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樂活光陰
-
2 # 同福順Q
文化好像帶有貶義,糟耙太多,剝削文化,殺人奪天下文化,性文化,賭博文化,瓷器文化,屍體文化,道德文化,喪文化,戰爭文化,神秘文化,宇宙文化,種族歧視文化,政治文化,權利文化,農耕文化,教育文化,生物文化,私慾文化,吃穿文化,建築文化,藝術,惡文化,這樣排下去,能排多少?這麼噁心,複雜!好像美國也是這樣,但沒我們噁心!畢竟文化短暫!
-
3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什麼是文化?什麼是文明?二者的區別是什麼?人類共同追求的文化、文明不一樣的原因又是什麼?確切的答案如下:
一、文化的確切定義就是:應用數學的科學法則正確處理自己與對方的關係,和諧有序地發展的文明開化活動。
簡單地說,“文”就是應用數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這一條龍,“化”就是制止壓制“文”這一條龍中的“六”,即制止壓制對方選擇不同目標、意見的行為,把“文”“化”二字合起來,就是以“文”“化”人和事物,制止壓制對方選擇不同目標、意見的行為的文明開化活動。一條龍數字的內容:
1.“一”——自己要明確樹立整體目標,提出一個意見即“德”;
2.“二”——對方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出不同的目標、意見,自己要包容、愛護對方的不同的目標、意見,即“愛”;
3.“三”——自己與對方從雙方討價還價的目標、意見中競爭出明白的創新共識目標、意見,即“新”;
4.“四”——雙方競爭創新共識目標、意見,要共同遵守人們選擇認同的法則、法紀、規矩,即“規”;
5.“五”——雙方競爭創新共識目標、意見,要公正、公開,經過核心成員投票決定,即“公”;
6.“六”——核心成員投票決定出的目標、意見,交對方全體人員民主選擇,即“民”;
7.“七”——對方全體人員民主選擇,要透過票決、交換,要大膽反映自己的意願,即“道”;
8.“八”——對方全體人員在票決、交換中,要選擇能補自己不足的、最需要的目標、意見,投票、付款,即“善”;
9.“九”——自己在看待、管理如上活動程式時,不能在私下反對,即“管”。
這正如俗話所說的:“一龍生九種,九種不相同。”中國漢字的影象象形字都是由它們組合或代出來的。
二、文明的確切定義是:按文化中公開的明的程式活動,而不隱蔽叫文明。
具體地說,文明就是按如上文化一條龍數字內容中的一三五七九這些公開的明的程式活動,而不用、不干涉其中的二四六八這些隱蔽的程式的內容叫文明 。
三、搞清楚了文化與文明的定義,文化與文明的區別也就清楚了:文化涵蓋的內容全面,而文明涵蓋的內容只是文化的一半。所以,《尚書》給"文明”下的定義是:“經天緯地(上下八方奇偶數交錯)曰文,照臨(上)四方(奇數)曰明。”
四、人類共同追求的文化、文明不一樣的原因是:不知這文化、文明的確切定義及其區別。
詳見 《破譯<論語)背後的龍學密碼》序二。
-
4 # 行實守謙
1、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2、文化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如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3、文化指考古學用語,指同一歷史時期的不依分佈地點為轉移的遺址,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同樣的製造技術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
-
5 # 即風說
文化的概念太大,解釋起來自當困難。
但俗話說,萬物皆學問,萬物皆文化。尤其在今天這個資訊化的社會,知識爆炸,資訊爆炸,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可以說,任何一門知識都可以延伸出巨大的文化範疇。
這裡我簡單談談我的感受吧。在看過《鄉土中國》一書後,費老對中國文化的講解讓我感觸頗深。中國的文化是鄉土性的,中國古來就是小農經濟,因而社會也會具有鄉土性質,而中國的文化中,泥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這種文化背後,才會延伸出“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前車之鑑,後車之師”等名句,人們世世代代生活在一個幾乎不移動的空間內,所有的知識和文化的形成都是來源於前人的經驗總結。
