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ankm1

    大千世界,繁花叢生,微妙玄通,只在一心。何不偶爾放下自己固有的成見,從新看到世界之妙?(常無,欲以觀其妙。)

  • 2 # 歲月如梭水如歌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我個人理解為,這兩句是上下承接,相輔相承的,兩樣境界。"常有"與"常無"的奧妙,

    它在看不到的地方。在看不到的地方,就是"地平線"一樣的邊緣。

    這是事物的分界點,臨介面。

  • 3 # 二水堂

    “故 常 無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欲 ,以 觀 其 徼 ”。過去的文章是沒有句讀的,這樣的句讀可能更好理解觀其妙。

    那麼自然界什麼東西最無慾無求呢?只有水,老子曰:“

    上 善 若 水 。水 善 利 萬 物 而 不 爭 ,處 眾 人 之 所 惡 , 故 幾 於 道 。居 善 地 ,心 善 淵 ,與 善 仁 ,言 善 信 ,政 善 治 , 事 善 能 ,動 善 時 。夫 唯 不 爭 , 故 無 尤 。”因此,透過觀察水的變化去理解道,就更加清楚了。地球所有生物如果沒有了水,什麼都不會存在了。

  • 4 # 使用者3097950555020

    《經》是李耳在天地宇宙巡遊之道上與嚮導女神的對話錄。所以怎樣"觀經之妙",最好去詢問一下這位嚮導女神,她會告訴你們。

  • 5 # 老鍾甦

    觀妙,觀大自然隱(看不見部分)現(可見的日月星辰丶山河大地,草木叢林丶動植物)二界奧妙。亦即讀懂大自然無字天書。這無字(權說)天書至少要觀察好幾年,還得有善知識(老師師父)指引。透過修行,學道,到達一定層次,天地,諸佛如來,會顯像給人看。此時,才會逐步發現:大自然真的好奧妙,好微妙!

  • 6 # 一東

    “觀妙”直解:內觀而覺知道的奧妙。

    原文“常無慾,以觀其妙”,觀妙即觀其妙,觀為內觀,其為道,妙是道的運化之妙。

    “常無慾”是內觀的方法和前提,即無知無慾,沒有成見沒有私慾,恆常深度保持這種狀態,達到冥忘靜默的境界,靜極而動,“致虛極,守靜篤”,“營魄抱一”。

    靜極而動,覺知道的運化之妙,“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隨之不見其後,迎之不見其首。”

    觀妙和觀徼是認知生命宇宙的兩種方法、兩條途徑,一內一外,一返先天,一啟後天,西方文明重視觀徼,推動了科技發展,東方文明重視觀妙,展現生命本質本真。

    觀妙是《老子》及道文化的瑰寶,是人類的福音。

  • 7 # 湯天德

    《道德經》第一章開宗明義,是最重要的一章,也是很多人誤解的一章,它是解釋無極和太極的一章,也是修身練氣還虛的總綱,許多人搞得玄之又玄,其實老子很直接,直指真義,若你複雜了他的意思,就只能得到道德經表象的東西;如果你直接乾脆就能夠逐漸得到他的真傳。

    “道可道,非常道”:“道”如果能説得清楚就不是“道”了,講的“道”就是無極。

    “名可名,非常名”:“名”如果能説得清楚就不是“名”了,講的“名“就是太極。

    “無名,天地之始”:無極是無名、無象、無法用文字表達的,它是天地的初始,是在上帝之先。

    “有名,萬物之母”:太極是有象、有名、有邏輯的,它是萬物的起源,也可以稱之為“上帝”。

    “故常無慾,以觀其眇“:要能觀悟到無極與太極的存在有兩種方法,第一種就是無慾空靈、靜觀微處看到它的無限小。

    “常有欲,以觀其徼”:或是擴大思維、虛空無邊檢視到它的無限遠。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無極和太極是相同的,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所以“觀眇”在入世法方面就是凡事要觀察細微之處,所以老子説:“天下大事必做於細”。

