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夏三流3

    復興了嗎?只不過是一些網路主播,拍小影片的人藉此趁點流量而已!真的要談復興,那就要從學校校服開始,那興許真能復興!

  • 2 # 楠囡001

    漢服,可以作為節日的禮服,而不再是一種二次元的cosplay。我很期待漢服的興起,這就像各個少數民族有著自己的節日,也有自己的服飾,我認為這樣才會真正的傳承習俗,不會讓中華傳了五千年的文化,在我們年青一代逐步的消失殆盡。就像現在對於中華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只是放幾天假,而不再是節日背後的意義。漢服復興,在我看來,是中華文化的復興,而不單單是一些短影片裡的跟風等等。

  • 3 # 半點佛心

    漢服的復興是中國國力全面提高的體現之一,也和華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覺醒有直接關聯。但是,圍繞漢服復興運動的立意、目標以及存在的現實價值,還是有許多疑問需要具體分析。

    ——漢服是不是真的體現了華人的文化自信?

    我想說,如果是群眾自發的漢服流行,確實體現了華人的自信。但有意識、有組織地推行“漢服運動”體現的不是自信,而是對自信的追求。也就是說,還不夠自信。這種行為類似暴發戶廣而告之:“我很有錢”。真的有錢人不會這麼說。

    ——漢服是不是真正還原了漢民族傳統衣飾?

    漢服恐怕只是個大體的概念。幾千年來,中國王朝興替頻繁,歷朝歷代在對前朝文化有所繼承的同時,都有其獨特之處,服飾自然不能例外;同時漢民族和其它民族不斷交流融合,也在持續地互相影響。這就決定了所謂漢服不可能有嚴格不變的一套精確制式。那麼,誰能權威評定現今流行的漢服是否標準呢?

    ——使用漢服這個名稱是否妥當?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國家也一直在提倡民族平等、互相尊重,何以用某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代表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顏面?從這個意義上講,倒不如把“漢服”的稱謂統一改為“華服”。

    或者改為“唐裝”。一是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鼎盛時期之一,其文化對後世影響深遠;二是大唐文化開放包容,相較其它朝代統治者的唯我獨尊,真正做到了多民族和諧共存、深度融合。當然,此“唐裝”與先前普遍定義的“唐裝”不同,彼“唐裝”以滿式服裝旗袍、馬褂為主,實屬認知誤區。

    ——是否需要推行漢服的全面日常化?

    既然是絕對意義上的日常用品,服裝必須儘可能滿足三個條件:美觀、舒適、實用。漢服的藝術感和舒適度是沒有問題的,但實用性確實不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不然滿世界都會大袖飄飄了。所以,某些人一力鼓吹全面推行漢服,不得不說是偏激到腦子進水了。倒是可以考慮在儀式感較強的大型盛典上推行漢服,也算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致敬吧!

  • 4 # 一串七珠讀雜書

    漢服復興,是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發揚,我覺得這是個好事。

    並不是所有的古代文化都是精華,值得我們挖掘和發揚,也不是所有的傳統文化都是古董,老的只有擺放那裡,只能被參觀回憶。在與時俱進的基礎上,發揚光大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應該值得大力提倡的。

    比如對唐詩宋詞的重視,對古典文化的重視,都是有益無害的。並不是說重視傳統文化,就是頑固、不開化,而是其中的經典,就像一顆顆珍珠,永遠光芒四射。

    同時,漢服的復興,說明現在國民生活越來越好了。

    這段時間,我仔細閱讀了一些關於漢服的書籍,越來越發現漢服真的很美。看到北韓人民在重大場合穿著朝服,日本在重要場合穿著和服,我們也應該在特殊的日子,穿著我們的漢服。畢竟,漢服是在華夏大地流行了一千多年的服裝,是代表著中華文化的象徵。

    什麼是漢服呢?

