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小可愛大龍貓

    一、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認為: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如果教育只是書面上的,那麼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義。將生活作為教育內容,才不會使得教育的內容狹隘,才會廣闊豐富,將好的生活改造不良的生活。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從書本的到人生的,從狹隘的到廣闊的,從字面的到手腦相長的,從耳目的到身心全顧的。”陶行知所說的生活是包含生活實踐的意義。有怎樣的生活就有怎樣的教育,生活決定教育,而教育可以改造生活。他所說的生活即教育是民主的、科學的、大眾的、創造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人類本來就有的,隨著人類的生活而改變,在各種生活中學習、教育,並且應該是終身的教育、活的教育。

    二、社會即學校。與“生活即教育”的主張緊密相聯,這是對杜威“學校即社會”教育思想的批判與繼承。陶行知對教育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社會即學校是要將小鳥放飛到天空中,使學校延伸到社會去,而不應把他們關在鳥籠裡,把鳥籠做的像整個社會一樣。整個社會才是教育的範圍,各個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絡的。要先能做到“社會即學校”,然後才能講“學校即社會”;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後才能講到“教育即生活”。要這樣的學校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他結合中國只有少數人能得到教育的國情,提出了要根據社會需要辦學的思想。他提出“社會即學校”的目的在於擴大教育的物件、學習的內容,讓更多的人受教育。在學校裡的學習內容太少了,應該把教育放到社會中去,使更多人能接受到教育,無論在校外校內,都有師生的角色,都可以學習,同時學習更加符合生活,符合中國實際情況。對於壞的環境也應該學會辨識,將好的環境改造不好的環境。學校不可以與社會脫離。

    三、教學做合一。陶行知認為教師的責任在於教學生學,而教師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來。不僅教師要教學同時也應該學習。也就是說教師教的與學生學的是聯絡的,相關連的。同樣的,教師所教與自己所學的也要聯絡在一起。如果教師做好了,教育的關鍵所在也就解決了。在當時所處的時代裡,陶行知勇於實踐和探索,將自己的理論真正應用到教育實踐中。他發表了許多著名論文和講話,比如《生活工具主義之教育》、《教學做合一》、《在勞力上勞心》、《行是知之始》等。他否認了王陽明所說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言論,並在其基礎上認為應該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將自己的思想注入中國教育事業中,為中國現代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目前的科技大爆炸會一直持續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