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盡心上原文和翻譯
(一)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說:“儘自己的善心,就是覺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覺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儲存自己的善心,養護自己的本性,以此來對待天命。不論壽命是長是短都不改變態度,只是修身養性等待天命,這就是確立正常命運的方法。”
(二)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①。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②,非正命也。”
孟子說:“沒有一樣不是天命(決定),順從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運;因此懂天命的人不會站立在危牆下面。盡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運;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運。”
①巖牆:就要傾塌的牆。②桎梏:拘禁犯人的刑具。
(三)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說:“尋求就能得到它,捨棄就會失掉它;這樣尋求就有益於得到,因為所尋求的存在於我本身之內的緣故。尋求它有方法,得到它靠命運,這樣尋求無益於得到,因為所尋求的在我本身之外的緣故。”
(四)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說:“萬物之理我都具備了。反問自己,所具備的道理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快樂沒有比這更大的了。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求仁的道路沒有比這更近的了。”
(五)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孟子說:“做了而不明白,習慣了而不覺察,一輩子走這條路,卻不知道那是條什麼路,這種人是一般的人。”
(六)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孟子說:“人不能沒有羞恥心。把沒有羞恥心當作羞恥,那就不會有恥辱了。”
(七)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說:“羞恥對於人關係大極了。玩弄權術詭計的人,是到處不講羞恥的。不認為不如別人是羞恥,怎麼能趕上別人呢?”
(八)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
孟子說:“古代的賢君好善而忘記自己的權勢;古代的賢士又何嘗不是這樣?他們樂於行道而忘記了別人的權勢,所以王公大人不恭敬盡禮,就不能常常見到賢士。相見尚且不可多得,更何況要把他們當臣屬呢?”
(九)孟子謂宋勾踐曰①:“子好遊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
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遊說嗎?我告訴你遊說(的態度)。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無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無所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宋勾踐問道:“怎樣就能做到悠然自得無所求呢?”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說:“崇尚德,愛好義,就能悠然自得無所求。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掉義,得志時不背離道。窮困時不失掉義,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時不背離道,所以不會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時,施給人民恩澤;不得志時,修養品德立身在世。窮困時,獨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時還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註釋】①宋勾踐:人名,身世不詳。
(十)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孟子說:“等文王(那樣的聖君)出現才奮發的,是平凡的人。至於傑出人物,即使沒有文王出現,也能奮發有為的。”
孟子說:“把韓魏兩大家的財富增加給他,如果他還自認為沒有什麼,那他就遠遠超過一般人了。”
(十二)孟子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孟子說:“依據(讓百姓)安逸的原則去役使百姓,百姓即使勞累也不怨恨;依據(讓百姓)生存的原則去殺人,被殺的人雖死不怨殺他的人。”
(十三)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孟子說:“霸主的百姓愉快歡樂,聖王的百姓心曠神怡。(聖王的百姓)被殺而不怨恨誰,得了好處而不報答誰,一天天趨向於善,卻不知道誰使他們這樣。聖人經過哪裡,哪裡就受感化;住在哪裡,哪裡就有神奇的變化,造化之功上與天齊下與地同,難道說只是小小的補益嗎?”
(十四)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孟子說:“仁德的言辭不如仁德的聲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獲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害怕(違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樂於接受它。良好的政治能聚斂到百姓的財富,良好的教育能贏得民心的擁護。”
(十五)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孟子說:“人不經學習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經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子,沒有不知道要愛他們父母的;長大後,沒有不知道要敬重他們兄長的。愛父母就是仁,敬兄長就是義,這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為(仁和義)是通行於天下的。”
(十六)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說:“舜居住在深山裡,與樹木、石頭作伴,與鹿、豬相處,他區別於深山裡不開化百姓的地方是很少的。(可是)等他聽了一句善言,見了一種善行,(就會立即照著去做,)像決了口的江河一般,澎湃之勢沒有誰能阻擋得住的。”
(十七)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慾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說:“不要讓他幹不想幹的事,不要讓他想不想得的東西,這就行了。”
(十八)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①。獨孤臣孽子②,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孟子說:“有德行、智慧、謀略、見識的人,常常是因為他生活在患難之中。只有那些孤臣和孽子,他們持有警懼不安的心理,考慮憂患很深遠,所以通達事理。”
【註釋】①疢(chèn)疾:義同災患。②孤臣孽子:孤臣,受疏遠的臣;孽子,非嫡妻所生之子。
(十九)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悅者也;有天民者①,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孟子說:“有侍奉君主的人,那是專把侍奉某個君主當作快樂的;有安定國家的人,那是把安定國家當作快樂的人;有不在職位而保全天理的人,那是知道‘道’能在天下推行了然後來行道的人;有聖人,那是端正了自己而外物隨之就端正的人
孟子盡心上原文和翻譯
(一)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說:“儘自己的善心,就是覺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覺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儲存自己的善心,養護自己的本性,以此來對待天命。不論壽命是長是短都不改變態度,只是修身養性等待天命,這就是確立正常命運的方法。”
(二)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①。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②,非正命也。”
孟子說:“沒有一樣不是天命(決定),順從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運;因此懂天命的人不會站立在危牆下面。盡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運;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運。”
①巖牆:就要傾塌的牆。②桎梏:拘禁犯人的刑具。
(三)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說:“尋求就能得到它,捨棄就會失掉它;這樣尋求就有益於得到,因為所尋求的存在於我本身之內的緣故。尋求它有方法,得到它靠命運,這樣尋求無益於得到,因為所尋求的在我本身之外的緣故。”
(四)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說:“萬物之理我都具備了。反問自己,所具備的道理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快樂沒有比這更大的了。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求仁的道路沒有比這更近的了。”
(五)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孟子說:“做了而不明白,習慣了而不覺察,一輩子走這條路,卻不知道那是條什麼路,這種人是一般的人。”
(六)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孟子說:“人不能沒有羞恥心。把沒有羞恥心當作羞恥,那就不會有恥辱了。”
(七)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說:“羞恥對於人關係大極了。玩弄權術詭計的人,是到處不講羞恥的。不認為不如別人是羞恥,怎麼能趕上別人呢?”
