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的作者,根據各自內容來推斷,上至周王、公卿士大夫,下至普通民眾,甚至奴隸都有參與。結合古代文獻、考古相關的文物及發現,只有極少數的詩歌,才能確定出作者是誰。大部分詩作都是無法考證的;或者說,即便有考證的觀念,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詩經》中的詩,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共305篇。產生的時間,大致在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歷時500多年,覆蓋了當時周朝統治的大部分割槽域:陝西、陝西、河南、河北、山東和湖北北部一部分。
《詩經》中的詩首先是“歌”,能夠配樂演唱。500多年間,來自不同地域,由不同作者寫就的詩,經過整理、編纂之後,才彙集成了這部《詩經》。
《詩經》的產生,歷來有“采詩說”、“獻詩說”、“刪詩說”三種說法。
先說“采詩”。根據古代文獻,周朝有專門負責采詩的官員,叫做“酋人”或者“行人”,專門到民間采詩,然後傳達給王室,讓統治者瞭解來自民間的聲音。
再說“獻詩”。《國語》中記載有公卿列士獻詩、太師陳詩的說法。《周禮》說:“太師教六詩:曰風,曰雅,曰頌,曰賦,曰比,曰興。”又說,“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
《周禮》成書於兩漢之間,因此這種說法僅供參考,是不是真的有太師負責教授《詩經》的課程,還很難說。就連“賦、比、興”的創作手法,也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認為這種簡單的分類方式,並不能概括《詩經》的創作手法。楊照先生就認為“賦、比、興”的說法有問題。這一點,咱不多講,後面會進行詳解。
但毫無疑問的是,《詩經》中的詩歌,都是經過整理、加工的,即便如此,還可以看到“國風”中,很多類似的歌詠方式和寫作手法。這也從側面上說明,諸侯國的“國風”之間,存在著相互的影響。負責編纂《詩經》的人,儘管對其進行過修改,仍然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其主題、內容、寫作手法的方面存在相似性。
前面說過,《詩經》在古代首先是歌,然後才是詩。因為它有配樂,可以由專門的演唱者演唱,只是沒有樂譜流傳下來,才逐漸成為了純粹的詩歌作品。
歷代都有人想要給《詩經》重新譜曲,復原它最原始的形態,可惜效果都不甚理想,也未能得到大眾的認可。清代乾隆年間,官方主持編纂了《欽定詩經樂譜全書》,重新給《詩經》全文配上了樂譜。結果,你知道的——我們今天很多人,可能都根本沒有聽說過這本書。
所以,不管是不是“大司樂”來負責教授《詩經》樂理相關的知識,都肯定有人專職負責。
最後講講“刪詩”。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非但對儒家學說十分推崇,對孔子本人也進行了拔高,以至於“孔子刪詩說”反而成為對後世很有影響力的說法。可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連孔子本人都說過“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在孔子的時代,“詩三百”早已成為公認的事情,所以孔子也不太有可能去刪詩,對《詩經》進行編纂。
因此,《詩經》採完、獻上、編纂、配樂之後,才算真正完成。嚴格意義上講,採、獻、刪,只是工序的一部分而已。
注:答案內容來自ID:古詩文切片的文章《詩經切片003:「詩經」是怎麼創作的?》
《詩經》的作者,根據各自內容來推斷,上至周王、公卿士大夫,下至普通民眾,甚至奴隸都有參與。結合古代文獻、考古相關的文物及發現,只有極少數的詩歌,才能確定出作者是誰。大部分詩作都是無法考證的;或者說,即便有考證的觀念,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詩經》中的詩,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共305篇。產生的時間,大致在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歷時500多年,覆蓋了當時周朝統治的大部分割槽域:陝西、陝西、河南、河北、山東和湖北北部一部分。
《詩經》中的詩首先是“歌”,能夠配樂演唱。500多年間,來自不同地域,由不同作者寫就的詩,經過整理、編纂之後,才彙集成了這部《詩經》。
《詩經》的產生,歷來有“采詩說”、“獻詩說”、“刪詩說”三種說法。
先說“采詩”。根據古代文獻,周朝有專門負責采詩的官員,叫做“酋人”或者“行人”,專門到民間采詩,然後傳達給王室,讓統治者瞭解來自民間的聲音。
再說“獻詩”。《國語》中記載有公卿列士獻詩、太師陳詩的說法。《周禮》說:“太師教六詩:曰風,曰雅,曰頌,曰賦,曰比,曰興。”又說,“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
《周禮》成書於兩漢之間,因此這種說法僅供參考,是不是真的有太師負責教授《詩經》的課程,還很難說。就連“賦、比、興”的創作手法,也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認為這種簡單的分類方式,並不能概括《詩經》的創作手法。楊照先生就認為“賦、比、興”的說法有問題。這一點,咱不多講,後面會進行詳解。
但毫無疑問的是,《詩經》中的詩歌,都是經過整理、加工的,即便如此,還可以看到“國風”中,很多類似的歌詠方式和寫作手法。這也從側面上說明,諸侯國的“國風”之間,存在著相互的影響。負責編纂《詩經》的人,儘管對其進行過修改,仍然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其主題、內容、寫作手法的方面存在相似性。
前面說過,《詩經》在古代首先是歌,然後才是詩。因為它有配樂,可以由專門的演唱者演唱,只是沒有樂譜流傳下來,才逐漸成為了純粹的詩歌作品。
歷代都有人想要給《詩經》重新譜曲,復原它最原始的形態,可惜效果都不甚理想,也未能得到大眾的認可。清代乾隆年間,官方主持編纂了《欽定詩經樂譜全書》,重新給《詩經》全文配上了樂譜。結果,你知道的——我們今天很多人,可能都根本沒有聽說過這本書。
所以,不管是不是“大司樂”來負責教授《詩經》樂理相關的知識,都肯定有人專職負責。
最後講講“刪詩”。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非但對儒家學說十分推崇,對孔子本人也進行了拔高,以至於“孔子刪詩說”反而成為對後世很有影響力的說法。可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連孔子本人都說過“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在孔子的時代,“詩三百”早已成為公認的事情,所以孔子也不太有可能去刪詩,對《詩經》進行編纂。
因此,《詩經》採完、獻上、編纂、配樂之後,才算真正完成。嚴格意義上講,採、獻、刪,只是工序的一部分而已。
注:答案內容來自ID:古詩文切片的文章《詩經切片003:「詩經」是怎麼創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