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膜瘤 腦膜瘤(Meningiomas)很常見,佔顱內腫瘤的15.31%,僅次於膠質瘤。成年較多,老年與兒童較少,嬰幼兒更少。女性稍多於男性。腦膜瘤原發於蛛網膜內皮細胞,凡屬顱內富於蛛網膜顆粒與蛛網膜絨毛之處皆是腦膜瘤的好發部位。矢狀竇旁,大腦凸面,大腦鐮旁者多見,其次為蝶骨嵴、鞍結節、溴溝、小腦橋腦角與小腦幕等部位,生長在腦室內者很少,也可見於硬膜外。尚有異位的腦膜瘤,偶見於顱骨板障、額竇、鼻腔頭皮下或頸部,系來自異位的蛛網膜組織,並非轉移,腦膜瘤有多發性,約佔1%~2%,可多達幾十個,散在於同一部位,其中一個大的瘤結節,還有小的腫瘤,大如核桃,小如粟粒,幕上腦膜瘤遠多於幕下。此外,腦膜瘤可與膠質瘤、神經纖維瘤同時存在於顱內,也可與血管瘤並存。 腦膜瘤是起源於腦膜及腦膜間隙的衍生物,發病率佔顱內腫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為2:1,發病高峰年齡在45歲,兒童少見。 病因 腦膜瘤的發生可能與一定的內環境改變和基因變異有關,並非單一因素造成,可能與顱腦外傷,放射性照射、病毒感染以及合併雙側聽神經瘤等因素有關。 好發部位 依次為①矢狀竇約佔50%②鞍結節③篩竇④海綿竇⑤橋小腦角⑥小腦幕等。 分類 按其病理學特點分為以下各型:內皮型或纖維型、血管型、砂粒型、混合型或移行性、惡性腦膜瘤、腦膜肉瘤一般將前5種歸類於良性腦膜瘤的範疇,以血管型腦膜瘤最常發生惡變,多次復發者亦應考慮惡變可能。 臨床表現 良性腦膜瘤生長慢,病程長,其出現早期症狀平均約為2.5年長者可達6年之久,一般來講,腫瘤平均年增長體積為3.6%,因腫瘤的膨脹性生長,患者往往以頭痛和癲癇為首發症狀,依腫瘤部位不同,可以出現視力、視野、嗅覺或聽覺障礙及肢體運動障礙等。老年患者以癲癇為首發症狀者多見。 惡性腦膜瘤的生長特性 細胞形態具有惡性腫瘤的特點,生長快向周圍組織內生長,發生轉移等。 腦膜肉瘤: 多見於10歲以下兒童,病情發展快,浸潤性生長,形狀不規則邊界不清,術後迅速發展,可見遠處轉移。 腦膜瘤依據部位不同,其特殊臨床表現亦不同,以下特作略述: 大腦凸面腦膜瘤,病史一般較長,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頭痛,精神障礙,肢體動動障礙及視力、視野的改變,約60%患者半年後可出現顱壓增高症狀,部分患者可出現區域性癲癇,面及手抽搐,大發作不常見。 矢狀竇旁腦膜瘤: 瘤體生長緩慢,一般患者出現症狀時,瘤體多已很大,癲癇是本病的首發症狀,為區域性或大發作,精神障礙表現為痴呆,情感淡漠或欣快,患者出現性格改變,位於枕葉的矢狀竇旁腦膜瘤可出現視野障礙。 蝶骨嵴腦膜瘤: 腫瘤起源為前床突,可出現視力下降,甚至失明;向眶內或眶上侵犯,可出現眼球突出,眼球運動障礙,瞳孔散大;癲癇,精神症狀、嗅覺障礙等。 鞍結節腦膜瘤: 視力視野障礙,80%以上患者以視力障礙為首發症狀;頭痛,少數患者可出現嗜睡,記憶力減退,焦慮等精神症狀;有的患者可出現內分泌功能障礙,如性慾減退、陽痿、閉經等;亦有患者以嗅覺喪失,癲癇、動眼神經麻痺為首發症狀就診。 