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41896501330

    第一,科研不端/不當行為造成了學術資源和學術生命的極大浪費。學術不端意味著社會資源配置的扭曲和低效。為了爭奪國家有限的學術資源,一些人受利益驅動,弄虛作假,騙取國家科研經費。有的學者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優先為自己安排科研經費和科研專案。有些早有定論並已有成果的科研問題,卻還在反覆立項研究、發表論文、申報成果。或是改頭換面,向不同的部門申請立項。由於低水平重複,缺乏原創性研究,造成中國學術資源的極大浪費,致使學術研究的產出率低下。學術不端產生的結果必定是學術垃圾和學術泡沫。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知識進步方面的投入還遠遠不足,但學術不端行為卻使這寶貴的社會資源白白浪費了。學術不端不僅是對社會有限資源的浪費,也是對學者學術生命的浪費,更何況有些人根本不去追求學術創新,而一味弄虛作假,剽竊抄襲,心甘情願地浪費學術生命和學術資源,對國家、社會及其個人貽害無窮。

      第二,科研不端/不當行為破壞正常的學術秩序,扼殺創新活力。創新是學術的生命,沒有創新就沒有真正的學術,學術不端則直接傷害學術自身的創新和發展。那些視學術為牟取科研經費和晉升職稱的手段,透過粗製濫造、假冒偽劣、抄襲剽竊等方式來製造學術“成果”,從而使學術異化和腐化的行為,必定對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產生毀滅性的影響。由於學術泡沫的“製造”成本遠遠低於學術精品的“生產”成本,使得學術不端的低風險、高收益可以嚴重腐蝕和瓦解學術隊伍,消磨學術創新的動力。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是一個國家、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真理和價值問題是任何知識和學問的內在要求,學者不論在純粹經驗的註釋詮解層面,還是在創造性的理論創新層面,都不能迴避自己的價值判斷、責任立場和道德關懷問題。中國古代學者所追求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則是判斷知識分子責任和良知的行為標準。如果學者們熱衷於學術不端行為而放棄學術創新,那將扼殺一個民族的創造性,摧殘一個民族的自主創新能力,消解社會發展的動力。

      第三,科研不端/不當行為違背科學精神,貽誤人才培養。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過程中,青少年的誠信意識、誠信行為、誠信品格關係到和諧社會風氣的形成,關係著中華民族的復興和未來。對高等學校來講,培養高素質人才是其根本任務。能否受到良好的學術訓練將影響學生的成長及成才。“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是對所有教師的要求,教師學術道德素質高低、學術行為是否規範,是影響學生學術道德素質高低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如果自身學術道德素質不高、學術行為不軌,其“身教”將對學生造成嚴重的誤導甚至摧殘。學術共同體在具體履行教育職能的過程中出現不公正和不誠信現象潛移默化地對學生誠信品格的養成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第四,科研不端/不當行為損毀學術界和知識分子的社會公信力。學術是系統的、專門的學問,學術研究則是在已有的理論、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對未知科學問題的某種程度的揭示和發展,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水準的重要尺度。在社會分工體系中,學術界的基本職能是傳播、生產和創造新知識。正是基於此,學術界才被認為集中體現著整個社會的理性水平,代表著一個民族的理性精神。在現實生活中,如果社會和公眾對學術界和學者產生信任危機,那就意味著整個社會和民族將無法從學術界分享理性工作的成果,社會就會喪失理性公信力,人們便不再能獲得對自身的理性理解,而變得盲目和無所適從。

      第五,科研不端/不當行為加劇社會腐敗的蔓延。學術不端褻瀆學術,敗壞學風,其消極影響並不只限於學術範圍之內。學術不端的病毒具有極強的滲透性、擴散性與放大效應,會透過學術界向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迅速傳播和蔓延,汙染社會風氣,助長社會的不道德行為。在人們的心目中,學術界是社會的淨土、社會的良知,揹負著捍衛正義、輸出先進理念、引領社會風尚、改善社會風氣的重任。因此,人們將淨化社會風氣的希望往往寄託於神聖的學術殿堂。“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應該是學者們的座右銘。然而,學術不端的泛濫會成為敗壞社會風氣的汙染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蟹鉗怎麼完整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