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鷹擊長空222586001

    首先我不是音樂學院的學生,也沒有系統的學過樂理知識,只是憑著興趣愛好對這方面略知一二,平時也和音樂素養高的學長有討論,才疏學淺,在此僅表達個人觀點。 我的觀點是西洋樂很美,表現力很強,但是替代不了民樂,因為它有其自身的無可替代的獨特魅力。我也不認為民樂生命力比西洋樂弱。 改革開放以來,很長一段時間裡華人是沒有文化自信心的,當所有人開始熱衷於別人的一套時,同時一定是在捨棄自己原來的東西,他們看到了小提琴鋼琴長笛,覺得如聽仙樂耳暫明,覺得自己的二胡竹笛琵琶好土。原因很多,一是從來沒聽說過,新鮮的事物總是容易引起好奇;二是經濟政治原因在文化層面的滲透影響,崇洋媚外,外國的月亮更圓,外國的樂器也更美;三才是真正的樂器本身的原因,這裡重點論述一下第三點。 我係統的學過二胡這件樂器,發聲原理和提琴一樣,都是馬尾弓上的無數微小倒刺以極高的頻率勾擊金屬弦絲而發出的人耳所能聽到的悅耳的擦絃聲。但是兩者音色確實不一樣,二胡音色更像小孩兒在啼哭,小提琴更像是來自天上的音樂,是天使在吟唱,所以從這點上,小提琴更容易給人高雅的感覺,而二胡更接地氣。再加上小提琴的音域比二胡寬,所以在表現力範圍和某些作品的表現上,小提琴確實比二胡更有優勢。所以很多作品,小提琴演奏很好聽,但是二胡演奏起來感覺很奇怪,而二胡能演奏的曲目,小提琴大多都能演奏,雖然不一定保證比二胡好聽,而但基本上聽起來不會覺得很奇怪。這就是西洋樂之於民族樂的優勢,你不得不承認,現在有多少世界級音樂作品是用民族樂器演奏出來的?幾乎都是西洋樂,你用民樂演奏根本表現不出你想表達的東西。我這個學民樂的,去劇院聽交響樂也大多聽的是西洋樂。但是,這並不能否定民樂的獨特魅力。 我很贊同民樂大師方錦龍先生的話,西洋樂是近現代工業文明的產物,民族樂器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各有各的美。西方講究的是嚴謹仔細,對每個細節都有充滿理性主義的一絲不苟,一是一二是二,所以交響樂就會給人這種感覺,每個聲部每件樂器每個音符長短強弱出現的位置都不能有一丁點錯誤,就跟看電影一樣,你放一萬遍,電影還是這部電影,每一幀都是一樣的。中國的傳統哲學不是這樣的,隨性,自然,留白,無聲,華人想畫一萬匹馬怎麼畫?畫一座高山,前面畫一匹,後面畫一匹,至於山後面擋住了多少匹自己猜去吧,這就是華人的智慧。阿炳說他拉了那麼多次二泉映月,每一次都不一樣,因為內心的心境和感情不一樣,表現出來的藝術作品也是不一樣的。所以作為外華人,不理解華人的哲學,不去學習中國傳統的繪畫書法詩詞典賦,就不會明白中國傳統的美學思維和審美基點在哪,也就很難去欣賞國樂,但是問題是,現在華人都已經開始不理解自己的音樂了。讓你聽一下二胡的《賽馬》,琵琶的《十面埋伏》,你覺得還不錯,挺熱鬧挺有意思的,換成《春江花月夜》你覺得稍微有點摸不著頭腦了,給你聽將近二十分鐘的《梁祝》你覺得就開頭結尾那段最經典的旋律好聽,中間不知道在幹嘛。要是給你聽一下古代漢唐時期的祭祀禮樂,那絕大部分人估計都可以聽睡著。所以這種環境下,我們怎麼可能會認為,西洋樂好,但我民樂也很好呢?毫無疑問,透過音樂本身,我們其實正在經歷一股史無前例的文化入侵和文化流失。 方錦龍先生應該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第一批國家公派的海外學習音樂的青年,他也曾經歷一場審美週期的轉變,年輕人看到了西方的一片新世紀,原來還有弗拉明戈吉他這種樂器,原來民謠還可以這麼彈,原來外國的音樂這麼好玩。玩兒久了,突然覺得審美疲勞了,乏了累了,來自古老東方的穿越千年的琴聲再一次撫慰了他的心靈,不禁感慨還是自己民族的音樂厲害啊 。儘管西洋樂這好那也好,也演繹不出一曲古琴一眼千年的呼喚,有些東西,我們真的要承認,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美學哲學,還得由我們自己去書寫和傳承。 我本以為改革開放後經歷過審美週期後,華人能將眼光重新放回自己的音樂,然而娛樂文化的侵襲又讓人猝不及防,大家更願意去看春節檔電影和演唱會,再次也可以去聽聽相聲(個人認為現在的相聲也開始低俗化了),或者刷個抖音啥的,大腦的興奮閾值越來越高,接受美的能力自然也就下降了。去聽交響樂的都不多了,更別說聽民樂團的演奏了,大家想要的不過是廉價的純快感,藝術這種東西太費腦子了,太慢了,入不了大家的法眼了。 現在,不管是西洋樂也好,民樂也好,都需要文化復興,不然在娛樂主義下,所有的藝術形式都會被埋沒的。就民樂來說,方先生提出了兩隻腳走路的理論,一個是高精尖,一個是下基層。高精尖指的是在最高演奏水平和最高藝術水平上要繼承和發揚民樂,培養更多的熱愛民樂的高素養人才,創作更多的優質作品;下基層指的是在民樂普及上要下更多的功夫,讓普通老百姓,特別是年輕人,認識和喜歡上自己國家的民族樂器。我覺得現在下基層比高精尖更重要,迫在眉睫,沒有群眾基礎的陽春白雪是沒有未來的,寧願先下里巴人一點吧。。。《閃光少女》這部電影是個不錯的嘗試,結合了二次元風、古風和動感的流行元素,很好的傳播了一次民樂(可惜上映票房血虧,前期宣傳啊....)可以看的喜歡古風歌曲和漢服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雖然古風歌曲本質上只是披著中國傳統美學思維羊皮的流行音樂,離真正的國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但是對於大眾普及著實功不可沒,《國樂大典》這樣的良心綜藝也足以讓人老淚縱橫了,不管怎麼說,文化復興仍任重道遠,但前景可期。 總的來說,西洋樂很牛,民樂也還是很cool的,生命力這種感性上的概念,我覺得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在我們華人的心裡,民樂的生命力不應該弱於西洋樂,否則實屬民族之哀了。希望有機會看到民樂復興的一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曾經瘋狂迷戀劉德華的楊麗娟,如今怎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