(八)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
孟子說:“古代的賢君好善而忘記自己的權勢;古代的賢士又何嘗不是這樣?他們樂於行道而忘記了別人的權勢,所以王公大人不恭敬盡禮,就不能常常見到賢士。相見尚且不可多得,更何況要把他們當臣屬呢?”
(九)孟子謂宋勾踐曰①:“子好遊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
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遊說嗎?我告訴你遊說(的態度)。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無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無所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宋勾踐問道:“怎樣就能做到悠然自得無所求呢?”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說:“崇尚德,愛好義,就能悠然自得無所求。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掉義,得志時不背離道。窮困時不失掉義,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時不背離道,所以不會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時,施給人民恩澤;不得志時,修養品德立身在世。窮困時,獨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時還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註釋】①宋勾踐:人名,身世不詳。
(十)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孟子說:“等文王(那樣的聖君)出現才奮發的,是平凡的人。至於傑出人物,即使沒有文王出現,也能奮發有為的。”
孟子說:“把韓魏兩大家的財富增加給他,如果他還自認為沒有什麼,那他就遠遠超過一般人了。”
(十二)孟子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孟子說:“依據(讓百姓)安逸的原則去役使百姓,百姓即使勞累也不怨恨;依據(讓百姓)生存的原則去殺人,被殺的人雖死不怨殺他的人。”
(十三)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孟子說:“霸主的百姓愉快歡樂,聖王的百姓心曠神怡。(聖王的百姓)被殺而不怨恨誰,得了好處而不報答誰,一天天趨向於善,卻不知道誰使他們這樣。聖人經過哪裡,哪裡就受感化;住在哪裡,哪裡就有神奇的變化,造化之功上與天齊下與地同,難道說只是小小的補益嗎?”
(十四)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孟子說:“仁德的言辭不如仁德的聲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獲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害怕(違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樂於接受它。良好的政治能聚斂到百姓的財富,良好的教育能贏得民心的擁護。”
(十五)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孟子說:“人不經學習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經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子,沒有不知道要愛他們父母的;長大後,沒有不知道要敬重他們兄長的。愛父母就是仁,敬兄長就是義,這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為(仁和義)是通行於天下的。”
(十六)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說:“舜居住在深山裡,與樹木、石頭作伴,與鹿、豬相處,他區別於深山裡不開化百姓的地方是很少的。(可是)等他聽了一句善言,見了一種善行,(就會立即照著去做,)像決了口的江河一般,澎湃之勢沒有誰能阻擋得住的。”
(十七)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慾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說:“不要讓他幹不想幹的事,不要讓他想不想得的東西,這就行了。”
(十八)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①。獨孤臣孽子②,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孟子說:“有德行、智慧、謀略、見識的人,常常是因為他生活在患難之中。只有那些孤臣和孽子,他們持有警懼不安的心理,考慮憂患很深遠,所以通達事理。”
【註釋】①疢(chèn)疾:義同災患。②孤臣孽子:孤臣,受疏遠的臣;孽子,非嫡妻所生之子。
(十九)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悅者也;有天民者①,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孟子說:“有侍奉君主的人,那是專把侍奉某個君主當作快樂的;有安定國家的人,那是把安定國家當作快樂的人;有不在職位而保全天理的人,那是知道‘道’能在天下推行了然後來行道的人;有聖人,那是端正了自己而外物隨之就端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