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765375850720

    午時。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昳。(13時至15時)。

    【申時】晡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21時至23時)。

    擴充套件資料:

    西周開始,中國的歷法逐漸穩定了一歲十二個月的概念。以日比作歲,也採用十二時辰劃分一日、並將日期切分點(換日點)固定在夜半。

    十二時辰的十二個時間節點(起點),為十二時。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隨著人們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逐漸詞不達意,遂改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晚上十一點為子時、凌晨一點丑時、凌晨三點寅時、早晨五點卯時、上午七點辰時、上午九點巳時、中午十一點午時、下午一點未時、下午三點申時、傍晚五點酉時、晚上七點戌時、晚上九點亥時。

    宋代開始,中國出現了機械式司辰,透過齒輪帶動轉盤,帶動持時辰牌的小木人出現在視野中。當時間處於兩個時辰之間時,出現在視野的時辰牌與原先的表述方式不一致。於是,時間的表述方式採用兩個基準:時辰牌初現、時辰牌居正位,亦即時初、時正。

    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

    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

    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古代用漏壺計時,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

    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1時45分12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脾氣不好而且很強勢,生活能過得好嗎?該怎麼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