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說,“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梁啟超說,“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笑”。 林語堂說,“陶淵明是整個中國文學傳統上最和諧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風格是簡樸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聰明與諳於世故的人自慚形穢“。 這是名人對他的評價,陶淵明是大隱士,而我在陶淵明的歸隱中看到了詩化的歸隱,歸隱如詩般有意境和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在整個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大背景下,仕隱情結一直是很多古代文人難解並深為之擾的一個情結。作為他們中的一員,陶淵明自不例外,且體現在他身上的這種獨特、鮮明又執著的仕隱觀是後代文人所不可企及的。 據說他最後一次從官場辭職時已經四十二歲了。這就是那一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著名行為。從此,他就徹底回到田園之中了。但陶淵明並沒有從現實中抽身退出,從而成為一個虛無主義的隱士,相反,他更加真實的熱愛著具體的生活,這也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沒有遺忘他的一個深層次的原因。陶淵明只是從仕途中退出,而不是從生活中退出,或者說,他從仕途之中退出,轉身回到了自己更加個人化的生活之中。也正如木齋先生說的“出世但不離世”。這樣,陶淵明才成為了陶淵明。只有我們置身於一種真實的生活狀態之中時,我們才有可能成為我們自己。 陶淵明歸隱後在他的詩上賦予了鮮活的自然氣息,陶在自然與哲理之間打開了一條通道,在生活的困苦與自然的旨趣之間達到了一種和解。連最平凡的農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筆下也顯示出了一種無窮的意味深長的美。彷彿在告訴世界他的歸隱像他的詩一般素雅而義無反顧。 也許說陶淵明是寂寞的,但寂寞也是一種美。他隱中戀仕,仕中戀隱,歸依於隱。這也標誌著他仕隱觀的成熟。“真”可以說是陶淵明哲學思想的全部,沒有矯飾,沒有虛偽,沒有違心。自然本真、生活本真、人性本真本來就是美。因為獨具慧眼,對生活進行哲學思考,認識到真就是美,陶淵明才能將平凡生活藝術和美化。也正是“真”的顯現。 陶淵明活在詩意裡。作為一種生存方式,詩意成為一種人生哲學。陶淵明陶然期間,"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他實踐著一種審美意義上的人生,這種美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是審美的至境,所以才會"欲辨已忘言"。 而除去陶淵明本人的品格操守不談,除去陶詩的哲學佛理不談,單單是他詞句間獨特的語言美,就讓我欽慕不已。很難想像陶淵明是屬於東晉那個朝代的人,當時的東晉文壇雕砌浮華之風盛行,而陶淵明的詩文風格完全與之相反,甚至比後世唐宋田園詩歌更為樸實自然。東晉時期產生的那些作品,早已經不住歷史的考驗而消聲匿跡,唯有陶淵明,在千年的文學長河裡閃爍著耀人的光輝。他的詩歌辭賦早已超越時代的束縛,由他的思想馭駕著自由馳騁。 再讀陶淵明,領悟著他讓千百年來人們稱頌的情操與文采,自己好像成了林語堂語中“自慚形穢”的人般自嘲。陶淵明在歸隱的詩上施上了豐厚的肥料,長出了茂密的意境。他的歸隱如詩,詩顯歸隱讓他成為了獨一無二的隱士,也讓我們千年傳頌。 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在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苦悶中,把陶淵明引為知己。在《水龍吟》詞中說:“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辛棄疾留下的詞作626首,其中吟詠、提及、明引、暗引陶詩陶文的有60首,幾乎每10首詞中就有一首與陶淵明有關。辛棄疾在《念奴嬌》中稱: “須信採菊東籬,高情千載,只有陶彭澤”。給予了陶淵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評價。 喜歡他所創造的那種意境,五柳樹下,八仙桌前,與無懷氏與葛天氏對飲,任酒杯中飄出一朵朵純樸的菊花,高吟:“無懷氏之民歟? 葛天氏之民歟?” 然後則醉臥於菊花叢中,吟詩一曲,卻給後世帶來了一股清新的風....飄然而至。