    “觀眇”在岀世法方面是一種靜觀修行的方式,人若忙於世俗之忙就很難悟到道,所以老子教我們要觀悟於無。

  • 8 # 一曲凌日

    大家時間都很寶貴,篇幅原因現單就圍繞“觀妙”句做一解釋: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這一句質言之,是老子在示現聖者證道之後的外化功用或境界。首先,這裡的“故”字是承其上文而出現的。因上文闡述的幾乎全是識道之理,即重在講對於道之特性的理性認知,屬於見識見解見地範疇。理為果之因,理清果自明,所以完後下面就順而轉入實證效驗的部分了。這說明老子之道不單言理,同時也是修證實踐之道。故理解老子之道,多少應該有一些親證的體驗才好,否則僅賴於思辨即使悟性再高也很難契入老子真境的。接下看“常無”一詞。“常無”與“無”兩者雖同意但境不同,前者已有真一之性貫穿(即常性也即真覺實性),而後者只限一般理認範圍。兩者一字之差意思迥異,道德經字字珠璣,想必老子不會隨意的。

    “欲以觀其妙”,此中之“欲”字非慾望之意,“觀”也非耳目之觀。前者指聖者心的自由意向,後者是其心識知性與功行實地的共融態。

    “妙”即“妙有”。此為重點故稍展開解釋一下: 老子此之“妙”或“妙有”,與我們平常所見所言的萬有之“有”也是意同境不同的。反映在日常功用上,“妙有”體現出的始終是恰到好處之效,也就是說聖者的做事行功因自然而然總能做到左右逢源、恰到好處——這就是一個“妙!”

    而我們常人行事由於執心偏唸的原故十之八九差強人意。我們做事的通行理念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而聖者往往不經意間已達“正好”即感圓滿足心了。故此聖人行功之妙也叫“圓妙”。這是一種自然隨順的大自在境。

    總之,“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其所展示的是聖者依空無而起用,或入世行功或自在存生的諸種妙行。以此為頭端,老子在後面的經文中對其有諸多展現或描述,最為集中的是15和27兩個章節。

  • 9 # 張若虛3691

    把“道”做為一個哲學概念提出來是從老子開始的。

    大家知道,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火四起,給底層百姓帶來了深重災難,在這亂事之秋,做為一個善於思考的思想家不會對亂局無動於衷。無時無刻不在思考探尋亂世的終極根源以及治世的良方。

    老子認為自然界太陽的東昇西落,四季更替,風雲雨雪無不是以一種天然的規律在自行運做,做為人類社會也應該回歸自然屬性,便產生了"無為而治″這個樸素的哲學思想。但老子的無為並不是要求人類無所作為,而是告戒人們不要違反自然規律的屬性做事。一切迴歸自然本性,人民自會安居樂業天下太平。

    為了更好的探尋自然界及人類總體規律在表述上不得不用一個符號代替,最後老子不得不把道路的"道”字借過來一用。實在也是無奈之舉。

    《道德經》開篇第一章把“道”和"名"提出來,對這倆字做概念框定,就是提酲我們在學習《道德經》時不要憑經驗和感覺用慣常的思維去表面化理解這倆字的含義,為更好的學習這本書指清了方向。第一章大意如下:

    用語言能解釋清楚的那個"道”就不是永恆存在的那個“道”。用文字表述清楚的"名"就不是永恆存在的"名"。 "無″是形成物質的初始狀態,"有"是創造萬物的基夲元素。所以要用無侷限不懷目的的心態去審視"道"的微妙之處,常以現實的現象去比較去體會"道”的原始苗頭。"無"和"有"來源相同而叫法不同。都可以說幽深奇妙的,而奇妙之中的奇妙就是一切自然規律的"自然屬性。

    我個人認為,老子重點點出的"道”"名"二字的含意總體是這樣的:自然總法則即為“道”,描述和解釋"道"的內含就是"名″。己知的現實中的已命名的自然規律不能稱"道",只可以免強為"道″的己知部分。也就是說"道″是我們永遠也探索和解釋不完的自然現象,保持"道″的不可窮盡的神密性,才能激起人們更有興趣去探索自然改造自然,造福於人類社會。(個人愚見,不一定正確。希望拍磚!)

  • 10 # 付永志974

    第一章從物質世界、精神世界的本來,道可道,非常道說起,經過八十章方方面面論證,到最後一章結論: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是一個整體。

  • 11 # 藍本動漫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如從不另一個角度維度和高度概括出來,就明白什麼文化內涵範疇方面的《道德經》了。

    一,為什麼會有類似《道德經》之類的文化現象出現?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由於有一個非常可怕的原始知識語言,一直培育部落後生可畏的人才上位機制,把天下安危搞得胡裡麻扎。

    又由於前世有高人一籌賢良方正不忍直視,決心改變天下人性意識形態特徵的傾向,故而就春秋大夢時代強推文化進入人才輩出的考核而已。

    《道德經》就是這麼簡單真實存在於春秋時代發展過來的產物,乃後世文化對付原始知識科舉制度化的,一門道德門檻阻攔帝裔後繼人才濟濟一堂的課程罷了。

    二,自古以來華夏文化語言由什麼人需要傳承孝道呢?

