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豬的碎碎念
-
2 # 毅而三思吳六奇
席鎮早在西周時就已出現(1967年陝西寶雞渭濱區茹家莊生產隊)。至春秋戰國時開始多見,於漢代才有了形態上大規模的發展變化,直至西漢達到鼎盛。形象上如虎豹熊鹿、辟邪鳳鳥,龜蛇羊猴等動物造型多見,材質則常用玉石青銅,工藝上則以嵌貝最美,姿態則是熊最萌(另見鎏金如海昏侯之鹿鎮和錯金銀等多種工藝)。
當時鎮的主要用途是壓席角帷帳,如同今日的鎮紙(鎮尺、紙鎮)。可漢代蔡侯紙之前,紙並非最常見的事物,因此在魏晉南北朝之前,值得一鎮的就只有席子。
明代《徐氏筆精》曾介紹此事,說:“鎮,壓席之物,即今之鎮子也。古者坐必席地,以鎮石壓其四角,恐捲動不安。”佐證這點的,則是《西京雜記》中的“一坐此席,餘香百日不歇。有四玉鎮,皆達照,無瑕缺。”有四塊玉壓著席子才能美滋滋,挺好。另如《楚辭·九歌·湘夫人》中的“白玉兮為鎮”,也被東漢王逸註疏為:“以白玉鎮坐席也”。
由於席鎮經常接觸人體,再加之重量配比,故而常以半球形或長形出現,表面也很圓潤光滑,並非使用中摩擦所致。因此很多動物經常蜷屈蟠伏,但姿態神情上卻很自然,並無拘束之感,或者因為這個緣故,熊、龜等形象才較為多見。另外漢鎮在製作時或有“偷工減料”之嫌,其內部可見細沙鉛塊,重量多見600~800克之間,約合2.5—3漢斤,比較趁手。
關於鎮的重要性。《論語·鄉黨》中曾提過是“席不正,不坐”(《墨子·非儒下》有記載涉及此事的段子),這一觀點在漢代得到了弘揚,劉向的《列女傳·周室三母》中就有提到,還說“割不正不食……”。因此對鎮的重視,也有當時人們因禮拓展的文化因素。當然,因為鎮與席之間的關係,“席捲”一詞也得以問世。
而後放一些好看的鎮:
-
3 # 品鑑觀收
故名思意 按字面的意思也能明白 由於傢俱出現的時間非常晚 所以在此之前魏晉時期古人常席地而坐 席指的就是用藤 植物……編制而成 坐於上面 起風了 席子就會翹起,或飛起 時不時的用手撫平十分不便 所以就會用石塊壓於邊角 後來覺得不美觀 在石頭的基礎上雕刻飛鳥走獸換成各類銅器 玉器 陶器……等 戰國古墓出土的席多。
-
4 # 大相無形
席鎮的作用,要從古人的坐姿說起。
需要說明的是,席鎮的出現和流行並不止在漢代,遠在西周時就已經出現。由於當時還沒有出現像我們今天已經習以為常的桌椅之類傢俱,所以當時的人們是“席地而坐”,這個“席”就是編制的席子。
受限於時代生產條件的侷限,席子在當時可是高檔的物什,常見的坐席多為麻草類為主,竹蓆在當時可是十分稀罕,不是隨便哪戶人家都可以擁有,通常都是貴族、或具有身份或一定收入條件的人家才用的起較好的坐席,只是富貴人家的坐席常常是雙層甚至多層的坐席。因此,這個席子在平時不用時是捲起來保管的,待到有客來訪時方才拿出來用。用時也不是直接放置在地面上,而是放置在地臺(類似榻榻米)上。當主人說“請坐”或“看座”時,其實就是指坐在席子上(一些古裝電視劇多有展現)。
由於席子平時是捲起來放置,那些單、雙層的席子的四角便因此會經常翹起,所以古人就發明了席鎮用來壓重,這樣席子就會平整,這也是對客人的一種尊重和禮節體現,否則就是待客不周。在那個崇尚周禮的時代,用翹角的席子招待客人是一種失禮行為。
因為席鎮極高的使用頻率,一些皇族和貴族等有身份的人,便對席鎮有了更高的標準,籍此來體現自己身份。因此便出現了純金、鎏金、玉石、銅等不同材質和工藝的席鎮形式。至於席鎮的造型就更加豐富多變,完全取決主人的身份和喜好,不一而論。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
5 # 風雲說收藏
唐代以前,人們是採用跪姿寫作、用餐及坐臥起居,這樣的話,人們就不可能直接跪在地上的。那麼,就得鋪上一層東西來隔開塵土,這樣席就應運而生。席在唐代以前是人們生活的必備品,其重要性不亞於衣服,基本上算是須臾不離。
