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過去又稱登高節、重九節、九月九、茱萸節、菊花節等。習俗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陽糕等。現時中國將九月初九日定為敬老節。九九重陽節習俗:1.登高重陽節登高的起源荒誕,隨著歲月的流逝,迷信的色彩已逐漸淡薄,登高已不再是為了躲避災難,而成為人們豐富多彩的業餘生活之一。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氣爽、山青雲淡的時節。此時登高遠眺,使人心曠神怡,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如今有許多地方都在這期間舉行登山會。2.賞菊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黃蟹肥時。菊花一團團、一簇簇,競相開放,千姿百態,非常逗人喜愛。人們喜愛的不僅僅是她美麗的容顏,更值得稱讚的還是菊花剛強的氣質。在深秋的冷風中,唯有菊花爭奇鬥豔,使秋日多了生氣,多了豔麗的色彩。也正因如此,賞菊的風俗一直保留下來。在蕭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園裡還舉辦菊花會、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情景,吸引著眾多的遊客。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3.飲菊花酒“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由屈原的《離騷》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吃菊花的風俗早在戰國時就已有了。後來,飲菊花酒又被附會上神話色彩,說飲菊花酒可以躲避災難。菊花在秋日冷霜中開放,氣味芬芳。人們認為它是延年益壽的佳品。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時候,人們便將花蕾莖葉一起採摘下來,和黍米一起釀製,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陽節的時候才開壇飲用。4.插茱萸插茱萸的習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藥用植物,有益於內臟。晉朝的時候,人們就已認識到它的藥用價值,並開始種植。重陽時節,人們折下茱萸插在頭上,據說這樣可以抵禦寒冷,躲避災難。5.吃重陽糕重陽糕是重陽節的應時食品,就如同元宵節吃元宵,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重陽糕是用麵粉加上棗、栗子或其它乾果蒸製成的,上面插有小彩旗。明清的時候,人們吃重陽糕頗有講究,還伴有一個小小的禮節。在九月初九這日清晨,長輩們將重陽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頭上,口中還祝福道:“願我的孩子事事皆高。”這是取“糕”與“高”同音,表達了人們對兒女的殷切祝福。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徵著未來的日子步步皆高。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農曆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過去又稱登高節、重九節、九月九、茱萸節、菊花節等。習俗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陽糕等。現時中國將九月初九日定為敬老節。九九重陽節習俗:1.登高重陽節登高的起源荒誕,隨著歲月的流逝,迷信的色彩已逐漸淡薄,登高已不再是為了躲避災難,而成為人們豐富多彩的業餘生活之一。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氣爽、山青雲淡的時節。此時登高遠眺,使人心曠神怡,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如今有許多地方都在這期間舉行登山會。2.賞菊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黃蟹肥時。菊花一團團、一簇簇,競相開放,千姿百態,非常逗人喜愛。人們喜愛的不僅僅是她美麗的容顏,更值得稱讚的還是菊花剛強的氣質。在深秋的冷風中,唯有菊花爭奇鬥豔,使秋日多了生氣,多了豔麗的色彩。也正因如此,賞菊的風俗一直保留下來。在蕭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園裡還舉辦菊花會、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情景,吸引著眾多的遊客。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3.飲菊花酒“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由屈原的《離騷》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吃菊花的風俗早在戰國時就已有了。後來,飲菊花酒又被附會上神話色彩,說飲菊花酒可以躲避災難。菊花在秋日冷霜中開放,氣味芬芳。人們認為它是延年益壽的佳品。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時候,人們便將花蕾莖葉一起採摘下來,和黍米一起釀製,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陽節的時候才開壇飲用。4.插茱萸插茱萸的習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藥用植物,有益於內臟。晉朝的時候,人們就已認識到它的藥用價值,並開始種植。重陽時節,人們折下茱萸插在頭上,據說這樣可以抵禦寒冷,躲避災難。5.吃重陽糕重陽糕是重陽節的應時食品,就如同元宵節吃元宵,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重陽糕是用麵粉加上棗、栗子或其它乾果蒸製成的,上面插有小彩旗。明清的時候,人們吃重陽糕頗有講究,還伴有一個小小的禮節。在九月初九這日清晨,長輩們將重陽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頭上,口中還祝福道:“願我的孩子事事皆高。”這是取“糕”與“高”同音,表達了人們對兒女的殷切祝福。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徵著未來的日子步步皆高。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