腦膜瘤: 運動障礙表現為從足部開始,漸至下肢,繼而上肢肌力障礙,最後波及頭面部,如腫瘤向兩側生長,可出現雙側肢體肌力弱並伴有排尿障礙,癲癇,顱內壓增高症狀等。 嗅溝腦膜瘤: 早期症狀即有嗅覺逐漸喪失,顱內壓增高可引起視力障礙,腫瘤影響額葉功能時可有興奮、幻覺、妄想,遲鈍,精神淡漠,少數患者可有癲癇。 橋小腦角腦膜瘤: 此部位腫瘤以聽神經瘤多見,佔70-80%腦膜瘤,僅佔6-8%,膽脂瘤4-5%,臨床表現為聽力下降,耳鳴,面部麻木,感覺減退等。損害表現為:走路不穩,粗大水平震顫,患側共濟失調。 巖骨—斜坡腦膜瘤; 常表現為頭痛,但往往不被引起注意,Ⅲ—X顱神經受損症狀明顯。 腦室內腦膜瘤: 因在腦室內生長,早期神經系統功能損害不明顯,就診時腫瘤多已較大,常表現為頭痛,視乳頭水腫,癲癇,同向性偏盲,對側肢體偏癱。 中顱窩腦膜瘤: 表現為三叉神經痛,眼球活動障礙,眼瞼下垂,複視,視力下降,同向性偏盲等。 小腦幕腦膜瘤: 患側粗大水平震顫及共濟失調,視野障礙等。 海綿竇旁腦膜瘤: 表現為頭痛、視力視野改變,眼肌麻痺,三叉神經一二支分佈區域疼痛。 枕骨大孔腦膜瘤: 早期表現為頸部疼痛,手和上肢麻木,易被誤診。 眼眶及顱眶溝通腦膜瘤: 眼球突出,眼球運動障礙,視力下降等。 腦膜瘤的治療 手術 依據生長位置及生長特點,腦膜瘤切除需要吧周邊的腦膜一同切掉才可以徹底的治癒,不在復發,但對於顱底以及腦膜不好切除的部分約50%無法全切,為了避免手術後功能損害,即使為全切術,在原發部位仍會有腫瘤殘存,所以很難根治,複發率很高。 [編輯本段]鑑別診斷 腦膜瘤的臨床特點是發病緩、病程長。不同部位腦膜瘤可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因成年人發病較多,故凡成年人有慢性頭痛、精神改變、癲癇,一側或兩側視力減退甚至失明、共濟失調或有侷限性顱骨包塊等,特別是伴有進行性加重的顱內壓增高症狀時,要考慮腦膜瘤的可能性。眼底檢查常發現慢性視神經乳頭水腫或已呈繼發性萎縮。 腫瘤的確診還需依靠輔助性診斷檢查。診斷腦膜瘤,其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檢查包括顱骨平片,CT掃描和腦血管造影。不僅可以達到定位,還可以瞭解腫瘤大小和定性。 1.顱骨平片:顱內腦膜瘤需要常規攝顱骨平片,約有75%病例在平片上可以顯示出顱內腫瘤的徵象,而30%~60%的病例可根據平片的徵象作出腦膜瘤的診斷。X線顱骨平片的徵象,一部分屬於顱內腫瘤,顱內壓增高的間接徵象,如蝶鞍骨質侵蝕與擴大,腦回壓跡明顯與松果體鈣化斑移位,少數情況下,顱縫分離。另一部分是腦膜瘤直接引起的徵象,包括腫瘤區域性骨質增生與破壞,腫瘤血運增加引起的腦膜動脈溝變寬與增多,腫瘤鈣化,區域性骨質變薄等,這幾點常是腦膜瘤可靠的診斷依據。 2.CT掃描:在腦膜瘤的診斷上,CT掃描已取代同位素腦掃描、氣腦和腦室造影、腦膜瘤多為實質性且富於血運,最適合於CT檢查,其準確性能夠達到發現1cm大小的腦膜瘤。在CT掃描影象上,腦膜瘤有其特殊徵象,在顱內顯示出侷限性圓形密度均勻一致的造影劑增強影像,可並有骨質增生,腫瘤周邊出現密度減低的腦水腫帶,相應的腦移位,以及腦脊液迴圈梗阻引起的腦積水徵象。 