魯迅先生說,“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梁啟超說,“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笑”。 林語堂說,“陶淵明是整個中國文學傳統上最和諧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風格是簡樸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聰明與諳於世故的人自慚形穢“。 這是名人對他的評價,陶淵明是大隱士,而我在陶淵明的歸隱中看到了詩化的歸隱,歸隱如詩般有意境和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在整個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大背景下,仕隱情結一直是很多古代文人難解並深為之擾的一個情結。作為他們中的一員,陶淵明自不例外,且體現在他身上的這種獨特、鮮明又執著的仕隱觀是後代文人所不可企及的。 據說他最後一次從官場辭職時已經四十二歲了。這就是那一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著名行為。從此,他就徹底回到田園之中了。但陶淵明並沒有從現實中抽身退出,從而成為一個虛無主義的隱士,相反,他更加真實的熱愛著具體的生活,這也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沒有遺忘他的一個深層次的原因。陶淵明只是從仕途中退出,而不是從生活中退出,或者說,他從仕途之中退出,轉身回到了自己更加個人化的生活之中。也正如木齋先生說的“出世但不離世”。這樣,陶淵明才成為了陶淵明。只有我們置身於一種真實的生活狀態之中時,我們才有可能成為我們自己。 陶淵明歸隱後在他的詩上賦予了鮮活的自然氣息,陶在自然與哲理之間打開了一條通道,在生活的困苦與自然的旨趣之間達到了一種和解。連最平凡的農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筆下也顯示出了一種無窮的意味深長的美。彷彿在告訴世界他的歸隱像他的詩一般素雅而義無反顧。 也許說陶淵明是寂寞的,但寂寞也是一種美。他隱中戀仕,仕中戀隱,歸依於隱。這也標誌著他仕隱觀的成熟。“真”可以說是陶淵明哲學思想的全部,沒有矯飾,沒有虛偽,沒有違心。自然本真、生活本真、人性本真本來就是美。因為獨具慧眼,對生活進行哲學思考,認識到真就是美,陶淵明才能將平凡生活藝術和美化。也正是“真”的顯現。 陶淵明活在詩意裡。作為一種生存方式,詩意成為一種人生哲學。陶淵明陶然期間,"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他實踐著一種審美意義上的人生,這種美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是審美的至境,所以才會"欲辨已忘言"。 而除去陶淵明本人的品格操守不談,除去陶詩的哲學佛理不談,單單是他詞句間獨特的語言美,就讓我欽慕不已。很難想像陶淵明是屬於東晉那個朝代的人,當時的東晉文壇雕砌浮華之風盛行,而陶淵明的詩文風格完全與之相反,甚至比後世唐宋田園詩歌更為樸實自然。東晉時期產生的那些作品,早已經不住歷史的考驗而消聲匿跡,唯有陶淵明,在千年的文學長河裡閃爍著耀人的光輝。他的詩歌辭賦早已超越時代的束縛,由他的思想馭駕著自由馳騁。 再讀陶淵明,領悟著他讓千百年來人們稱頌的情操與文采,自己好像成了林語堂語中“自慚形穢”的人般自嘲。陶淵明在歸隱的詩上施上了豐厚的肥料,長出了茂密的意境。他的歸隱如詩,詩顯歸隱讓他成為了獨一無二的隱士,也讓我們千年傳頌。 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在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苦悶中,把陶淵明引為知己。在《水龍吟》詞中說:“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辛棄疾留下的詞作626首,其中吟詠、提及、明引、暗引陶詩陶文的有60首,幾乎每10首詞中就有一首與陶淵明有關。辛棄疾在《念奴嬌》中稱: “須信採菊東籬,高情千載,只有陶彭澤”。給予了陶淵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評價。 喜歡他所創造的那種意境,五柳樹下,八仙桌前,與無懷氏與葛天氏對飲,任酒杯中飄出一朵朵純樸的菊花,高吟:“無懷氏之民歟? 葛天氏之民歟?” 然後則醉臥於菊花叢中,吟詩一曲,卻給後世帶來了一股清新的風....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