席在三皇五帝時期就已經出現,那時候就已經有了席地而坐的習慣,這種習慣華人用了至少三千年,而坐的習慣不過一千多年而已。到了西周,隨著《周禮》的制定,席的使用以及主次方位都有了嚴格的規定,入席一詞就是源於此。
由於席不是長期鋪在筵(蒲草編織的地板)上面,平時不用就會捲起來放置,要用的時候席子就會變得捲曲,不容易平整的放在筵上,這樣的話就必須使用重物壓住四角,於是逐漸產生了一種專門用於壓席子的物品——席鎮。&戰國青銅玳瑁臥鹿席鎮
目前出土的席鎮多見於春秋戰國,而且以青銅器為主,製作極其精美,多見動物造型,生動活潑。至於春秋以前未見實物,但並不代表沒有席鎮,席鎮至少應該是和席同時出現才符合邏輯。而且民間只能用陶製或石制席鎮,目前也少有出土,令人遺憾。&漢代玉席鎮
席鎮作為生活必需品,唐代以前多為青銅製作,同時也偶爾出土有玉席鎮、金銀席鎮、鐵製席鎮以及石制席鎮,席鎮的風格、紋飾都有所不同。南北朝時期陶瓷得到長足的發展,陶瓷席鎮逐漸青銅席鎮,同時西亞文化進入中原,到了唐代逐漸有了使用胡床、馬紮的習慣,席地而坐的習慣逐漸被拋棄,而席鎮也不見蹤跡。&南北朝青金石席鎮
跟席鎮一脈相承的有文房用品中壓紙或壓書的紙鎮,紙鎮在宋代以後得到了文人墨客的重視,紙鎮和書鎮的製作也越來越精美,用料越來越好,文化氣息越來越濃重。到了明清時期,紙鎮、書鎮成為一種文化,材質除了銅、鐵、玉、石之外,又出現了大量精美的陶磁、景泰藍、象牙、竹木紙鎮,成為文房清玩。&各時期紙鎮
-
6 # 識小錄
首先我們知道,先秦秦漢的時候,是沒有我們現在的凳子的,大家都是“坐”著,所謂的坐著,和日本人的“坐”差不多,即屁股坐在腳後跟上。當然,大家不會直接坐地上,都要坐在席子上。古代吃飯、宴飲、舉行各種禮儀活動,都要事先設好席子,然後席地而坐。
而席子設好後,通常又會用東西來壓住席子的四角,這個用來壓席子的東西,就被稱為席鎮,也要鎮席。鎮席在考古中有大量的發現。出土的鎮席製作材料,大體有石、玉、青銅、金等等。而其形制也各異,通常是各種動物的形狀,比如虎、豹、鹿、羊等等。
席鎮這種東西,隨著人們“席地而坐”的習俗的改變,席子為床和凳所取代,而席鎮的功能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逐漸專門用於鎮紙,即放在書桌上用來鎮壓紙張。(滿城漢墓出土豹形銅鎮器)
回覆列表
先給各位看一下在漢代流行的“鎮席”實物照片。然後咱們邊看便講講此物的功用。
這組圖是筆者於2018年親手實拍於大同市博物館的一組西漢嵌貝銅龜鎮,出土於大同渾源畢村漢墓,距今已經幾千年了,一套是4件,龜身為青銅打造很有分量,龜首昂眼圓睜,四足伸出,似在爬行。可謂“憨態可掬”。在龜身之上西漢工匠還創新的打造了背殼做為龜甲,更讓此物靈動非凡。
下面咱說說這個稱謂為“席鎮”的東西到底是做什麼用的,顧名思義,它日常就是用來壓席子邊角的重物,因為在西漢的時候,人們的習慣是席地而坐,吃飯的時候也是如此,所以在就座的時候需要放置一塊席子,但人做在席子上的時候,有一個問題就是席子的四個邊角特別容易翹起來,這樣既不美觀也容易絆倒人,所以席鎮就應運而生了,它設計4個有重量的鎮分別放置在席子的四角,這樣就完美解決了剛才的問題,而且西漢的匠師們往往在細節上特別的講究,通常在製造設計席鎮的時候把動物的形象刻畫其上,一如熊鎮,豹鎮,龜鎮等,故而西漢的鎮席在古代工藝美術中獨樹一幟,也是古人室內陳設的亮點所在。如果各位朋友有興趣可以在遊覽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時候注意一下,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中,就有很多漢代的席鎮文物,造型都非常獨特,今後筆者也會多發一些在國博實拍的文物以饋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