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教師的修養水平
在課堂教學中主要表現為教師對自身的情感、儀表、舉止等方面的約束能力。這是實現課堂教學控制的根本前提。著名教育家加里寧曾經指出:“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很好地收斂自己,他應該感到,他的一舉一動都處在嚴格的監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沒有受到這樣嚴格的監督。”教師的情感、儀表、舉止等直接影響到融洽的課堂氣氛的形成,影響教學效果的實現。
課堂教學應當是有激情的。如果教師語言簡潔風趣,親切和藹,語調抑揚頓挫、輕重適當,學生就會在這種情感的感染下,很快進入問題情境。反之,如果教師情緒失控,動輒發火,學生就會焦慮不安;如果教師沒精打采,口授隨便,那麼學生也會情緒低落,心中的反應也只能是死水微瀾;若教師情感過度,渲染過重,語調始終高昂激越,學生就會趨於疲憊麻木,繼而產生逆反心理,如此種種情形,都難以使學生產生與教師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影響教師對課堂的控制。同樣,教師的儀表、舉止等如果失度,也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課堂氣氛。因此,教師首先必須加強自己的修養水平。
2、提高教師運用語言水平
課堂教學語言是一種工作語言,它受教學規律的制約,受各學科性質的支配。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質量,制約著學生的智力活動方式和效率。科學的使用教學語言,是實現課堂教學控制的保證。
課堂教學語言應具有科學性。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知識。因此課堂教學語言必須具有科學性,做到準確、精練,有條不紊,合乎邏輯。
課堂教學語言應具有啟發性。在教學中,能否引起學生積極思考,能否開啟學生的思路,能否引導學生獨立、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是實現課堂教學控制的關鍵所在。因此,課堂教學語言必須具有啟發性,透過啟發性的語言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對學生想知而又不知的內容,予以恰到好處的點撥,既要把問題點到,又不把話說盡,給學生留有思考的餘地。
課堂教學語言要生動形象。教師要善於應用形象的語言,激起學生的創造思維,引發學生豐富的想象。
3、提高教師的應變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能夠處理各種意外情況的能力,對於學生接受知識的資訊反饋要隨時掌握,及時處理。弄清他們的希望與困難,並根據這些資訊及時調整教學節奏,使其張弛適度。或迂迴插入,慢慢導向課本中心,或更弦易轍,調整教案中原有設想,轉換講述角度。特別是對學生中稍縱即逝的有價值的資訊,要及時捕捉,合理利用。
4、提高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和各種教學媒體的能力。
實現課堂教學控制,教師必須能夠根據各種條件變化,靈活選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要努力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利用先進的教學媒體,如採用電化教學手段,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等,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直觀。也可多種教法並重,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利於課堂控制。
總之,注意提高教師控制課堂教學的能力,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5、在獨立思考和學習中培養。
面對課程改革,教師要學會獨自思考,即認真地反思及總結,獨立思考是教師教學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徑。現在的教學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出了挑戰,如何將自己的教學設想轉成教學行為,更好地將自己的東西傳授給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教師要深思的事情。教師只有獨立思考,才能教學目標、教學能力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夠深入鑽研、不斷創新,才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且在這樣的過程中得到進步。例如教師要備一節課,首先應該是自己先獨立理解教材,領會課標、教參的精神,然後根據自己的教學能力、班級學生的基礎,獨立設計出符合自己教學水平、符合學生實際的教案來。這樣的過程,憑的全都是教師自我的積累,發揮的全都是教師自己的才智,那麼得到提高的才可能是教師自己。
6、在借鑑中感悟。
借鑑他人經驗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但借鑑不是臨摹、效仿、照抄,而是從經驗中悟出道理。借鑑不是借“標”而是悟“本”,絕不是“東施效顰”(見《莊子,天運》,美女西施病了,皺著眉頭,按著心口。同村的醜女人看見了覺得姿態很美,也學著她的樣子,卻醜的可怕。後人把這個醜女稱作東施,東施效顰比喻胡亂模仿,效果很壞。)作為一名新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是新手,我們要虛心吸取經驗,走進課堂聽評課,聽不同型別教師的課,建議新老師先聽課後上課,虛心請教有豐富經驗的同行教師,感悟課堂教學的真正本質,將所見所悟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7、在同行交流與合作中提升。
