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同學加一隊
-
2 # 老表侃歷史
一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白的詩句說出了秦始皇的雄風。
秦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始皇也因此被封為“千古一帝”。秦國之前本來只是周朝封的一個小小的諸侯國,經過歷代秦國君主的奮鬥,到秦始皇繼位後,先後攻滅關東六國,實現了華夏民族的大一統。後來,秦始皇還派兵北擊匈奴、南並百越,建立了一個國土空前遼闊的王朝。
秦始皇最大的功績除了修建萬里長城、抵禦匈奴之外,就是統一了中國,統一了錢幣和文字、語言等方面。但是其實當年秦始皇滅了六國之後,還留下了一個國家,那就是衛國,為什麼秦始皇單單留下衛國不動呢?
衛國是和周天子同姓的一個諸侯國,從周代開始就一直存在,佔據了鶴壁、安陽、濮陽、邯鄲和邢臺,聊城、菏澤等城市的國家,國土面積相當的小,問過的首都當時定在了朝歌。
春秋晚期,衛國孫氏、寧氏專權,君臣關係不和。在孫氏投晉、寧氏被滅之後,衛國又出現了衛莊公蒯聵與衛出公輒父子爭國的事件,國立進一步削弱。進入戰國時期後,衛國已經衰敗,夾在趙、魏、齊、楚等國之間苟延殘喘。
公園前254年,衛國終於被魏國兼併,成為其附庸。據《史記·衛康叔世家》明確記載“懷君三十一年”,衛國成為魏國附庸,魏國囚殺懷君。魏更立嗣君弟,是為元君。元君為魏婿,故魏立之。封君是戰國時期諸侯國擁有爵位和封地的人,他不再是諸侯,以此其領地也不能稱之為國。
說起衛國,從周王室佔據天下,建國伊始一直到春秋初期,其實都是周王朝分封國中一個強大的勢力,從一開始就被寄予厚望,本來衛國的國土上存在三個國家,是周武王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駐守在殷都周圍的,建立的三個名為鄴、墉、衛的國家,目的是為了監管紂王的兒子武庚和他手下的那幫商人移民,史稱“三監”。可是沒想到這三個傢伙居然被策反,幫起外人打自己的哥哥了。
這個國家雖然存在的時間長,但是武力並不發達,以秦始皇當年的戰力來說,滅了衛國就在彈指一揮間的事情,那麼秦始皇為何不直接滅了衛國呢?
傳說是當年商鞅和呂不韋都是出身於衛國,對秦始皇的統一有著極大的貢獻,所以秦始皇保留了衛國。
還有的觀點是,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開始修建長城、治理國家,沒空去管一個小小的衛國,晚年後又迷戀於修煉長生不老之術,為了給自己行善積德,才保留了衛國。
最後一個看法是,根據史料記載,當年秦始皇派兵去共打了衛國,只是衛國早就舉國逃亡,秦始皇只是佔領了衛國,之後軍隊撤走之後,衛華人又回來了,秦始皇便沒有再去追擊罷了。
其實這麼多說法,只是為了表明衛國實在太小了,根本對秦始皇造成不了任何威脅,秦始皇鄴懶得對衛國出兵,所以才倖存了下來。
-
3 # 歷史這樣說
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秦朝,這是眾所周知的故事,但衛國最後一個國君卻在秦二世時期才被廢黜。
難道衛國比其他六國厲害?衛國國君三頭六臂嗎?其中的緣由,悅史君給大家解答一二。
衛國是周朝開國時期就有的諸侯國,第一任國君是周武王、周公的弟弟康叔。
衛國在西周時期一度強大,是諸侯國中的佼佼者,可到了東周初期,卻內亂外患,險遭滅國,成了一個小國。
春秋時期,衛國一度再次興盛,但很快又陷入內亂,越發衰退。
到戰國時期,衛國更差勁,最終被魏國兼併,國君只能叫衛君,不再有國,也不再是諸侯。
秦國攻打魏國時,佔領了原先衛國的地盤,另立一個衛君,成為秦國附庸。
秦朝建立後,秦始皇沒有理會衛君,因為要忙的大事太多。
到了秦二世登基後,才想起來還有一個衛君,順手把他廢為庶人,終結了衛國苟延殘喘的歷史。
這樣大家應該看得很清楚了,秦始皇之所以沒有理會衛君,是因為他早就是一個附庸,國已不國了,悅史君認為,這才是衛國真正的悲哀啊。
-
4 # 西府趙王爺
衛國的智慧——亂世牆頭草
衛國是先秦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諸侯國!從周武王分封建國到秦二世廢君滅國,衛國堅持了至少900年!比周朝的存在時間還長!
