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臨池管窺

    書法,也稱“法書”或“書道”!

    在中華民族眾多的藝術門類中,特有的“書法”或“國畫”,可以說是中國文化中哲學思想的高度濃縮,並以書畫形式具象地表現出來。

    中國繪畫,向來推崇“文人畫”,書法也同樣以“文人書”為最高境界。這表明了書法並不簡單的只是書寫法則或技巧,其中所蘊含的核心思想就是“法”與“道”辯證地和諧統一。

    民間對書法有個通俗的比喻:“戴著腳鐐手銬的舞蹈”。這個中就蘊含了法與道的真諦!

    法,代表法度、規矩,是約捒的;而道,又表示自然、順勢而為……是自由!它們之間看似矛盾,實則統一。萬物生機勃勃自由,實則順應了風雨和暢、寒來暑往的自然規律;宇宙中日月星辰運轉,看似雜亂混沌,實則有序井然……!也許“道”就是自由與約捒的高度統一吧!

    趙飛燕於方寸之桌上凌風飛舞,多姿翩遷!書法,要表現的就是這種境界。

    書畫中看似簡單的一點一劃,在講究起止的法則外,還強調濃淡枯溼、一波三折的韻味;在強調筆法、架構、章法的規矩外,還注重整體的氣勢、格調……,這種在規矩方寸間的自由抒發性情,就是書法的魄力與思想內涵。

    魏晉時代,人們把那種“放浪形骸”崇尚自然、追求自我釋放的思想,與法度、法則高度統一,形成了千古難以逾越的“魏晉風度”。這也是中國文人曇花一現,絕無僅有的思想高度。徒令後人發出了“書不入魏晉,輒成下品”的感嘆!

    所以學書者要能做到稱“家”的境界,就絕不能僅僅以書寫技巧法度去衡量了。而能做到博古通今,博聞強記,品格高絕,並身體力行地去實踐,又有幾人做到?

  • 2 # 千千千里馬

    比如“法”是一個書法美學基本層面的問題。

    一個還不是書法大師的學者,你可能“法”的層面已經可以了,但是,“道”的層面可能還不具備。

    但是,大師的書法作品,一定具備“法”和“道”的雙重層面的。

    我們還是從作品的具體性來分析一下。

    這裡我再次以大家非常熟悉的二田的書法為例。

    二田的書法,被一些人捧上了天,也被一些人踩在了腳下。

    這就是書法“法”和“道”的矛盾。

    我一直說,二田的書法,從一般的書法角度來說已經不錯了,也是優秀的書法,但是,距離大師還有很大距離。

    換一個角度看,二田的書法,就是沒有靈魂的書法。

    批評他的人,不是因為他的書法不好,僅僅因為他的書法毫無個性而已。

    那麼是不是越有個性的書法,才是好書法?

    那也不一定。

    現在不是有人批評一些“醜書”嗎?

    批評的對不對,另當別論,但是,有些所謂的“書法”無法,這也說明僅僅有“個性”是不行的。

    也許有人說,很多“醜書”書法家的傳統功底都很好。

    那是一種勉強。

    真正吃透傳統而把書法寫得很“醜”的,基本不存在這種可能。

    由此,我們得出結論,法,就是要吃透傳統,沒有真正吃透傳統,可能,我們就會迷失方向。

    文以載道。

    這是針對文章的。對書法來說,書法有什麼道可載?

    如果從欣賞書法的獨立性來說,書法當然有“道”可載。

    如果書法沒有獨立的藝術價值,還談什麼“道”?

    直接是印刷體不就可以了嗎?

    書法代表一個人思想個性。

    你想想,寫出來的字,大家都是一模一樣的,就是你有思想、有個性,怎麼體現得出來?

    所以,體現出思想個性,這就是書法的“道”。

    歷史上,所有書法家,他們之所以為人稱道,除了他的基本基本功以外,最主要的就是思想個性。

    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虞世南、楊凝式、蘇東坡、米芾、趙孟頫、徐渭、王鐸、八大山人、趙之謙、吳昌碩、郭沫若、毛澤東等等,他們的書法,都是“書以載道”的典範。

    正確處理“法”與“道”的關係,不但是一個技法問題,也是一種修為。

    從重法到重道,這個是學習書法的從一般到特殊的過程,也是書法美學的昇華過程。

  • 3 # 可食中國

    書法與書道,同源不同路,異路應歸一。

    書道的含義基本等同於書法,但它不單純強調書寫的技法,也包括修身、養生、悟道等方面的含義。在唐以前,人們稱書法藝術為書道,後因唐人尚法,為強調法度以利於文字規範和傳播,所以改稱書法。