交流與合作是教師教學行為的主要組成部分。教學中我們不僅需要具有競爭意識,而且更需要合作。隨著資訊傳遞的迅猛發展,對教師素質也提出新的要求,其中能有效地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團結協作,主動參與社會活動,勇於承擔責任是新時期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教師的合作是教師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透過交流與合作能獲得心理支援,共同分享成功,分擔問題;透過交流與合作可以從同事那裡獲取教學資訊和靈感,產生新的想法;教師在合作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展示給學生,用無聲的語言告訴學生合作很有益,教師也在身體力行他們所倡導的信念;作為一個集體,教師透過合作可以獲得比個人努力更多的成績;透過分析材料、計劃及共同努力,可以減輕自己的負擔,所以,與同行交流合作,是教師能力培養、提升的又一重要途徑。
8、在課堂實踐中探索。
教學能力是後天獲得的,教學能力是在實踐中提高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實踐就成了教師形成和發展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課堂是教育研究的最前線,在理論中實踐,把自己所學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再運用到實踐中去,是對已學理論的檢驗,這樣一個良性迴圈系統,可以使教師的教學能力得到不斷提高。
9、在反思中前進。
(1)反思教學能力形成與提高的渠道是否暢通----“開源助流”。
反思的目的在於:分析教學能力形成的障礙,透過排除而“開源”;分析渠道梗阻的原因,透過打通而“助流”。
(2)反思各種教學能力強弱----“揚長補短”。
經過分析、努力,讓強得更強,弱的不弱。
(3)反思各種教學能力的效用----“高低兼顧”
經過分析、努力,讓教學效用高的繼續高,教學效用低的不再低。
反思可以分成三階段:
課堂前反思:此階段為備課,預測學生的反應及學習狀況,所以藉由搭配課堂後反思:一次次的訓練自己的預測能力,使之更精準。
課堂中省思:在課堂中觀察學生反應,並迅速擬定教學策略,需要良好的臨場經驗,而這正是新手教師最缺乏的。
課堂後省思:上完課後針對之前的課做全盤檢討,例如:提問是否適當?活動參與度如何?學生的接受程度…等,作為下一次課程安排的依據。舉個例子,首先教師因為遭遇到問題而心中浮現問號:「為什麼小明上課總是不專心?」,當我們在課堂中遇到這種情況,總是忍不住要罵學生。其實本來已經充滿挫折感的學生,更因為我們這一罵而對學習失去興趣。針對這問題,教師可以先藉由省思想出可能性,再去尋找解決方式。可能性一、孩子可能有身體上的疾病。可能性二、孩子可能聽不懂,所以無法專心。雖然班上的同學年紀皆相近,但所處的認知發展階段可能不同,有的可能已經到了具體運思期,有的還在前運思期,所以挑個最淺顯易懂的解釋方式,以實際操作代替口述,應該會比較有效。
注意事項
總之,在中學教育中,教師肩負著很大的責任。然而,只要我們有敬業精神,練實基本功,善於思考,善於深入實際進行教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是可以提高的。
1、提高教師的修養水平
在課堂教學中主要表現為教師對自身的情感、儀表、舉止等方面的約束能力。這是實現課堂教學控制的根本前提。著名教育家加里寧曾經指出:“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很好地收斂自己,他應該感到,他的一舉一動都處在嚴格的監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沒有受到這樣嚴格的監督。”教師的情感、儀表、舉止等直接影響到融洽的課堂氣氛的形成,影響教學效果的實現。
課堂教學應當是有激情的。如果教師語言簡潔風趣,親切和藹,語調抑揚頓挫、輕重適當,學生就會在這種情感的感染下,很快進入問題情境。反之,如果教師情緒失控,動輒發火,學生就會焦慮不安;如果教師沒精打采,口授隨便,那麼學生也會情緒低落,心中的反應也只能是死水微瀾;若教師情感過度,渲染過重,語調始終高昂激越,學生就會趨於疲憊麻木,繼而產生逆反心理,如此種種情形,都難以使學生產生與教師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影響教師對課堂的控制。同樣,教師的儀表、舉止等如果失度,也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課堂氣氛。因此,教師首先必須加強自己的修養水平。
2、提高教師運用語言水平
課堂教學語言是一種工作語言,它受教學規律的制約,受各學科性質的支配。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質量,制約著學生的智力活動方式和效率。科學的使用教學語言,是實現課堂教學控制的保證。
課堂教學語言應具有科學性。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知識。因此課堂教學語言必須具有科學性,做到準確、精練,有條不紊,合乎邏輯。
課堂教學語言應具有啟發性。在教學中,能否引起學生積極思考,能否開啟學生的思路,能否引導學生獨立、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是實現課堂教學控制的關鍵所在。因此,課堂教學語言必須具有啟發性,透過啟發性的語言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對學生想知而又不知的內容,予以恰到好處的點撥,既要把問題點到,又不把話說盡,給學生留有思考的餘地。
課堂教學語言要生動形象。教師要善於應用形象的語言,激起學生的創造思維,引發學生豐富的想象。
3、提高教師的應變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能夠處理各種意外情況的能力,對於學生接受知識的資訊反饋要隨時掌握,及時處理。弄清他們的希望與困難,並根據這些資訊及時調整教學節奏,使其張弛適度。或迂迴插入,慢慢導向課本中心,或更弦易轍,調整教案中原有設想,轉換講述角度。特別是對學生中稍縱即逝的有價值的資訊,要及時捕捉,合理利用。
4、提高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和各種教學媒體的能力。
