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霜打的茄子128

    "道可道",這三個字裡第一個"道"字是名詞,指的是世間大道。第三個字也是"道",卻是動詞,指的是表述。"名可名"的結構也是這樣。這幾句話翻的意思是:道,可以說得出的就不是永恆的道;名,可以說得出的也不是永恆的名。老子的思想非常反傳統,他認為不管是自然大道、宇宙大道或是人間大道,一旦我們自認為講明白了,其實就偏離它了。道不受時間、空間限制,而語言恰恰是一種限制。因此老子認為,只要我們把大道付之語言表示,就是對大道的一種剝奪,一種侵蝕,一種或多或少的切割。後半句“名可名,非常名”,更進一步否定了以概念、名號去定義不同的物件。有幾位西方現代哲學家特別喜歡老子的這個思想。當你試圖去定義時,用的是過去產生的類別劃分。類別劃分本來就是一種最粗淺的概括,已經取消了事物本身的獨特本質,更何況是過去的。

    老子開頭這句話,其實也擺明了一個著作者的矛盾心態。他很謙虛地告訴大家,後面文字所傳達的意義並不是他心中的終極意義。終極意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是如果完全不言傳,人們就很難抵達意會的入山口。

    這就是天下很多第一流著作者的共通心態。他們明知任何表述都是一種錯位卻又不得不略加表述,為了引導別人卻犧牲了自己。真正的智者總是在這個關口上進退維谷。

  • 2 # 多寶小廚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在漢代為避恆帝的諱,才改為“常”

    這句話可以從二方面解釋。

    一是從修仙方面解釋;二是解釋萬物的起源與執行之理。

    下文“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修仙方面相對簡單:第一個“道字”表示修仙修真的方法,“可道”可以依據修煉道法的方法去修行的。

    “非恆道”,不是永遠不變的,意思“道”是變化的是因人而異的。“名可名”

    前一“名”是事物寶器法器或修煉方法的名稱,是可以命名定義出來的,“非恆名”,也不是一層不變的,意思你見到的事物和方法並不是前人見到的事物或方法,除了事物會變化這層意思外,還有每個人的經歷和角度不一樣,即使是同一時刻看到事物也會盲人摸象,只見到其中的一面。

    老子是道教的祖宗,按修煉方法解釋是最常見不過的,只是現代人不修真了。。。

    尤其“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指出前面“同”修真基礎是一樣,但也有各種修真方法的多樣性也都是必然的、可行的

    按解釋萬物的起源與執行之理,非常困難,也眾說紛紜。

    以下是本人理解: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標點符號與前有區別,各人理解不一樣。

    老子在《道德經》的首先提出的“道”與“名”兩個關鍵名詞,古時,“道”與“天”字相通,在這裡“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執行法則。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則、規律,以及實際的規矩,也可以說是學理上或理論上不可變易的原則性的道。《左傳》:“天道遠,人道邇。”《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孫子:“兵者,詭道也。”等。又如老子說“道常無為”、“道常無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觀念。

    “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執行法則去做,“非恆道”不是永遠不變的,即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有人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實際上是錯的,事實上每一個一都是萬一,都是不一樣的,不能混同。

    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礎,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萬物確是從“無”中而生出“有”的種種萬類。無中何以生有?便是一個莫大的修煉問題。

    “常無”與“常有”,是從萬物之“道”講。如果從事學習修仙或專講修心養性之道的立場來講,讀成“常無慾”與“常有欲”是從自己修煉角度看問題。

    “本無”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名”,因此從無生有從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萬物萬有,是萬物的源。讀著:“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檄。”就是——人們要想體認大道有無之際,必須要修養到常無的境界,才能觀察——體察到有生於無的妙用。

    再說,如果要想體認到無中如何生有,又必須要加工,但從有處來觀察這個“有”而終歸於本來“無”的邊際。“徼”字,就是邊際的意思。

    玄元之妙。更是修煉必經課程。玄門要義的深不可測。

    首,他提出“道”,同時提示我們,不可執著道是一般永遠不變的恆道。

    接著又強調,不可執著“名”相而尋道,也沒有永恆的“名”,如法國革命先烈追求的“名”,在今天許多人看來也是不理解的。其次,便說到形而上道與形而下萬有“名器”的關係,“名是道的外相”,是有無相生,綿綿不斷的。因此,在形而下(名)的情況下而要體認形而上之“道”,必須從常無的境界中去體認它的本源和本體,這樣才能更好理解“名”。

    如要更透徹精闢,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領悟它的無邊無際。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玄”即“元” 說了一個玄,又不是一元、兩元可以究盡的,玄的裡面還有玄,分析到空無的裡面還有空無,妙有之中還有妙有。

    由這樣去體認道的體用,有無相生,真是妙中有妙,妙到極點更有妙處。等於佛教和尚們手裡拿著的唸佛珠,一念接著一念,同樣都是代表如環之無端,永無窮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中,為什麼有好漢的綽號與“病”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