3.腦血管造影:對某些腦膜瘤,腦血管造影仍是必要的。尤其是深部腦膜瘤,它的血液供應是多渠道的,只有透過腦血管造影,才能夠了解腫瘤的供應來源,與腫瘤的血運程度和鄰近的血管分佈情況,這些對制定手術計劃,研究手術入路與手術方法都有重要價值。如果能作選擇性的頸外動脈、頸內動脈及椎動脈造影,特別採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則血管改變徵象更為清晰而明確。 此外腰椎穿刺可反映顱內壓增高,腦脊液蛋白含量增高的情況,在診斷與鑑別診斷上仍有一定參考意義。 [編輯本段]治療預防 對腦膜瘤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原則上應爭取完全切除,並切除受腫瘤侵犯的腦膜與骨質,以期根治。腦膜瘤屬實質外生長的腫瘤,大多屬良性,如能早期診斷,在腫瘤尚未使用周圍的腦組織與重要顱神經、血管受到損害之前手術,應能達到全切除的目的。但是有一部分晚期腫瘤,尤其是深部腦膜瘤,腫瘤巨大,與神經、血管、腦幹及丘腦下部粘連大緊,或將這些神經、血管包圍不易分離,這種情況下,不可勉強從事全切除術,以免加重腦和顱神經損傷以及引起術中大出血的危險,甚至招致病入死亡或嚴重殘廢。宜限於腫瘤次全切除,縮小腫瘤體積,輔以減壓性手術,以減少腫瘤對腦的壓迫作用,緩解顱內壓力,保護視力。或以分期手術的方法處理。對確屬無法手術切除的晚期腫瘤,行瘤組織活檢後,僅作減壓性手術,以延長生命。惡性者可輔以放療。 算!
腦膜瘤 腦膜瘤(Meningiomas)很常見,佔顱內腫瘤的15.31%,僅次於膠質瘤。成年較多,老年與兒童較少,嬰幼兒更少。女性稍多於男性。腦膜瘤原發於蛛網膜內皮細胞,凡屬顱內富於蛛網膜顆粒與蛛網膜絨毛之處皆是腦膜瘤的好發部位。矢狀竇旁,大腦凸面,大腦鐮旁者多見,其次為蝶骨嵴、鞍結節、溴溝、小腦橋腦角與小腦幕等部位,生長在腦室內者很少,也可見於硬膜外。尚有異位的腦膜瘤,偶見於顱骨板障、額竇、鼻腔頭皮下或頸部,系來自異位的蛛網膜組織,並非轉移,腦膜瘤有多發性,約佔1%~2%,可多達幾十個,散在於同一部位,其中一個大的瘤結節,還有小的腫瘤,大如核桃,小如粟粒,幕上腦膜瘤遠多於幕下。此外,腦膜瘤可與膠質瘤、神經纖維瘤同時存在於顱內,也可與血管瘤並存。 腦膜瘤是起源於腦膜及腦膜間隙的衍生物,發病率佔顱內腫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為2:1,發病高峰年齡在45歲,兒童少見。 病因 腦膜瘤的發生可能與一定的內環境改變和基因變異有關,並非單一因素造成,可能與顱腦外傷,放射性照射、病毒感染以及合併雙側聽神經瘤等因素有關。 好發部位 依次為①矢狀竇約佔50%②鞍結節③篩竇④海綿竇⑤橋小腦角⑥小腦幕等。 分類 按其病理學特點分為以下各型:內皮型或纖維型、血管型、砂粒型、混合型或移行性、惡性腦膜瘤、腦膜肉瘤一般將前5種歸類於良性腦膜瘤的範疇,以血管型腦膜瘤最常發生惡變,多次復發者亦應考慮惡變可能。 