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159305038633

    10部必讀的國學經典有:《周易》、《詩經》、《道德經》、《論語》、《莊子》、《孟子》、《史記》、《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

    《周易》 群經之首, 學會頂級思維模式 姬昌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

    《周易》是中國文化最古老的典籍,被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周易》將中國文化引向了“天人合一”的大方向和終極高度。普通人以為只有卜筮之用。其實周易最偉大的正是它的太極、陰陽、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符號系統。透過研究卦爻符系統中的位置、關係、轉換等去理解體悟其中的高明哲理和人事之道,才能真正體會其博大精深、奧妙無窮.

    《詩經》 中華詩經瑰寶, 領略詩歌魅力. 作者不詳 收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詩歌的優良傳統,中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詩經》不僅創立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有形的歷史階段——四言詩,且這種體式影響波及了後世各代的詩歌創作...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思無邪,這正是詩情的本質。夫子又說:“不學詩,無以言。”不讀《詩經》,言語不能從粗魯變得文雅,文化無法從粗野上升到文明,又說出了詩情對於人心的滋養、對人群的教化之用。

    《道德經》 萬經之王 大道至簡,悟在天成 老子 (春秋生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道德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道是道理、規律、理論之類,名是名稱、語言、符號系統。有什麼樣的認知能力、語言能力,就能認知和表述什麼樣的道。讀《老子》,便是讀那份道、德一體的天人合一之境

    《論語》 儒家經典著作 仁者愛人,智者知人 孔子 (春秋公元前551-前479)

    《論語》作為記載孔子思想和言行最為權威的一部著作,是儒家學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永珍“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永珍,《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係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

    《莊子》 道家經典著作 感悟人生智慧 莊子 (戰國約公元前369-前286)

    《莊子》莊子所著, 莊子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到了漢代以後,尊莊子為南華真人,因此《莊子》亦稱《南華經》。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等。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莊子》不僅是一本哲學名作,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寓言傑作典範。更是對中國文學、審美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深遠影響。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的地位絕不低於儒家和佛家。

    《孟子》 儒家經典著作 心志統氣 孟子 (戰國約公元前372-前289)

    《孟子》為孟子所著, 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聖”。孟子認為現實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後的標準,便是天。天表現於人,便是性。人若能有足夠修養,便能知天,達致天人合一.《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

    《史記》 二十四史之首 讀史明智, 司馬遷 (西漢約公元前145-前87年?)

    《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啟先例,樹立榜樣,仿效這種體裁修史相繼而起。通史家風,一直影響著近現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六祖壇經》 禪宗經典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慧能 (唐代638-713)

    《六祖壇經》是佛教禪宗祖師惠能說,弟子法海等集錄的一部禪宗經典之作。它完整記錄了慧能的一生事蹟及啟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全書沒有一點宗教色彩,說的全是般若之智和禪宗妙諦。是一部純粹而上乘的大智之作。《六祖壇經》的問世是南禪頓教形成的標誌。它的出現是佛教史上的一次革命。

    《六祖壇經》倡導人間佛教,主張和諧相處的思想和傳統,為營造和諧社會提供了精神支柱。《六祖壇經》的禪文化還是聯結海內外、教內外的特殊紐帶.

    《近思錄》 儒家思想代表作 明天理,正道統 朱熹 ( 南宋1130-1200)

    《近思錄》是南宋朱熹所著, 此書按照朱、呂二人的理學思想體系編排的,從宇宙生成的世界本體到孔顏樂處的聖人氣象,循著格物窮理,存養而意誠,正心而遷善,修身而復禮,齊家而正倫理,以至治國平天下及古聖王的禮法制度,然後批異端而明聖賢道統。全面闡述了理學思想的主要內容。

    《近思錄》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文化發展成熟的理論形態,代表著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水平;對當今的教育者、讀經者均有指導意義、借鑑價值;讀經當然不應捨棄之。

    《傳習錄》 哲學著作 修身養性 知行合一 王陽明 (明代1472-1529)

    《傳習錄》是哲學著作,明代王守仁所著,世稱陽明先生。此書記載了他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詞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括了王學所有重要觀點。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誠意的功夫等觀點,強調聖人之學為身心之學,要領在於體悟實行,切不可把它當作純知識,僅僅講論於口耳之間。

    《傳習錄》集中反映了王陽明的心性之學,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直到當代,王陽明的思想在當代新儒家中仍有其深刻的影響。在社會飛速發展,慾望和內心無法相互妥協的今天,研讀傳習錄,修煉一顆強大的內心,無疑是很有必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詩鑑賞中,如何緣景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