實現課堂教學控制,教師必須能夠根據各種條件變化,靈活選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要努力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利用先進的教學媒體,如採用電化教學手段,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等,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直觀。也可多種教法並重,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利於課堂控制。
總之,注意提高教師控制課堂教學的能力,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5、在獨立思考和學習中培養。
面對課程改革,教師要學會獨自思考,即認真地反思及總結,獨立思考是教師教學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徑。現在的教學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出了挑戰,如何將自己的教學設想轉成教學行為,更好地將自己的東西傳授給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教師要深思的事情。教師只有獨立思考,才能教學目標、教學能力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夠深入鑽研、不斷創新,才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且在這樣的過程中得到進步。例如教師要備一節課,首先應該是自己先獨立理解教材,領會課標、教參的精神,然後根據自己的教學能力、班級學生的基礎,獨立設計出符合自己教學水平、符合學生實際的教案來。這樣的過程,憑的全都是教師自我的積累,發揮的全都是教師自己的才智,那麼得到提高的才可能是教師自己。
6、在借鑑中感悟。
借鑑他人經驗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但借鑑不是臨摹、效仿、照抄,而是從經驗中悟出道理。借鑑不是借“標”而是悟“本”,絕不是“東施效顰”(見《莊子,天運》,美女西施病了,皺著眉頭,按著心口。同村的醜女人看見了覺得姿態很美,也學著她的樣子,卻醜的可怕。後人把這個醜女稱作東施,東施效顰比喻胡亂模仿,效果很壞。)作為一名新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是新手,我們要虛心吸取經驗,走進課堂聽評課,聽不同型別教師的課,建議新老師先聽課後上課,虛心請教有豐富經驗的同行教師,感悟課堂教學的真正本質,將所見所悟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7、在同行交流與合作中提升。
交流與合作是教師教學行為的主要組成部分。教學中我們不僅需要具有競爭意識,而且更需要合作。隨著資訊傳遞的迅猛發展,對教師素質也提出新的要求,其中能有效地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團結協作,主動參與社會活動,勇於承擔責任是新時期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教師的合作是教師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透過交流與合作能獲得心理支援,共同分享成功,分擔問題;透過交流與合作可以從同事那裡獲取教學資訊和靈感,產生新的想法;教師在合作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展示給學生,用無聲的語言告訴學生合作很有益,教師也在身體力行他們所倡導的信念;作為一個集體,教師透過合作可以獲得比個人努力更多的成績;透過分析材料、計劃及共同努力,可以減輕自己的負擔,所以,與同行交流合作,是教師能力培養、提升的又一重要途徑。
8、在課堂實踐中探索。
教學能力是後天獲得的,教學能力是在實踐中提高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實踐就成了教師形成和發展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課堂是教育研究的最前線,在理論中實踐,把自己所學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再運用到實踐中去,是對已學理論的檢驗,這樣一個良性迴圈系統,可以使教師的教學能力得到不斷提高。
9、在反思中前進。
(1)反思教學能力形成與提高的渠道是否暢通----“開源助流”。
反思的目的在於:分析教學能力形成的障礙,透過排除而“開源”;分析渠道梗阻的原因,透過打通而“助流”。
(2)反思各種教學能力強弱----“揚長補短”。
經過分析、努力,讓強得更強,弱的不弱。
(3)反思各種教學能力的效用----“高低兼顧”
經過分析、努力,讓教學效用高的繼續高,教學效用低的不再低。
反思可以分成三階段:
課堂前反思:此階段為備課,預測學生的反應及學習狀況,所以藉由搭配課堂後反思:一次次的訓練自己的預測能力,使之更精準。
課堂中省思:在課堂中觀察學生反應,並迅速擬定教學策略,需要良好的臨場經驗,而這正是新手教師最缺乏的。
課堂後省思:上完課後針對之前的課做全盤檢討,例如:提問是否適當?活動參與度如何?學生的接受程度…等,作為下一次課程安排的依據。舉個例子,首先教師因為遭遇到問題而心中浮現問號:「為什麼小明上課總是不專心?」,當我們在課堂中遇到這種情況,總是忍不住要罵學生。其實本來已經充滿挫折感的學生,更因為我們這一罵而對學習失去興趣。針對這問題,教師可以先藉由省思想出可能性,再去尋找解決方式。可能性一、孩子可能有身體上的疾病。可能性二、孩子可能聽不懂,所以無法專心。雖然班上的同學年紀皆相近,但所處的認知發展階段可能不同,有的可能已經到了具體運思期,有的還在前運思期,所以挑個最淺顯易懂的解釋方式,以實際操作代替口述,應該會比較有效。
注意事項
總之,在中學教育中,教師肩負著很大的責任。然而,只要我們有敬業精神,練實基本功,善於思考,善於深入實際進行教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是可以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