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努爾哈赤在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以祖、父“遺甲十三副”,起兵攻打尼堪外蘭,開 始統一女真各部的事業。鄰近滿洲的各部都互相爭奪、爭鬥不斷,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
戰爭中,不斷取得勝利。隨著勢力的擴大,人口也不斷增多,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 將招來的人口編入自己的隊伍,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幟都是純
色的。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制度的基礎上, 建立八旗制度,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鑲,俗寫亦作“廂”)。旗幟
除四正色旗外,黃、白、藍均鑲以紅,紅鑲以白,把後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
這時所編設 的八旗,即後來的滿洲八旗。
八旗組織中蒙古旗與漢軍旗的建立比滿洲旗稍晚。清太宗皇太極天聰三年(1629年)時, 已有蒙古二旗的記載,稱為左、右二營。天聰八年(1634年),改稱左翼兵和右翼兵。天聰九年 (1635年),後金在征服察哈爾蒙古後,對眾多的蒙古壯丁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編審,正式編為 蒙古八旗,旗制與滿洲八旗相同。
漢軍單獨編為一旗,據考證是在天聰五年(1631年)正月(一 說天聰七年)。皇太極崇德二年(1637年)分漢軍為二旗,旗色玄青,崇德四年(1639年)分二旗 官兵為四旗,崇德七年(1642年)正式編為漢軍八旗,旗色與滿洲八旗同。從明萬曆四十S年八 旗制度建立,直到清崇德七年才完成八旗組織3個部分二十四旗的組織建設,八旗每一旗下都
包括滿洲、蒙古、漢軍三個部分。
由皇帝控制的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稱為上三旗;由諸王、貝勒 統轄的正紅、鑲紅、正藍、鑲藍、鑲白五旗,稱為下五旗。八旗制度從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 命後清朝覆滅,共存在296年。它是清王朝統治全國的重要軍事支柱,曾在中國歷史上起過積
極和進步的作用,為發展和鞏固多民族統一的國家、為保衛邊疆防止外來侵略等都做出了重要 貢獻,對滿族社會的發展,更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
隨著歷史的嬗變,八旗制度中落後的一面也
日益明顯,嚴重地束縛了滿族社會的發展,在征戰中的作用也愈來愈小。八旗制度與清王朝的 命運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經過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個歷史過程。
清太祖努爾哈赤在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以祖、父“遺甲十三副”,起兵攻打尼堪外蘭,開 始統一女真各部的事業。鄰近滿洲的各部都互相爭奪、爭鬥不斷,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
戰爭中,不斷取得勝利。隨著勢力的擴大,人口也不斷增多,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 將招來的人口編入自己的隊伍,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幟都是純
色的。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制度的基礎上, 建立八旗制度,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鑲,俗寫亦作“廂”)。旗幟
除四正色旗外,黃、白、藍均鑲以紅,紅鑲以白,把後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
這時所編設 的八旗,即後來的滿洲八旗。
八旗組織中蒙古旗與漢軍旗的建立比滿洲旗稍晚。清太宗皇太極天聰三年(1629年)時, 已有蒙古二旗的記載,稱為左、右二營。天聰八年(1634年),改稱左翼兵和右翼兵。天聰九年 (1635年),後金在征服察哈爾蒙古後,對眾多的蒙古壯丁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編審,正式編為 蒙古八旗,旗制與滿洲八旗相同。
漢軍單獨編為一旗,據考證是在天聰五年(1631年)正月(一 說天聰七年)。皇太極崇德二年(1637年)分漢軍為二旗,旗色玄青,崇德四年(1639年)分二旗 官兵為四旗,崇德七年(1642年)正式編為漢軍八旗,旗色與滿洲八旗同。從明萬曆四十S年八 旗制度建立,直到清崇德七年才完成八旗組織3個部分二十四旗的組織建設,八旗每一旗下都
包括滿洲、蒙古、漢軍三個部分。
由皇帝控制的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稱為上三旗;由諸王、貝勒 統轄的正紅、鑲紅、正藍、鑲藍、鑲白五旗,稱為下五旗。八旗制度從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 命後清朝覆滅,共存在296年。它是清王朝統治全國的重要軍事支柱,曾在中國歷史上起過積
極和進步的作用,為發展和鞏固多民族統一的國家、為保衛邊疆防止外來侵略等都做出了重要 貢獻,對滿族社會的發展,更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
隨著歷史的嬗變,八旗制度中落後的一面也
日益明顯,嚴重地束縛了滿族社會的發展,在征戰中的作用也愈來愈小。八旗制度與清王朝的 命運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經過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個歷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