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零售社交電商策劃

    網路語言的興起是人們始料未及的。MM、菜鳥、恐龍、粉絲、BT……這些俏皮的網語一下子得到許多年輕人的認同。然而,近些年來,網語已經“跳”出了網路,開始頻頻在電視、廣播、報刊雜誌等亮相,並在日記、作文中現身。   網語泛化是漢語言生機勃勃的表現,還是對漢語言的惡搞和汙染?對此的爭議一直不停。2006年5月,教育部、國家語釋出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對網路用語作了專門介紹,認為如何正確認識和評價網路語言,網路語言將向什麼方向發展,它將會給母語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這些都是必須面對和關注的現實問題。   無處不在的“網言網語”   “週末,讀大學的GG(哥哥)回來,給我帶了很多好東西,都系(是)偶(我)非常稀飯(喜歡)的。就醬紫(這樣子),偶(我)就答應GG陪他去逛街吃KPM(肯德基、比薩餅、麥當勞)……”   這段出現在某中學生作文中的讓很多人不知所云的文字,就是在網路聊天室和論壇裡經常能看到的語言。網路語言正悄然衝擊著校園,成為不少青少年的口頭禪,並不時現身在學生的週記、作文、畢業留言甚至班級牆報中。   杭州市源清中學的年輕語文老師鄭旭華在教師節收到學生的賀卡上寫著“老師,我好稀飯你”,讓她苦笑不得。鄭老師說:“和同學交流時,他們會不時蹦出一句網語。年輕老師還聽得懂,年紀大點的老師就反應不過來了。”   “現在的話還可以這麼說?”很多年輕人脫口而出的搞怪網語,讓家長和老師一頭霧水。市民王先生上六年級的女兒很喜歡上網聊天,現在和家人、朋友講話也滿口都是“偶”、“醬紫”等網路語言,甚至作文中也出現“JJMM”(姐姐妹妹)、“灌水”等網語,讓人摸不著頭腦。他擔心:“長期下去,孩子的語文怎麼能學好啊?”   據媒體報道,某部隊有一次進行佇列訓練。一名中隊長剛下達命令,有一列隊新兵突然冒出一句:“我暈!”中隊長聽後趕忙走上前,關切地詢問:“哪裡不舒服,我送你上醫院。”一句話引得大家鬨堂大笑。後經戰士們解釋,中隊幹部才弄清“暈”在網語中代表驚訝的意思。   而各大電視、報刊雜誌對於網路語言的青睞,更是對其的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超級女聲”節目,“PK”(決一勝負)一詞廣泛使用。而諸如“MM”(妹妹)、“GG”(哥哥)等詞更是頻頻出現在一些都市類的刊物中。   沒有人能否認當前我們已經進入了網路時代。網路正在改變很多東西,生產、生活、休閒、交流方式等等,也由此產生了網路語言、網路文化。毫無疑問,單就表現形式和表現力來看,網路語言在相當程度上是對傳統“規範”語言的顛覆和“革命”。   2001年出版的《中國網路語言詞典》是中國第一部專門收集網路詞彙的詞典。詞典收詞1305條,正文38萬字。由於近幾年網路語言的不斷翻新,現在的網路語言已遠遠超過了當初的收錄數量。   網路語言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縮寫型,包括漢語縮寫和英文縮寫,比如PMP是拍馬屁的縮寫,ps(網路美工)是英文photoshop的簡稱;諧音型,包括數字諧音和漢語諧音,比如520(我愛你)、5555(嗚嗚嗚的哭聲)、JJWW(唧唧歪歪)、斑竹(版主)等;童語型,網民喜歡故作幼稚狀,比如將“東西”說成“東東”,“一般”說成“一般般”;新語型,一種是新創造的詞彙,比如用“菜鳥”比喻初上網的新手,還有一種是舊詞新義,比如將“醜女”叫作“恐龍”,將“醜男”叫作“青蛙”。   網路語言主要有簡潔性、新奇性、詼諧性等特點。由於網際屬於實時交流,需要快速輸入,數字、符號、拼音、漢字、英文字母雜糅在一起的網語,既簡單易用,又能節省上網時間;網路世界同時又是一個推崇個性、追求創新的世界,在網際交流中,人們透過對語言的創新使用體現個性、追求新鮮感,這使得網路語言具有鮮明的新奇性;網言網語輕鬆幽默的風格,還迎合了緊張忙碌的現代人放鬆身心的需要。但不可忽視的是,網路語言在擁有上述特點的同時,也存在著語意模糊、不合規範、過度求新、溝通困難甚至粗俗低下等弊端。   據《第19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6年底,中國網民人數達到了1.37億,佔華人口總數的10.5%,並以青年人為主。