米,和巡航導彈相當;而SDB-II則能達到1米,和鐳射制導炸彈相當,顯著超過巡航導彈。因此,制導炸彈的生產數量遠遠超過導彈。
二是防區外導彈的攜帶量較少。美國的B-52H和B-1B戰略轟炸機攜帶巡航導彈的數量分別為20枚和24枚,但是攜帶炸彈時數量卻會翻番,而且選擇非常靈活。例如B-1B可以攜帶24枚GBU-31制導炸彈(雖然數量上與巡航導彈一樣多,但是2000磅的GBU-31裝藥量遠非巡航導彈可比,打擊威力要大得多)、48枚GBU-38/54制導炸彈,或96-144枚SDB-II。這也就意味著戰略轟炸機如果攜帶制導炸彈,一個架次打擊的目標數量明顯超過攜帶巡航導彈,或者在攜帶同樣數量的彈藥情況下,能打擊更堅固的目標。
由此可見,戰略轟炸機不能只靠攜帶防區外導彈打擊敵人,很多時候還是要攜帶炸彈。但是,投擲炸彈需要戰略轟炸機進入敵方的防空武器攔截範圍,因為像俄羅斯的S-400防空導彈系統中射程最遠的40N6導彈可達400公里,48N6系列最大射程也在200公里以上,而加裝增程制導套件的SDB-II最大飛行距離也才110公里,至於沒有增程套件的JDAM投擲後最大飛行距離才10多公里。所以,戰略轟炸機必須有很強的突防能力才能有效儲存自己、進入敵方縱深投彈,而隱身就是很重要的突防技術。(S)
-
5 # 浴火
這完全是兩碼事情嗎?戰略轟炸機是否配備遠端防區外導彈與它是否應該具備隱身問題是兩種不同的問題,一個是,武器系統問題,另一個是,本身的設計問題。
戰略轟炸機最重要的目的是建立威懾力,讓對手感覺到壓力,不是強調作戰效能如何,更多的是要對對手形成威懾力。
從技術上說,隱身被認為是未來戰略轟炸機所必須具備的一個優點,這將讓他可以更好的進行潛入作戰,從而達到突然襲擊的目的,這不是給戰機加掛任何一款武器系統可能代替的功能,實際上這屬於技術發展的一個趨勢問題,所以它不能夠與導彈等相提並論,二者不能夠混在一起。
轟炸機加掛巡航導彈實際上是取得一種打擊目標的方式,不是它的使用目的而已,而是一種使用的手段,不能過分的強調這一點。
戰略轟炸機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多的,有時候對於戰略轟炸機來說存在就是意義,使用什麼才不是重點。
回覆列表
當今世界目前只有一款隱形轟炸機就是b2,b2是冷戰時期的產物,雖然具備隱身效能,但是代價巨大,單價24億美元,超高的保養維護費用,如今高超音速的巡航導彈和雷達技術的發展,b2已經沒有以前那麼神了,如果進行常規打擊,常規轟炸機飽和攻擊一樣可以取得同樣的效果,目前來看,研發隱身轟炸機需要強大的經濟支援,如果你的國家經濟一般,並且主要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反介入區域巨止,目前來看除了美國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造出來隱身轟炸機,第一沒有足夠的經濟,第二沒必要,第三,技術還不成熟,俄羅斯有技術但是沒經濟,中國有經濟沒技術,歐洲有技術有經濟沒必要,而且隱身轟炸機可以在其他地方進行彌補,發揮自己國家的長處彌補不足,比如俄羅斯可以研發超高音速巡航導彈進行防區外打擊,洲際導彈全球覆蓋,沒必要去跟風研製隱身轟炸機,蘇聯解體就是軍備競賽拖垮了經濟。普京現在就明白了,即使美國退出中導條約俄羅斯也不和美國進行軍備競賽,普京顯然很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