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首詩人寫自己因愁而頭髮變白.“愁”是全詩之眼.一二句與三四句倒裝.正常的語序應是:“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經過倒裝,使得形象突出鮮明.修辭上還用了誇張、設問、借喻.白髮三千丈詩人用極其誇張的手法,寫出自己內心深長的愁緒。前兩句出語天真,白髮竟然有“三千丈”那麼長,在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如此誇張的描寫,卻把作者內心的愁苦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出來。後兩句水到渠成,用“不知”兩字寫出一種驚奇和嘆惜,年華逝去的感慨得到深刻的抒發。“秋霜”兩字用語自然,但卻發人深思。如果不是仙才,根本作不出這樣的詩!“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髮,似重複又非重複,它並具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髮的“白”字所能兼帶。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發出“何處”之問。這兩句不是問語,而是憤激語,痛切語。詩眼就在下句的一個“得”字上。如此濃愁,從何而“得”?“得”字直貫到詩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擠壓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髮,鬢染秋霜,親歷親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奮其志能,願為輔弼”的雄心,有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理想(均見《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儘管屢遭挫折,未能實現,但他的志向紿終不泯。寫這首詩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壯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攬鏡自照,觸目驚心,發生“白髮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後世識其悲憤,並以此奇想奇句流傳千古,可謂善作不平鳴者了。
第十五首詩人寫自己因愁而頭髮變白.“愁”是全詩之眼.一二句與三四句倒裝.正常的語序應是:“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經過倒裝,使得形象突出鮮明.修辭上還用了誇張、設問、借喻.白髮三千丈詩人用極其誇張的手法,寫出自己內心深長的愁緒。前兩句出語天真,白髮竟然有“三千丈”那麼長,在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如此誇張的描寫,卻把作者內心的愁苦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出來。後兩句水到渠成,用“不知”兩字寫出一種驚奇和嘆惜,年華逝去的感慨得到深刻的抒發。“秋霜”兩字用語自然,但卻發人深思。如果不是仙才,根本作不出這樣的詩!“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髮,似重複又非重複,它並具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髮的“白”字所能兼帶。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發出“何處”之問。這兩句不是問語,而是憤激語,痛切語。詩眼就在下句的一個“得”字上。如此濃愁,從何而“得”?“得”字直貫到詩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擠壓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髮,鬢染秋霜,親歷親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奮其志能,願為輔弼”的雄心,有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理想(均見《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儘管屢遭挫折,未能實現,但他的志向紿終不泯。寫這首詩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壯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攬鏡自照,觸目驚心,發生“白髮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後世識其悲憤,並以此奇想奇句流傳千古,可謂善作不平鳴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