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788346970835

    《史記》讀書筆記2009-01-28 14:57《史記》讀書筆記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構建了一套新的史書體制,由西漢時期司馬遷撰著。此書記事始於傳說中的黃帝時期,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中國古代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一十五字。在現代的中國,《史記》幾乎是被視作是一部文學作品在看待.後世有許多文學作品借鑑了《史記》的筆法.近人梁啟超稱讚這部鉅著是“千古之絕作”。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著《史記》,其史學觀念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探求的天人之際,並非承認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視天人之間關係的演變,從而瞭解 “古今之變” 的關鍵,探求出歷史動態發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動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司馬遷為了繼承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完成撰述《史記》的宏願。司馬氏世代為史官,司馬談一心繼承先人久絕的世業—太史令,重現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漢武帝元封元年,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他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餘不得從行,是命也夫!餘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而《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二、司馬遷想繼承《春秋》精神。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義,顯揚志業人物的使命。此外司馬遷對“春秋之義”和“春秋筆法”心儀已久,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貶精神,撰述《史記》。三、司馬遷要肩負史家職責。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指出身為太史的職責說:“且餘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馬遷一心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決意撰述《史記》。在《報任安書》中亦透露著述《史記》的目的,他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見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責任,更要盡史學家的職責。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在此,我想評論書裡面的幾個人物.

    第一位是留侯張良.他出身很富貴,也遭遇很多不幸,最後終於改掉了最初的莽撞脾氣,成就了自己的事業.但是我們看他的傳記,卻發現,當他改掉了莽撞的脾氣後,就成了一個圓滑的人.至少是內心深處是圓滑的.他會想怎麼明哲保身,他會故意賣傻去學仙.

    第二位是劉邦.書裡講了一些他的神奇傳說,不過他的確是個奇怪的人.他毛病多得不行,貪財好色好酒,又愛罵人,不講道義,但卻有足夠的眼光.東漢初年的馬援曾對自己的首領的隗囂說,漢光武帝劉秀什麼都好,就是太知禮守法,不如劉邦這樣無賴.隗囂聽了很生氣,以為馬援在捧劉秀.其實馬援當時或許說的實話,因為劉邦就是靠這一份無賴才成就了西漢大業.

    第三位是孔子,他在中國的地位實在蓋過了幾乎所有的帝王.然而我卻不知道他原來是一位身材高大的猛士,是一個喜歡策動叛亂的革命分子.

    第四位是淮陰侯韓信為保性命甘受胯下之辱以及漂母舍之飯,信曰:“吾必有以重報母。”可見,韓信有多麼自信,他好像明白歷史賦予他的使命,而胯下之辱與他的使命相比,當然算不得什麼。歷史上另一個人也曾因貧困,受過一個老婆子的救濟,他與韓信不同,卻是大大方方的吃了一回,然後摸一摸嘴,抬起屁股走了。他的神情充滿了高傲,很多年以後,他也以千金報之。歷史學家們評價,他比韓信更有胸襟。可惜他的名氣卻不如韓信響亮。

    看完《史記》後,就彷彿作了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時代的一切,回顧了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其中用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看完《史記》後,就彷彿作了一次和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首位獲得菲爾茲獎的女數學家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