龐大的網民基數為網路語言的迅速推廣,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惡搞與創新之爭   2007年的高考考綱規定,語文不考繁難字,用生造的網路語言可能會被扣分。上海、福建等地明文規定了國家機關公文、教科書和新聞報道中將不得使用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彙和語法規範的網路語言。同時,代表著漢語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幾乎未收錄網路語言。   然而,關於網路語言的泛化是憂是喜的爭論卻一直沒有停息。一些語文教師認為,五花八門的網語源自一些網民遊戲人生、標新立異等心理支配下的產物,其充其量只能在網路論壇中鼓搗和折騰,只能低頻率地存在於論壇這個狹小的範圍裡。網路語言雖然衝擊、解構和顛覆了既有的語言規則,但它與傳統語言文字相比,顯得很不規範。網路語言大量地使用縮寫、錯字、別字具有極大的模糊性、不確定性,有些簡寫形式甚至完全背離了人們傳統的認知心理。試想,“神童”何以變成了“有神經病的兒童”?“MM”是兩字詞的拼音首字母縮寫,可表示“妹妹”、“美眉”、“媽媽”等,有很大的歧義性,雖然其在特定情況下可以傳遞、交流資訊,但如在社會上廣泛應用則會引起混亂。另外,網路語言中某些低俗、晦澀的詞語也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情緒,對漢語的純潔性造成挑戰。   但也有不少人對網路語言的立法禁用嗤之以鼻,認為這有些矯枉過正。其實,所謂漢語的“純潔”本就是個相對概念。今日的漢語相對於古漢語來說早已“純潔”不再。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促使一批新詞新語出現,增強了漢語的生命力;而21世紀的網路時代,應該是一個更為開放、更具包容精神的時代。他們認為,語言是活的、變化的、一直處於發展中的,從語言並非一成不變的發展規律來看,網路語言的興起是必然的。漢語有其廣博的包容性,網路語言帶來的衝擊不僅不會觸及漢語根本,反而會為其注入新的活力,更加豐富漢語的語言詞彙。   網語泛化現象值得重視   眾說紛紜之下,人們不禁疑惑:網路語言,該堵該疏?它究竟能否進入傳統漢語體系,成為約定俗成的一部分?   浙江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省教育廳語管處處長徐偉標對記者說:“語言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有很強的包容力,也有其優勝劣汰的自身規律。我們對其應該持一種在開放中引導、規範的態度,同時也應重視網語泛化現象。”徐偉標認為,網路語言構成和使用十分複雜,不能用同一尺度衡量,而要區分不同組成成分、不同應用場合規範其使用,發揮其積極作用,限制其消極影響。”   “中小學生正處於語言學習階段,語言的鑑別力弱,語言規範知識和應用能力尚不穩固,經常使用網路的另類表達方式,會造成負面影響。”徐偉標認為,可以採取對網路語言進行實時跟蹤研究,掌握規律;對網路語言在其他媒體和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的使用做出明確規定;加強對網站的管理、監控、檢查,建設文明網站和網頁等措施來應對。   一些語文教師認為,目前,網語迅速蔓延,那些熱衷於此的相關編輯記者乃第一推手,堪稱“功不可沒”。他們在撰寫文章和編輯版面時刻意選擇和凸顯“網語”,並視其為前衛之舉而自鳴得意。如果執意將這些晦暗生僻的"亂碼一族",“生拉硬拽”地大量炫耀於報刊電視,勢必會阻滯文字與資訊的表達。   上海大學教授李白堅認為,我們大可不必視網路語言為洪水猛獸,但也不應對其聽之任之。首先我們應該採取一些學生容易接受的好辦法,重視提高學生對現代漢語的結構美、節奏美和音韻美的興趣;其次老師們應主動知曉網路語言,在魚龍混雜的網路詞彙中,教會學生如何進行甄別,以吸收、接受有思想有創意的健康網路語言。如果那些充滿活力的網路語言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約定俗成後,自然會被社會大眾所接受,畢竟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們這個網路時代的反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時期德國從捷克獲得了多少Zb26輕機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