    之所以說《紅樓夢》也是春秋大夢初醒的背景,也許沒有什麼人一下子就相信吧?

    回過頭來應答題目就有些明白了,道德經第一章安排之何為『觀妙』?

    無非就是帝裔後繼人才上位法則,每個家支慾望繼承王權富貴,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吧?

    所謂『觀者妙齡玉佩也』,即每人從小到大有無『資質』,做一個王者儲備的『太子』重不重要?

    故而,紅樓夢中人的夢境成真,自然而然就要按照春秋大夢科舉制度化的,其中一個最基本梅花牌面『十二金釵』,輔助賈寶玉衝擊金陵蟬聯子爵之十三釵(老k牌)云云。

    那麼明顯的一手梅花牌面,又怎樣缺少一張『妙玉』牌呢?不然的話,如何接受血緣內部和外部不同的『觀察妙齡玉佩』?有無資歷資格達到某種高度的『資治』考核?

    如此道德經第一章『觀妙』,其金陵十三釵的未來人生『道途』,不用細說也知道『道亦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義非凡了吧?

    三,為何一直以來會被雲遮霧繞和雲遮霧罩了後人之眼?

    主要還是自從春秋大夢時代一結束後,整個帝王權益後繼人才上位機制,一下子從社會各個階層消失不見了,而文化語言思維意識形態特徵傾向,經歷了好幾百年的文化課程考核,早已不再是沒有什麼文化水平『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的時代。

    一個上層建築不搞帝王權益後繼人才上位的科舉制度化了,文化內涵資訊才慢慢流落街頭巷尾,這種春秋紀實文化現象的社會氛圍,自然而然漸漸消失而淡出了後人的視野,變成一個人人無法想象中的『古老文化』罷了....

  • 12 # 微投機

    要了解這個先得搞清楚名可名的含義,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我認為是名字是可以命名的,因此就不會有一成不變的名字!實際上這個名是人們根據需求或者影響而對事物特徵的一個概括和區分!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這是說無名的時候萬物是混然一體的,當被區分以後,萬物就產生了!因此有了,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的認識!常無就是不做區分,萬事萬物是緊密聯絡的,是不分彼此的一個融合,其實融合也是無法表達這種狀態的,這是種無法表達的深邃奧妙!而常有就是根據需求和影響,我們人為的對本是一體的,甚至一體都過於多餘的這種奧妙進行區分和割裂,於是就產生了常有的萬物,這萬物是人為割裂的,是人們根據自身思維認識而做的區分,這即是對萬物的區分,也是人們自我的區分!此二者同出異名,這常有和常無都是精神認識功能的作用效果,兩者本來就是一回事,只是是否透過精神而給予區分!所以說這就是玄,是同一東西的兩種狀態!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來玄去,實則是人們的精神活動的規律,這就是認識各種奧妙的法門!

  • 13 # 魯卡爾

    妙就妙在看不見摸不到,無影無形,是自然是規律,違背了就不行。公雞和母雞一上一下就下了個蛋,出了小雞不知道是公雞是母雞,如果公雞不問母雞的事,下了蛋不出小雞,說是渾蛋?這就妙了,生了一,不生二了,找不著門了。為什麼?我也不知道了?,有專家,咱就一塊問專家好了。

  • 14 # hitman1

    個人理解:

    “觀妙”,指萬事萬物變化的規律。

    規律,是自然“無”的狀態。

    對應的“觀徼”,指萬事萬物自然“有”的表象。

    有欲,無慾。自然表象與規律。投過自然現象抓住自然規律;透過自然規律來認知自然現象。

  • 15 # 柘溪散人

    有與無是兩個世界,有是可見的,無是不可見的,但二者都是物理的。不可見的不代表沒有,只是唯真人可見而已。老子身現紫氣,修行已臻極高境,既可觀妙,亦可觀徼,奈俗人不解何!

  • 16 # 山海經學堂

    觀妙:道(也就是導),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天地都為它所支配,這當然很奇妙了。有德有道者,要善於觀察天地自然與社會執行的內在法則,也就是‘道‘(導)’’,順勢而為,二不要逆天而行,這就是觀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中你最滿意的照片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