    漢服,又稱漢衣冠、華夏衣冠、漢裝、華服,是漢族民族服侍。

    《漢書》:“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這是漢服最早的記載。這裡的“漢”主要是指漢朝,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漢人、漢族,也與漢朝有關。所以漢人傳統的服飾,稱為漢服。並不單單指漢朝時期的服裝,叫漢服。比如胡人穿的衣服稱為“胡服”。在漫長的文化流傳和發展中,“漢服”稱為漢人文化象徵。元代修《遼史》專門為漢服開闢了一個“漢服”條。

    中國又稱“華夏”,這個名稱就與漢服有關。

    《周易·系·辭下》曰:“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周禮透過《儀禮》《周禮》《札記》的服章和儀式體現出來。衣冠、禮儀用來代替文明,漢服是禮儀的載體。

    《春秋左傳正義》疏: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下一也。

    華夏可謂中國,而謂之華夏者,夏,大也。意思是有禮儀之大,有文章之華也。中國者,聰明睿智之所居也。

    “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故謂之中國。”這些資料中可以看出,中國的服飾文化源遠流長。

    沈從文先生,對服飾就特別有研究,他的著作《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依託豐富的實物、影象、壁畫以及墓俑等資料,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為幾千年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會出條理、清晰的思路。從沈從文這本書上,可以感受到歷代生產方式,階級關係,人物經歷、民俗民風、社會制度等各個方面,是絕對值得閱讀的可貴資料。

    中國曾經享有“衣冠上國”的美名,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漢服的面料和樣式以及使用價值。絲綢之路的開通,讓中國的絲織品影響西方的服飾文化,使得絲綢成為亞洲和歐洲各國最為看重的衣料。

    總之,漢服的復興,是現代人對具有中國民族色彩的服裝的喜愛和重視。大家應該支援那些復興漢服的人,從他們如此喜歡漢服,可以看出,他們有著一顆熱烈的愛國和愛美之心。

  • 5 # 愛旅行的小會計

    現在隨著經濟文化的多元化,漢服又悄然興起,前些日子去北京西郊大覺寺賞楓葉,意外的看到了好多穿著漢服的帥男靚女三兩成群的在拍照,大覺寺本就有上千年的歷史,黃色的琉璃瓦,紅色的城牆,忽然有種穿越的趕腳,古建築配上這漢服男女,是一種文化的和諧和享受,年輕人也不單單把洋服在看做時髦,雖說穿著漢服只是為了拍照,但是卻可以說明中國文化正在被年輕的一代越來越喜歡,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積澱,似乎離我們很遠,其實一直被華人在傳承著。

  • 6 # 龍易八字起名

    每一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民族服飾。放眼世界民族之林,目前只有我們漢族沒有自己的民族服飾。

    並不是我們一直沒有自己的民族服飾,曾經我們也是擁有的。從軒轅黃帝發明漢服以來,直到明末清初,我們都有自己的專門的民族服飾,漢服。

    悲哉!滿清入主中原,屠刀所向,我們漢族的髮型服飾都被禁止。後來滿清雖亡,但我們的民族服飾卻沒有迴歸。

    今天,漢服復興運動以來,我們的民族服飾,漢服,才得以有機會重新進入大眾視野。

    漢服復興運動,從本世紀初開始,參加者從古文化愛好者,漸次擴充套件到不分群體、不分年齡的所有人。

    特別是這一兩年,藉助抖音等短影片平臺的春風,漢服復興運動進展更是神速。

    以西安為例,2017年以前,大街上很難遇到穿漢服的,而這兩年,大雁塔、鐘樓、大唐芙蓉園、大明宮等景點,穿漢服的同袍成群結隊,就是在馬路邊,地鐵上,也很容易瞧見。

    由此可見,漢服復興運動的發展相當迅速。據媒體觀察調查,目前漢服愛好者已突破200萬,漢服行業產值突破20億,漢服產業蒸蒸日上。

    現在的人們,已不像從前,還會誤以為漢服是和服,追逐毆打穿漢服的同袍;也不會再誤以為是戲服,是古裝影視裡穿著的服裝。

    雖然如此,但現在已是二十一世紀,人們的生活習慣、日常習俗,與古代已完全不同,要讓漢服像日常服裝一樣,那不現實,儘管有一部分特別愛好者將漢服作為日常服裝,畢竟曲高和寡,只能算是另類。

    放眼未來,漢服除了在廣大愛好者中間傳播外,在一些重要場合或者禮儀大典上,也可努力一試。

    不管未來漢服復興運動怎麼發展,希望漢服愛好者對非漢服愛好者沒有偏見,非漢服愛好者對漢服愛好者也沒有歧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家裡發現一枚小可愛(蟑螂),請問親們有什麼好辦法去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