臨床表現 良性腦膜瘤生長慢,病程長,其出現早期症狀平均約為2.5年長者可達6年之久,一般來講,腫瘤平均年增長體積為3.6%,因腫瘤的膨脹性生長,患者往往以頭痛和癲癇為首發症狀,依腫瘤部位不同,可以出現視力、視野、嗅覺或聽覺障礙及肢體運動障礙等。老年患者以癲癇為首發症狀者多見。 惡性腦膜瘤的生長特性 細胞形態具有惡性腫瘤的特點,生長快向周圍組織內生長,發生轉移等。 腦膜肉瘤: 多見於10歲以下兒童,病情發展快,浸潤性生長,形狀不規則邊界不清,術後迅速發展,可見遠處轉移。 腦膜瘤依據部位不同,其特殊臨床表現亦不同,以下特作略述: 大腦凸面腦膜瘤,病史一般較長,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頭痛,精神障礙,肢體動動障礙及視力、視野的改變,約60%患者半年後可出現顱壓增高症狀,部分患者可出現區域性癲癇,面及手抽搐,大發作不常見。 矢狀竇旁腦膜瘤: 瘤體生長緩慢,一般患者出現症狀時,瘤體多已很大,癲癇是本病的首發症狀,為區域性或大發作,精神障礙表現為痴呆,情感淡漠或欣快,患者出現性格改變,位於枕葉的矢狀竇旁腦膜瘤可出現視野障礙。 蝶骨嵴腦膜瘤: 腫瘤起源為前床突,可出現視力下降,甚至失明;向眶內或眶上侵犯,可出現眼球突出,眼球運動障礙,瞳孔散大;癲癇,精神症狀、嗅覺障礙等。 鞍結節腦膜瘤: 視力視野障礙,80%以上患者以視力障礙為首發症狀;頭痛,少數患者可出現嗜睡,記憶力減退,焦慮等精神症狀;有的患者可出現內分泌功能障礙,如性慾減退、陽痿、閉經等;亦有患者以嗅覺喪失,癲癇、動眼神經麻痺為首發症狀就診。 腦膜瘤: 運動障礙表現為從足部開始,漸至下肢,繼而上肢肌力障礙,最後波及頭面部,如腫瘤向兩側生長,可出現雙側肢體肌力弱並伴有排尿障礙,癲癇,顱內壓增高症狀等。 嗅溝腦膜瘤: 早期症狀即有嗅覺逐漸喪失,顱內壓增高可引起視力障礙,腫瘤影響額葉功能時可有興奮、幻覺、妄想,遲鈍,精神淡漠,少數患者可有癲癇。 橋小腦角腦膜瘤: 此部位腫瘤以聽神經瘤多見,佔70-80%腦膜瘤,僅佔6-8%,膽脂瘤4-5%,臨床表現為聽力下降,耳鳴,面部麻木,感覺減退等。損害表現為:走路不穩,粗大水平震顫,患側共濟失調。 巖骨—斜坡腦膜瘤; 常表現為頭痛,但往往不被引起注意,Ⅲ—X顱神經受損症狀明顯。 腦室內腦膜瘤: 因在腦室內生長,早期神經系統功能損害不明顯,就診時腫瘤多已較大,常表現為頭痛,視乳頭水腫,癲癇,同向性偏盲,對側肢體偏癱。 中顱窩腦膜瘤: 表現為三叉神經痛,眼球活動障礙,眼瞼下垂,複視,視力下降,同向性偏盲等。 小腦幕腦膜瘤: 患側粗大水平震顫及共濟失調,視野障礙等。 海綿竇旁腦膜瘤: 表現為頭痛、視力視野改變,眼肌麻痺,三叉神經一二支分佈區域疼痛。 枕骨大孔腦膜瘤: 早期表現為頸部疼痛,手和上肢麻木,易被誤診。 眼眶及顱眶溝通腦膜瘤: 眼球突出,眼球運動障礙,視力下降等。 腦膜瘤的治療 手術 依據生長位置及生長特點,腦膜瘤切除需要吧周邊的腦膜一同切掉才可以徹底的治癒,不在復發,但對於顱底以及腦膜不好切除的部分約50%無法全切,為了避免手術後功能損害,即使為全切術,在原發部位仍會有腫瘤殘存,所以很難根治,複發率很高。 [編輯本段]鑑別診斷 腦膜瘤的臨床特點是發病緩、病程長。