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湖釣叟

    對於一個釣魚人,對這一點有深刻體會。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講的是人的處世之道,而水至清則無魚,講的是魚道。為什麼呢?原因有三。

    一水很清,一眼見底。從天上下看,魚在水裡一覽無遺。作為魚的天敵的魚鷹,一眼見魚,衝下捉拿,逃無可逃。為了生命,魚一般不敢在非常清的水裡遊動。

    三從目前情況分折,有些地方把工業用水排進河裡,就象打礬一樣,看似水很清,其實酸鹼度等水性已有根夲改變,不適合魚生活。

    因此,我們釣魚都選有一定渾濁度的水面下竿。否則很難有魚獲。以上是我不成熟見解,請指正。

  • 2 # 三更研究所

    很多人認為水之清則無魚是說明的一種自然現象,事實上,這段話更多的是一種文化思想,是前人教導我們做人的道理,重點在這段話的下半句。

    “水至清則無魚”出自於《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原文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體意思是: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別人太嚴了,就沒有夥伴。

    更深一步的理解,“人至察則無徒”,這裡“至察”代表的是過於嚴格過於苛刻的意思,主要的思想就是不能對別人的要求太過嚴苛,不然就會被身邊的人遠離和孤立。我們仔細觀察生活中遇到的那些槓精,他們就是任何一點小事就要較真抬槓的型別,這類人也必然遭受人群的排擠。

    所以,水至清則無魚,背後真正的道理是告訴我們,人際關係一定要把把握其中的關鍵,這樣才能在人生的汪洋中如魚得水,一展宏圖。

  • 3 # 路尋寫作創富

    “水至清則無魚”是為什麼

    第一,水如果太清澈,也就缺少了魚兒賴以為生的浮游生物和養分,所以魚兒不可能在那種環境裡生存。

    第二,水如果太清澈,那也增大了危險性,容易被天敵和漁夫發現,也無處躲藏,因此不利於魚兒的生存和繁殖。

    第三,水如果極其清澈,裡面的氧氣就少,就會影響魚兒的生存。

    從另一個角度看,魚在水裡不停地運動,總會攪動水中雜質;魚在水裡每天都要排出排洩物;所以有魚生活的水,也不可能過於清澈。

    如何解釋“水至清則無魚”

    “水至清則無魚”出自《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第六十五,原文選段如下:

    今臨之明王之成功,而民嚴而不迎也;道以數年之業,則民疾,疾者闢矣。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統絖塞耳,所以弇聰也。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過,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親而不離。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意思是:水過於清澈就不會有魚,人太精明瞭就沒有夥伴沒有朋友。多用此告誡人們指責人不要太苛刻、看問題不要過於嚴厲,否則,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願意與之打交道,就像水過於清澈養不住魚兒一樣。

  • 4 # 聖賢文化

    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是:人至察則無徒(後人還改成:人至察則無朋或者人至清則無福),原話分別出自現代漢語詞典的《大戴禮記》和《漢書》東方朔傳。是一個漢語成語和俗語,意思是水太清,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別人太嚴,就沒有夥伴跟隨,也可作為我們做人做事的一門藝術及處世高深學問,在職場、家庭、社交、管理、經商等等用到。我們現在先探討水至清則無魚的這句話。

    水至清則無魚,說是特別乾淨的水,都不會有魚生存。為什麼呢?依據科學理論,清水是氫氧化合物,水分子含有氫和氧。裡面沒有礦物質也沒有微生物,水藻等,魚兒沒有食物鏈很難存活。如果沒有這些物質,水只是普通的水,魚沒有自己所需要的營養以及氧氣,又怎麼能生存下去呢?

    曾經國外的一家動物園,有位飼養員特別愛乾淨,對動物也很有愛心。每天都把小動物住的地方打掃得特別乾淨,可是結果呢,確適得其反。在乾淨舒適環境裡,小動物們開始漸漸的萎靡,接著伴隨出現厭食消瘦、生病拒食,甚至病死。後來,透過仔細觀察才發現,那些動物都有它們自己的生活習性,有的動物喜愛聞混濁的騷氣,有的看到自己糞便反而感覺到安全等等。

    那我們如何去正確實踐和應用這句話呢?

