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101195118007

    (一)無緣大慈:佛教主張不但對跟自己有關係的人要慈愛,如自己的父母、親戚、朋友等;同時對跟自己沒有親戚、朋友關係的人也要慈愛,如跟我從不交往或素不相識的人,也一樣地關懷愛護。

    ‘無緣大慈’用儒家的話來說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禮運大同篇》所說的‘不獨親其親、子其子。’的意思。

    (二)同體大悲:同體大悲就是一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間一切眾生看成人我一體,休慼與共、骨肉相連。

    儒家所說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又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正可表現‘同體大悲’的胸襟。而地藏王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悲願深心,更是同體大悲的極致。

    擴充套件資料

    慈悲觀的含義

    佛教提倡“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切眾生過去生中都曾是我們的父母親屬,所以,我們不能惱怒他們。佛陀在過去生中修慈悲觀,就不願惱怒任何一個眾生。他有一生做常不輕菩薩,就不輕慢任何一個眾生,看到眾生都向他們頂禮,認為他們是將來的佛,應該給他們頂禮。

    但有些人不理解,反而罵他,甚至打他。他便離遠一點向人家頂禮。他一直這樣做,不管他人的侮辱、漫罵。常不輕菩薩正是修忍辱行的典範。

    另外,佛陀降伏醉象的公案也說明了這個問題。當時,提婆達多想害佛陀,便買了幾隻象,把他們灌醉。看到佛陀和阿難尊者走過來,他便在醉象的屁股上猛刺幾刀。頓時,醉象向佛陀猛撲過去。佛陀見象衝來,以同體大悲之心伸出手來,醉象馬上跪伏在地。

    佛陀走過去撫摩大象的頭頂對阿難尊者說:“我們只能用悲心對待仇恨,絕不能用憎恨心去對待。”

    這一教導,體現了佛教的同體大悲精神,是忍辱波羅密的思想基礎。總起來說,佛教忍辱的思想是建立在因緣觀和慈悲觀的基礎上。明白了這一點,才能忍受一切,接受一切。由此,我們才能達到三輪體空,才能了生死,出輪迴,成佛度生。

    參考資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警2中有哪些快捷方式和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