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 雖然金、銀、銅的相互兌換率一直在浮動中,但這個假設基本上應該是合理的。宋史有記載,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97年),“金上等舊估兩十千,今請估八千”(食貨志),一兩金子從兌10貫到8貫。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北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每兩價錢二十貫,銀每兩一貫五百文。岳飛的孫子岳珂的《金陀續編》記載,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銀每兩二貫三百文,金每兩三十貫文。從這裡能看出,金銀的兌換率差不多1:10,但金銀貴而銅錢便宜,差不多銀銅兌換率在1兩對2貫左右。這是因為宣和7年(1125年)金兵入侵後,物價飛漲、銅錢貶值的緣故。金兵南下後,大片國土淪陷、稅基減小,產銅量也下降,而同時政府開支卻並沒有減少,宋政府財務緊張,錢幣也開始粗製濫造(含銅量大幅降低),造成了幣制崩壞和通貨膨脹。到了南宋後,1貫銅錢的購買力遠不如北宋。宋史上記載,南宋理宗紹定元年(1228年)的一兩銀子可換3貫300文。不過無齋主人認為,北宋在金兵入侵前,銀銅兌換率為1兩兌1貫仍然是合理的。 要討論貨幣的購買力,必須先提一下兩位名家的方法。黃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國大歷史》中是以黃金的價格作為基準來換算的,他基本是依據1兩金=10兩銀=10貫這個假設,以國際金價來推算1貫銅錢今天的價值。吳思先生在他的《潛規則》一書中則是同時使用了米價和銀價作為基準,給出了1兩銀子今天價值的兩個不同數字。吳思先生似乎偏重於取由米價換算出來的那個資料。
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 雖然金、銀、銅的相互兌換率一直在浮動中,但這個假設基本上應該是合理的。宋史有記載,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97年),“金上等舊估兩十千,今請估八千”(食貨志),一兩金子從兌10貫到8貫。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北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每兩價錢二十貫,銀每兩一貫五百文。岳飛的孫子岳珂的《金陀續編》記載,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銀每兩二貫三百文,金每兩三十貫文。從這裡能看出,金銀的兌換率差不多1:10,但金銀貴而銅錢便宜,差不多銀銅兌換率在1兩對2貫左右。這是因為宣和7年(1125年)金兵入侵後,物價飛漲、銅錢貶值的緣故。金兵南下後,大片國土淪陷、稅基減小,產銅量也下降,而同時政府開支卻並沒有減少,宋政府財務緊張,錢幣也開始粗製濫造(含銅量大幅降低),造成了幣制崩壞和通貨膨脹。到了南宋後,1貫銅錢的購買力遠不如北宋。宋史上記載,南宋理宗紹定元年(1228年)的一兩銀子可換3貫300文。不過無齋主人認為,北宋在金兵入侵前,銀銅兌換率為1兩兌1貫仍然是合理的。 要討論貨幣的購買力,必須先提一下兩位名家的方法。黃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國大歷史》中是以黃金的價格作為基準來換算的,他基本是依據1兩金=10兩銀=10貫這個假設,以國際金價來推算1貫銅錢今天的價值。吳思先生在他的《潛規則》一書中則是同時使用了米價和銀價作為基準,給出了1兩銀子今天價值的兩個不同數字。吳思先生似乎偏重於取由米價換算出來的那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