中國的文化,先有“習”,然後有“學”。中國本土文化中,得到的最先是經驗,而不是知識。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靠的是語言,而不是文字,因為在鄉村,文字不是必需品,只有在人們的記憶不足以滿足生活需求時,才會結繩記事,才會漸漸讓文字下鄉的,而文字的文化最先是來源於廟堂的。
所以對於文化,我們很難解釋,但對於中國文化的根,可能能給題主一點啟發。
-
6 # 夢語非語
這個命題絕對很大。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個人粗淺的認為文化的三層意義為:以文華之、以文化之、以文治之。
一、以文華之:將物質享受昇華為精神享受,是物質生活之上被賦予的意識形態。中國餐飲的製作方法講究煎炒烹炸,蒸悶溜燉。達到了初級效果-色香味俱佳,但是這樣的菜品不能稱之為有文化。於是再加上兩個要素, 形成了色香味形意6大評判標準。好一個意字,頓時讓菜品有了詩詞的韻味,書畫的意境,真正樂口樂心。
以文華之是不分階層的。就拿酒這種液體來說。底層大眾喝出的是三碗不過崗的豪邁,魁五手六六順的親情。文人雅客喝出的卻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傷感和風情。其實歸根到底大家所喝的都是糧食釀造的略帶刺激口感的液體而已。但有了文化屬性之後,這種透明的液體卻能讓不同人群快速達到情感的高潮。
二、以文化之:即以文教化,說到這裡,不得不佩服中國最偉大的老師-孔子先生。他所創造的儒家學說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具有極強的教化能力。明末清初,滿清入關後,雖然透過暴力手段實現了剃髮易服,在形式上完成了對中華漢民族的征服。但以儒家學說為代表的漢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和適用的現實意義,征服了馬背打天下的滿清於是滿清皇帝到八旗大臣,也都開始了詩詞歌賦,八股取仕。這就是典型的你以武力征服我我,我以文化教化你。
三,以文治之: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起,孔老夫子以及儒家學說就擔負起了以文治國的重任,歷史上這樣的故事很多,就不再舉例了。
而對個人來講,文化與知識無關,文化與學歷無關,文化與素質有關。文化更多的是個人綜合素質和修養的體現,有文化也就是具備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作家梁曉聲的四句話對文化進行了高度概括:
1.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2.無需提醒的自覺;
3.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4.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回覆列表
文化就是“以文化人”!首先是一種“知行合一”的行為,及其結果的全部。
“文”,是人基於天命的顯性生命樣態,古文字裡的“文”,跟“龍、氣”等字有淵源,是生命“真炁”的顯現。“化”,是“度化”、“感化”、“教化”之意,化育包括自己在內的一切眾生萬物。
文化,就是以生命真性顯化,化育一切眾生萬物。跟《易經•乾卦文言》精神一致,即是《中庸》裡的“致中和,天地位也,萬物育也”的意思。
這是文化的本義,是從動詞含義上理解,名詞含義上的文化包括人及人類一切活動範疇,及其所產生之物,都可以包括在“文化”之內。
“文化”須是克服了“拜神拜物”之後的“文明”,才能夠談得上具有的,如果殖民者拿著洋槍對準土著人,聲稱“啟蒙”“未開化”的野蠻人,那麼哪一方有“文化”?誰是“文明人”?
有“文化”,跟科技水準、是否有核武器真的沒關係。要看是否真的進入“人紀”文明,如果仍然“拜神拜物”或“茹毛飲血”,信奉“金牛教”或“科學教”,就是生命仍處於“物”的層次上,很難說是“有文化的”,可能是“外星人”,跟“類人高科技動物”差不多。
反正我是沒有,就這一論題寫十幾卷註定無人看的大作的想法的,隨手寫寫,互動交流,如此而已。
樂活一家之言,不代表任何學術共同體,一起學習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