作為一個擁有900年曆史的國家來說, 衛國的生存之道就是“裝熊認慫,附庸強者”。
衛國在西周至春秋中期,本也算是一方強國。其第一任國君乃是文王第九子,周武王的弟弟,康叔!直到春秋後期,衛國的國君開始變得不靠譜,把一個擁有十幾萬人的國家,活活的折騰成了只剩五千人的弱國,從此,衛國變成了強大的魏國的附屬國。
“不會被滅國,還有大哥罩著”,久而久之,衛國國君嚐到了“作奴才”的甜頭,全心全意的當魏國的鷹犬。
魏國被秦國消滅後,衛國想都不想,立即向秦國投降。
秦始皇大概認為,衛國這般沒有思想、沒有尊嚴、沒有實力的國家,不值得大秦士兵勞師動眾去消滅,但是為了控制衛國政權,大秦宰相呂不韋將衛國國君“衛元君”廢掉,立“衛君角”為新君。
這樣一來,衛國的實際政權其實還是在秦國手裡,而且此時的衛國已經把國家遷移到了中原的邊緣地帶,完全不影響秦始皇統一六國、一統中原的大業,秦始皇沒必要趕盡殺絕。
另外,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開始忙著迅遊天下,為自己歌功頌德,彈丸之地的衛國,在秦始皇眼裡如同蠅蟲,不值得一提。
衛國國君把900年前祖宗留下來的尊嚴拋之腦後,只求在亂世中能夠偏安一隅的牆頭草精神,是他們能夠維持國家的關鍵。
呂不韋從中起到的作用
衛國雖然力小勢微任人宰割,但卻出了不少名人,商鞅、呂不韋這兩位秦國曆史上不可缺少的能臣都是出自衛國。
秦國滅魏國時,身為大秦宰相的呂不韋對衛國還是存有感情的,也正是呂不韋命令衛君角遷移到中原之外,才讓秦始皇不至於為了統一中原而消滅衛國。
秦始皇的政治考量
秦始皇發動“滅國戰爭”前期,各路諸侯國紛紛在和大國作對,秦始皇不滅衛國,也是為了給各大諸侯國一個資訊,只要投降大秦,並將政權、軍權交出來,便可以給你們一小塊地方繼續生存,附屬國也是國嘛,總比滅亡好。
綜上所述:
①衛國過於弱小無法對秦朝的統治產生威脅
②呂不韋懷念故土,留衛國一條生路
正是這三點,使衛國能夠在秦朝的統治下生存下去。
回覆列表
戰國後期各大國爭霸,衛國日漸式微,到了最後就只剩下了濮陽城這個彈丸之地了。公元前242年,秦國置東郡,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陽等地,衛君角被迫遷往野王,衛也就名存實亡了。但是一直到公元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國才徹底滅亡。
始皇帝連六國都滅了,要徹底消滅小小的衛國不過是舉手之勞的事情,但是終他一世,始終容許衛國的存在,原因有三:
第一,衛國長期附庸於秦,等於是秦的屬國,兩國關係也一直不錯,商鞅、呂不韋也都是衛華人,廢衛也著實沒多大必要;
第二,始皇帝注意輿論的影響,衛國多君子之士、世風純正,衛國沒有威脅卻滅了他們實乃弊大於利;
第三,保留衛國作為“樣板”,以形式上宣示對百越地區的統治權。秦始皇要征服的目標絕不僅限於六國,還有百越地區。“百越”是對古代中國南方沿海一帶所有少數民族的總稱,其分佈的地理範圍從江蘇南部開始,向東向南一直到越南北部。這個地區基本特點是多部族、地域廣、開化晚,即使派兵征服,也難以進行有效的統治——秦始皇希望他們以附庸的形式,在保持半獨立地位的情況下效忠於秦國,並逐漸向郡縣制過渡,所以他有必要在中原樹立起一個“樣板”,這個中選的物件,恰好就是衛國,從這種考量出發,秦國之所以保留衛國,是有其深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