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義滅親:指為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徇私情. 春秋時期,衛國的州籲殺死哥哥衛桓公,自立為國君. 州籲驅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臣石厚商量辦法. 石厚就去問的父親——衛國的大臣石碏(que),怎樣鞏固州籲的統治地位.石碏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石厚說:“州籲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麼辦?”石碏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搶著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碏連連點頭. 州籲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來,這是石碏的安排. 衛國派人去陳國,把州籲處死.衛國的大臣們為石厚是石碏的兒子,應該從寬.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為石碏殺了兒子是“大義滅親”. 衛莊公的愛妾有個兒子叫州籲,從小就很受寵愛,可是他不務正業,整天只喜歡舞刀弄槍.而當時,大夫石碏也有個兒子名石厚,與州籲臭味相投,兩個人關係很好.後來衛莊公死了,公子完繼位為衛恆公.此時,石碏因年紀老邁又不滿州籲的作為,便告老還鄉. 一天,衛恆公要到洛邑去見周王,州籲和石厚便借送行殺死了衛恆公,並奪取了王位,可是他們不得人心,於是他們商量找石碏幫助,以安撫民心.石碏告訴前來求助的兒子說:“你們只要去請陳恆公幫你們在周王面前說說,得到周王的同意就好了.”於是石厚和州籲,帶上禮物趕往陳國.這邊石碏暗中寫信密告陳恆公,讓他幫捉拿殺君王的兇手.石厚和州籲一到陳國就被抓起來了.接著陳王派人去問怎麼處置這兩個兇手.石碏就說:“這小子不忠不孝,留他又有什麼用?”於是陳王叫人把他們殺了.石碏的這種做法得到後人的讚許,後來人們稱這種行為是“大義滅親”. 三綱、五常這兩個詞,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規範的內容,它淵源於先秦時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範。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係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種關係是最主要的,而這三種關係存在著天定的、永恆不變的主從關係: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亦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三綱皆取於陰陽之道。具體地說,君、父、夫體現了天的“陽”面,臣、子、妻體現了天的“陰”面;陽永遠處於主宰、尊貴的地位,陰永遠處於服從、卑賤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確立了君權、父權、夫權的統治地位,把封建等級制度、政治秩序神聖化為宇宙的根本法則。 “五常之道”實際上是“三綱”的具體化。董仲舒又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係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他看來,人不同於其他生物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五常之道。堅持五常之道,就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係的和諧。
大義滅親:指為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徇私情. 春秋時期,衛國的州籲殺死哥哥衛桓公,自立為國君. 州籲驅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臣石厚商量辦法. 石厚就去問的父親——衛國的大臣石碏(que),怎樣鞏固州籲的統治地位.石碏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石厚說:“州籲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麼辦?”石碏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搶著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碏連連點頭. 州籲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來,這是石碏的安排. 衛國派人去陳國,把州籲處死.衛國的大臣們為石厚是石碏的兒子,應該從寬.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為石碏殺了兒子是“大義滅親”. 衛莊公的愛妾有個兒子叫州籲,從小就很受寵愛,可是他不務正業,整天只喜歡舞刀弄槍.而當時,大夫石碏也有個兒子名石厚,與州籲臭味相投,兩個人關係很好.後來衛莊公死了,公子完繼位為衛恆公.此時,石碏因年紀老邁又不滿州籲的作為,便告老還鄉. 一天,衛恆公要到洛邑去見周王,州籲和石厚便借送行殺死了衛恆公,並奪取了王位,可是他們不得人心,於是他們商量找石碏幫助,以安撫民心.石碏告訴前來求助的兒子說:“你們只要去請陳恆公幫你們在周王面前說說,得到周王的同意就好了.”於是石厚和州籲,帶上禮物趕往陳國.這邊石碏暗中寫信密告陳恆公,讓他幫捉拿殺君王的兇手.石厚和州籲一到陳國就被抓起來了.接著陳王派人去問怎麼處置這兩個兇手.石碏就說:“這小子不忠不孝,留他又有什麼用?”於是陳王叫人把他們殺了.石碏的這種做法得到後人的讚許,後來人們稱這種行為是“大義滅親”. 三綱、五常這兩個詞,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規範的內容,它淵源於先秦時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範。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係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種關係是最主要的,而這三種關係存在著天定的、永恆不變的主從關係: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亦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三綱皆取於陰陽之道。具體地說,君、父、夫體現了天的“陽”面,臣、子、妻體現了天的“陰”面;陽永遠處於主宰、尊貴的地位,陰永遠處於服從、卑賤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確立了君權、父權、夫權的統治地位,把封建等級制度、政治秩序神聖化為宇宙的根本法則。 “五常之道”實際上是“三綱”的具體化。董仲舒又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係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他看來,人不同於其他生物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五常之道。堅持五常之道,就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係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