不同部位腦膜瘤可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因成年人發病較多,故凡成年人有慢性頭痛、精神改變、癲癇,一側或兩側視力減退甚至失明、共濟失調或有侷限性顱骨包塊等,特別是伴有進行性加重的顱內壓增高症狀時,要考慮腦膜瘤的可能性。眼底檢查常發現慢性視神經乳頭水腫或已呈繼發性萎縮。 腫瘤的確診還需依靠輔助性診斷檢查。診斷腦膜瘤,其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檢查包括顱骨平片,CT掃描和腦血管造影。不僅可以達到定位,還可以瞭解腫瘤大小和定性。 1.顱骨平片:顱內腦膜瘤需要常規攝顱骨平片,約有75%病例在平片上可以顯示出顱內腫瘤的徵象,而30%~60%的病例可根據平片的徵象作出腦膜瘤的診斷。X線顱骨平片的徵象,一部分屬於顱內腫瘤,顱內壓增高的間接徵象,如蝶鞍骨質侵蝕與擴大,腦回壓跡明顯與松果體鈣化斑移位,少數情況下,顱縫分離。另一部分是腦膜瘤直接引起的徵象,包括腫瘤區域性骨質增生與破壞,腫瘤血運增加引起的腦膜動脈溝變寬與增多,腫瘤鈣化,區域性骨質變薄等,這幾點常是腦膜瘤可靠的診斷依據。 2.CT掃描:在腦膜瘤的診斷上,CT掃描已取代同位素腦掃描、氣腦和腦室造影、腦膜瘤多為實質性且富於血運,最適合於CT檢查,其準確性能夠達到發現1cm大小的腦膜瘤。在CT掃描影象上,腦膜瘤有其特殊徵象,在顱內顯示出侷限性圓形密度均勻一致的造影劑增強影像,可並有骨質增生,腫瘤周邊出現密度減低的腦水腫帶,相應的腦移位,以及腦脊液迴圈梗阻引起的腦積水徵象。 3.腦血管造影:對某些腦膜瘤,腦血管造影仍是必要的。尤其是深部腦膜瘤,它的血液供應是多渠道的,只有透過腦血管造影,才能夠了解腫瘤的供應來源,與腫瘤的血運程度和鄰近的血管分佈情況,這些對制定手術計劃,研究手術入路與手術方法都有重要價值。如果能作選擇性的頸外動脈、頸內動脈及椎動脈造影,特別採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則血管改變徵象更為清晰而明確。 此外腰椎穿刺可反映顱內壓增高,腦脊液蛋白含量增高的情況,在診斷與鑑別診斷上仍有一定參考意義。 [編輯本段]治療預防 對腦膜瘤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原則上應爭取完全切除,並切除受腫瘤侵犯的腦膜與骨質,以期根治。腦膜瘤屬實質外生長的腫瘤,大多屬良性,如能早期診斷,在腫瘤尚未使用周圍的腦組織與重要顱神經、血管受到損害之前手術,應能達到全切除的目的。但是有一部分晚期腫瘤,尤其是深部腦膜瘤,腫瘤巨大,與神經、血管、腦幹及丘腦下部粘連大緊,或將這些神經、血管包圍不易分離,這種情況下,不可勉強從事全切除術,以免加重腦和顱神經損傷以及引起術中大出血的危險,甚至招致病入死亡或嚴重殘廢。宜限於腫瘤次全切除,縮小腫瘤體積,輔以減壓性手術,以減少腫瘤對腦的壓迫作用,緩解顱內壓力,保護視力。或以分期手術的方法處理。對確屬無法手術切除的晚期腫瘤,行瘤組織活檢後,僅作減壓性手術,以延長生命。惡性者可輔以放療。 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