    書法中,“法”是筆法、是規則、是章法、是正規化,是形而下。“道”是審美,是氣象,是涵養,是思考,是哲學,是靈性,是覺悟,是形而上。

    “法”可學之、習之,而後成之

    “法”可以從日常大量的臨帖,讀帖,透過對筆墨線條,筆畫,結構,章法,佈局,規則、規律的反反覆覆,手摩心追的練習中學習獲得。古往今來有無數優秀的書法作品,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法”的範本,只要日積月累,勤加練習,並得到正確的指導,按照正確的方式方法來走,你總會或多或少的掌握。就像是人學做木匠和雕刻一樣,天天練習,總能雕刻出一個基本的樣子。長期認真練習《曹全部》自然能得到它的基本結構用筆和典雅靈動的風格。長期練習《張遷碑》,對其雄渾厚重的用筆和結體肯定也能有所感悟。這說明,書法之“法”可以學而來。

    “道”需悟之、修之、覺之,切未必能成之

    “道”這個字,比較玄妙了,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道”來形容書法,本身就是對書法形而上,從物質到精神的提煉與昇華。如果說“法”是人的身體,那麼“道”就是靈魂和思想,就是精神與氣質。

    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這樣,那樣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似乎有所統御,一切不約而同,統一尊循,無有例外。這個(假設的)統御者, 不生不滅,無形無象,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所不包,恆古不變。其始無名,故古人強名曰:道

    書法的“道”,是以書法為媒介,以筆墨紙硯為道場,進行修身、養生、悟道。心性急躁者,以書道之故,磨礪而至沉穩寧靜。放浪飄逸者,因書道故,變得莊嚴厚重。木訥生澀者,因書道故,變得靈動精神。書法人人可學,書道之道,未必人人可得,需要天賦,需要心性,需要機緣,需要深厚的積澱。

    “法”“道”不可偏廢,應當統一共達“藝術究竟之地”

    書法尚法,向外求,書道尚道,向內求。尚法意在透過筆墨語言營造審美,創設意境,表達情緒。尚道,重在以書砥礪精神,追求極致,磨鍊心性,完善自身。法,需要要勤奮刻苦,志心為一。道,需要靈性,需要覺察,需要感悟,需要修行,需要機緣。佛家解脫還要透過法來修,道家成仙也得法成就。法到極致便是道生之時。

    “法”與“道”,乃是一體,無道則法難以昇華,形成真正大美,無法則無以支撐道之執行,無以做真正道之探索。法為道根,道為法旨。不可分離,不可偏廢。需要物質與精神統一,最後共同抵達藝術的“究竟之地”。

  • 4 # 三上詞話作者

    書法之法,技也,利器也;書法之道,徳也,嚴守也。技者練而得之;法者謹而守之。得技者而用之,勝似利刃荊棘而炊。無煙生盜,作炊長道,非得法得道者,無置於人間煙火矣。

    天有法道而理,況有百家循行於野而競相覓之,覓上廖廖,仿上焯焯。然廖廖亞於焯焯者,非法道次之,而於得法道矣。法不通,道不張,囂張氣焰,量三丈,等三曰,自可偃旗息鼓矣。

    書法,不善書者觀,望中若像也;能書者動,行中成影也;善書者思,靜中生禪也。故知之者,寫禪;不知者寫像;半知者寫影。歸乎得法得道,否則信天游也。

    三上詞話_百度百科

  • 5 # 天口奇峰

    日本人寫不好中國字,更寫不好中國書法,他們所謂的中國書法其實是在醜化中國文字,但國內所謂的一些書法大家們卻跑去日本學習,交流所謂的書法,不知廉恥,回來後開始了胡寫亂寫,還美其名創新!與世界接軌。真是辱沒了中國文字。可偏偏有人對日本所謂的書法大加頌揚。忘了祖宗⋯⋯

  • 6 # 藝術的真相

    成事者,必有技又有藝,有技無藝者,工匠也,有藝無技者,得天授也。技者重其理,藝者關乎情。凡入於技,必先通其理,循理而為,即得自然之法,久之,熟能生巧,技便上身也。蓋此理因文化背景不一而異,因人不同亦有別矣。如西方繪畫講透視,而中國畫講平視。此乃認識世界方法不同也。中國古話有云: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其理不一也。理雖有不同,亦須合自然之法。歪理邪說,與技無關也。 技不同,藝也有別也。有技方有藝。然入於藝,必先通乎技,得天地之理,循理融情,天地與人相合為一,方進藝道也。情也者,溝通天地之橋樑,拓小理為大理之尚方寶劍也,情理難分家矣。萬事講情理,於技藝亦然。 書法既為藝術,首當有技方能得藝。以自我之眼光,於章法、結構、一筆一劃中找其理,尋其技,融情貫注,如此往復,技漸次增多,直至無技,自然通藝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孟子盡心上原文和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