    曾經有人錯誤的理解為:“水不應該至清,人不應該至察或至清”。其實這樣的話如果不解釋清楚,會誤導很多人的心被汙染,或阻礙昇華!

    若從本質自性來說,水之至清乃為本質,人之至清則為自性,水應該保持本質的純淨,人應該保持內心的至真至純!

    但是水可以與淤泥為伍,人可以與善惡各色人等為伴,水時刻保持著本質的清純,但可以容於淤泥或其它雜質。人時刻應該保持至真至純的本心,但可以包容和寬容一切事一切人。

    水至清則無魚,這句話真正的意義,讓我們明白寬容待人,做人不能太嚴格,在嚴格與寬容間尋找一個相應的平衡,這樣在處人處事時都可以免除一些不必要的煩惱,放下自己的執念,不要死鑽牛角尖。水過於清澈就不會有魚,人太精明瞭就沒有夥伴沒有朋友。用此告誡人們不要太苛刻、看問題不要過於嚴厲,否則,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願意與之打交道,就像水過於清澈養不住魚兒一樣。

    下半句人至察則無徒,這裡的察是指的對人要求高,明察秋毫,十分嚴厲,這裡的“徒”不是指徒弟,而是朋友,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你對別人太嚴厲,不允許別人有一點過失。

    一個人如果過於清高、偏激、挑剔,眼裡揉不進半粒小沙子,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論個是非曲直,批評你指責他,把自己當聖人一樣,去要求別人怎麼怎麼去做。那麼,人家就會躲你遠遠的,最後你只能關起門來當“孤家寡人”,成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異己之徒。

    要想擠上並站穩在社會的最頂層,成就大業,就應該極力戒除極端性格,熟諳古人提倡的中庸之道,胸襟開闊、寬宏大量,保持寬容心態,以平和氣度對待別人,與人相處共事,應把握分寸,拿捏有度。這樣就會有朋友越來越多,社交和事業成功伴隨著,左右逢源,諸事遂願。

    我們生活在不是一個人的世界,總要與人相處,與人合作共事,沒有融洽的集體和團隊精神,做任何事都不會做好。人生在世,不以妄自尊大,高高在上,應以正直善良為本,心胸寬廣,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當然也有人認為,這裡面是否也包含了處人處事圓滑不講原則的成份,我想,也只能因人而異因事而為了。小事可以不去計較認真,可以包容諒解,大事該講原則就得認真,否則就是黑白不分了。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遊戲人生,但也不能太較真,認死理、鑽牛角尖。太認真,就會對什麼都看不慣,就會被人疏遠,與社會脫節。鏡子雖平,但在高倍放大鏡下,就現出了凹凸不平;肉眼看著很乾淨的東西,拿到顯微鏡下去看,滿目都是細菌。試想,如果我們“戴”著放大鏡、顯微鏡去生活,連飯都不敢吃。現在吃葷的怕有激素,吃素的怕有毒素,喝飲料怕有色素,喝水怕有害元素。

    從交朋友的角度考慮,如果你要求過於完美,會很難交到知心朋友。因為每個人身上都同時存在優點和缺點,接納他人的優點,包容他人的缺點,才能交更多的朋友。才能在社交中建立強大的人際關係網,為成功打下堅實的人脈基礎。

    在日常生活中,沒必要凡事都較真或咄咄逼人地非要爭個明白,若跟家人爭,爭贏了,親情沒了;若跟愛人爭,爭贏了,感情淡了;若跟朋友爭,爭贏了,情義沒了。爭的是理,輸的是情,傷的是自己。

    曾經有位智者,大街上有人罵他,他連頭都不回,他根本不想知道罵他的人是誰。因為人生如此短暫和寶貴,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為這種令人不愉快的事情而浪費時間呢?如果一個正常人去與瘋子吵架,別人就不知道到底哪個是瘋子了。精神失常的瘋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正常的瘋子。說明這位智者的確修養非常了得,懂得什麼事情應該認真,什麼事情應該忽略。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俗語能夠流傳至今,因為它具有勸告人們待人少苛求、多寬容的積極意義。要是太明白了,身邊就連個伴都沒有。做人要糊塗一點,難得糊塗,不要斤斤計較。我們的先輩們能總結出這樣的經驗,我們非常值得佩服他們的智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爭議巨大的“茶卡鹽湖”還值得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