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多
首頁
資訊
體育
娛樂
汽車
投資
財經
軍事
科技
數碼
科學
遊戲
歷史
健康
政治
影視
旅遊
育兒
美食
時尚
房產
農業
社會
文化
教育
技術
美文
情感
故事
家居
職場
自然
闢謠
心理
攝影
漫畫
生活
其它
Club
Tips
熱門話題
搜尋
註冊
登入
首頁
>
Club
>
2021-02-17 05:49
略陽在古代叫什麼?
5
回覆列表
1 # 使用者3540484872054
略陽的古名甚豐,隨著歷代建置沿革,先後稱過“沮縣”、“武興”、“順政”、“興州”、“沔州”等等。
至於略陽之名的由來,亦有多種說法,歸納起來,大至分為三類:一是光照說。據明代《遊寺記》載:“時過午, 即不見日,蓋山高雲障,此略陽之得名也”。二是要隘說。據嘉靖略陽縣誌載:“此地為用武之地,曰‘略’, 象山之南曰‘陽’,故名‘略陽’”。三是僑置說。南北朝時,隴之秦安設有略陽郡。因連年戰爭,彼地大批氐 人南遷至此,仍舊沿用原郡縣稱謂。《南齊書》因而載之:“武興縣僑置略陽縣。” 略陽自西漢元鼎年間劃定行政區域以來,至今已足2100餘年。而華夏先民在此生息繁衍的歷史,則可追溯到 新石器時代。從有關史料得知,先秦之前,這裡是氐羌兩個北方遊牧部族的聚居地。他們以狩獵墾荒放牧為生, 播谷炙肉,存亡續絕,逐漸強盛發展起來。到了西漢元鼎元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西南邊陲,在益州 至武都設郡立縣,並將大批氐人內遷長安,劃定略陽屬武都郡治下的沮縣,為白馬氐族之東境。三國時期,蜀漢 先主劉備在略陽置武興都以扼守這一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塞,築城甚固,周圍五面餘步,惟開西北一門,外 有倉壘,三面周匝。晉永嘉六年(公元312年),氐族統治者楊茂搜據武興,廢沮縣。南朝時改置“武興藩王國”。北魏又改稱“東益州武興郡”,下置“武興縣”、“長舉縣”、“鳴水縣”,其故址分別在今略陽境內的黑河壩 鄉、西淮壩鄉、徐家坪鎮明水壩村等處。西魏時,又改置東益州為“興州”,武興郡為“順政郡”。隋廢“興州” 之稱,只保留順政郡。唐初,改順政郡為“興州”,並置順政縣。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移所轄長舉縣於 今城北65公里處的白水江鎮長峰村。唐長慶元年(公元812年),廢鳴水縣,併入順政縣。南宋紹興十四年(公 元1144年),利州路分為東西二路,東路治興元(今漢中),西路治興州(今略陽)。南宋開禧三年(公元1207 年),吳曦據興州降金,受封“蜀王”,改興州為“興德府”。叛平,朝廷即改興州為“沔州”。元初,以沔州 屬“廣元路”,稍後遷沔州治於鐸水縣(今勉縣境內)。又廢長舉縣,併入略陽,上屬沔州,共為“興元路” (今漢中)所轄。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略陽改屬新置的“寧羌州”,州又上屬漢中府。明嘉靖三十 八年(公元1559年),略陽縣被劃出寧羌州,直屬漢中府轄。此建置模式歷經整個清代,相因未變。
發表回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貨車改了剎車王然後剎車太靈,輕輕一踩後輪就抱死怎麼回事?
熱門排行
仰臥起坐做幾組才管用?
如意峰景區下雨天能玩什麼?
澳超聯賽季後賽規則?
冷熱水管內絲預留出牆了怎麼辦?
便利蜂裝修怎麼樣?
哪些是世博會的發明?
斷了的豆角能醃酸豆角嗎?
電視機頂盒顯示無法識別卡,是什麼原因?
康明斯發動機油水分離器怎麼排水?
水穩原材料多少方送檢一次?
略陽的古名甚豐,隨著歷代建置沿革,先後稱過“沮縣”、“武興”、“順政”、“興州”、“沔州”等等。
至於略陽之名的由來,亦有多種說法,歸納起來,大至分為三類:一是光照說。據明代《遊寺記》載:“時過午, 即不見日,蓋山高雲障,此略陽之得名也”。二是要隘說。據嘉靖略陽縣誌載:“此地為用武之地,曰‘略’, 象山之南曰‘陽’,故名‘略陽’”。三是僑置說。南北朝時,隴之秦安設有略陽郡。因連年戰爭,彼地大批氐 人南遷至此,仍舊沿用原郡縣稱謂。《南齊書》因而載之:“武興縣僑置略陽縣。” 略陽自西漢元鼎年間劃定行政區域以來,至今已足2100餘年。而華夏先民在此生息繁衍的歷史,則可追溯到 新石器時代。從有關史料得知,先秦之前,這裡是氐羌兩個北方遊牧部族的聚居地。他們以狩獵墾荒放牧為生, 播谷炙肉,存亡續絕,逐漸強盛發展起來。到了西漢元鼎元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西南邊陲,在益州 至武都設郡立縣,並將大批氐人內遷長安,劃定略陽屬武都郡治下的沮縣,為白馬氐族之東境。三國時期,蜀漢 先主劉備在略陽置武興都以扼守這一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塞,築城甚固,周圍五面餘步,惟開西北一門,外 有倉壘,三面周匝。晉永嘉六年(公元312年),氐族統治者楊茂搜據武興,廢沮縣。南朝時改置“武興藩王國”。北魏又改稱“東益州武興郡”,下置“武興縣”、“長舉縣”、“鳴水縣”,其故址分別在今略陽境內的黑河壩 鄉、西淮壩鄉、徐家坪鎮明水壩村等處。西魏時,又改置東益州為“興州”,武興郡為“順政郡”。隋廢“興州” 之稱,只保留順政郡。唐初,改順政郡為“興州”,並置順政縣。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移所轄長舉縣於 今城北65公里處的白水江鎮長峰村。唐長慶元年(公元812年),廢鳴水縣,併入順政縣。南宋紹興十四年(公 元1144年),利州路分為東西二路,東路治興元(今漢中),西路治興州(今略陽)。南宋開禧三年(公元1207 年),吳曦據興州降金,受封“蜀王”,改興州為“興德府”。叛平,朝廷即改興州為“沔州”。元初,以沔州 屬“廣元路”,稍後遷沔州治於鐸水縣(今勉縣境內)。又廢長舉縣,併入略陽,上屬沔州,共為“興元路” (今漢中)所轄。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略陽改屬新置的“寧羌州”,州又上屬漢中府。明嘉靖三十 八年(公元1559年),略陽縣被劃出寧羌州,直屬漢中府轄。此建置模式歷經整個清代,相因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