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霽視角

    諸葛亮對劉備說益州富,卻對劉禪說益州窮,這兩句話雖然 說的都是同一個地方,但是卻是在不同的時期。中間間隔十數年,並不是一個地方變了,而是環境變了,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 劉備最初並無自己的地盤,而是依附於荊州劉表之下,雖說同是劉氏宗親,但是在三國那個特殊時間,有地盤才是王,此時的劉備沒有 自己的地盤,對於他來講,任何地方都是可以的。 而當時諸葛亮推薦給他的兩個地方,一個是荊州,另一個是益州。

    益主之主劉璋昏庸,比較容易取,而且蜀地交通不便,具有天然的屏障,易守難攻。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隆中對》(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諸葛亮當時為了說服劉備取益州之主劉璋而代之,必然要將益州大肆誇獎一番,才能讓劉備下決心取而代之。雖然說劉備虛偽,假意顧忌著同宗之情,不忍取而代之,而實際上內心卻是非常想要將益州變成自己的地盤的,所以無論諸葛亮自私形容益州,他們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那時他們要解決的是有沒有 地盤的問題,而不是地盤好不好的問題。

    而諸葛亮對劉禪說益州窮,此時,蜀國已立,已經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雖然三國中蜀國實力最弱,但是卻也憑藉天險做到偏安一隅,但是劉備一心想要恢復漢朝統治,所以連年征戰,百姓不能得到休養生息,並不富足。 劉禪繼位的時候,蜀國不僅丟失了荊州,劉備伐吳失敗,將蜀漢十年的國力積累消耗殆盡。 劉禪畢竟是金窩裡長大了,沒有經歷過他父親一輩的艱辛,諸葛亮擔心劉禪不思進取,為了勉勵他勵精圖治,才告訴他益州窮,希望他能奮發圖強,治理好國家,讓蜀國國力強盛。

    所以諸葛亮對於同一個地方,對父子二人用不同的形容,只是不同時期不同目的而已。

  • 2 # 小王學史

    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時,給劉備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方針,其中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取益州,諸葛亮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千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將軍豈有意乎?”可見此時的益州較為富庶,這是因為,中原自黃巾起義以來,軍閥割據20餘年,人口銳減,社會生產力底下,人民不堪重負,而相比益州,卻沒有經過戰爭,人民生活較為安逸,與中原相比,卻為天府之國。

    在諸葛亮出師表中,曰:“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為何同為益州,而前後不一?

    這是因為,劉備自攻取西川后,連年用兵,較大的戰爭就有兩次,漢中之戰,夷陵之戰。所以對於益州人民來說這是巨大的財政壓力,加上戰爭導致的人口流失,社會生產力必然底下,根據統計,桓帝靈帝時,天下人口接近五千萬,而到三國後期,人口只有五六百萬,損失十之八九,這對農業社會來說是致命的打擊。

    所以,諸葛亮此時說益州疲弊,並非前後不一,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可見戰爭多麼可怕,珍惜和平。

  • 3 # 劉子魚

    首先,《隆中對》分析天下形勢時,把益州和天下其他很多個地盤作比較,曹操、孫權、袁紹、袁術、劉表、劉璋等大大小小十來個。身處中原地區更容易出現戰亂,而益州易守難攻,非常利於農業。當時的劉備可以說是要地盤沒地盤,要兵沒兵,而“地”是限制劉備集團發展的根本原因,益州對劉備而言,是“天府之國,沃野千里”,再適合不過了。

    到了《出師表》時期,天下已然三分,這個時候,荊州丟了,夷陵之戰又戰敗,地盤、兵力和將領三個最根本的條件,都和魏吳兩國沒法比。此時,益州的地盤成為限制蜀國發展的重要原因,因為魏吳兩國都在積極回覆國力,蜀國的再怎麼發展,勢力也就那樣子了,人口無論如何和魏吳兩國都沒法比,與中原地區相比,益州這是地處邊陲的“疲弊”之地。

    比如,不知妻美劉強東,普通家庭馬化騰,悔創阿里傑克馬,一無所有王健林...

    在得到這些之前,他們會不會認為這些是他們一輩子也無法達到的頂峰呢?

    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 4 # 西門不帶刀

    隆中對發生在公元208年春。諸葛亮對劉備提出了: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前出師表發生在公元227年。是諸葛亮第1次北伐時寫給後主劉禪的。原文為: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機存亡之秋也。那這短短的19年究竟發生了什麼?讓益州這個千里沃野的天府之土變成了疲弊之地呢?

    讓我們分兩步來解釋這個問題:

    第一步:三國時益州的範圍。

    三國時期益州轄漢中、巴郡、廣漢、蜀郡、等98縣3道。相當於今天四川、貴州、雲南及陝西漢中盆地等地方。一個四川盆地,一個關中平原,確實都是千里沃野。

    第二步:公元208-227年發生了與劉備有關的哪些大事。

    1。208年9月,劉琮投降了曹操。

    2. 214年10月,劉璋投降劉備,劉備自領益州牧。

    3. 219年10月 關羽失荊州,被孫權殺害。

    4. 221年4月  劉備稱帝。 劉備伐吳。張飛遇害。

    5. 222年   彝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大敗劉備。黃元叛亂

    6. 223年8月 益州的雍闓叛亂

    7. 225年 益州孟獲叛亂。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在這19年中,無論是歷史人物還是益州本地都發生了太大的變化。

    首先:隆中對時的劉關張三位大英雄,都死了。劉琮也降了曹操了。

    其次:222年的夷陵之戰,蜀國死傷8萬餘人,元氣大傷,蜀軍精銳大部分喪失。

    最後:從222年劉備領益州牧到225年,這3年中,益州發生了3次大的叛亂:黃元叛亂/雍闓叛 亂/孟獲叛亂。

    所以,益州從千里沃野到民生凋敝,實際上只用了短短3年時間。這其中有劉備剛愎自用的原因;也有地方叛亂的因素,連年大戰下來,人口凋零,土地荒蕪也就能理解了。

  • 5 # 淡藍色榮譽02

    其實,三個臭皮匠真頂一個諸葛亮。

    作為隆中對時的劉備來說,除了去西南發展,確實別無可去。但是,此一時彼一時,三國並不是漢初,漢初沒有絲綢之路。項羽把三秦又封給了秦國舊將。這才是劉邦可以迅速拿下關中,再像嬴政那樣有了地緣優勢,同時佔領巴蜀關隴,可以徐圖中原。而三國不同。三國時期,絲綢之路是非常重要的通商之路,是重要經濟來源,不管是曹操還是司馬懿都不會把這裡交給不放心的人,諸葛亮數次北伐,都是針對關中。結果始終沒有拿下。所以,我對諸葛亮的能力也是有所懷疑的。不僅僅沒有長遠戰略眼光,不僅僅不懂得今非昔比。而且具體戰略級的戰術也比較缺乏。當然,雖然拿不下,但要想圖謀漢室一統,必須先拿關隴。不過,除了諸葛亮,換了誰,哪怕劉邦韓信,在三國時期這一地緣之下,都難以有所作為。也只能把沃野千里,拖成益州疲弊了。

  • 6 # Andaylee

    這個問題問的好。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提出這兩個句子的環境對比和現實對比來回答。

    諸葛亮提出蜀中是“天府之國”的時間節點是在隆重對策之時,那個時候劉備集團人才、軍事實力、勢力地盤、財帛糧草都在極低水準,而蜀中未經中原戰亂,政治穩定,物產豐富,大批避亂人才都在彼處避世,作為生產和兵員的流民也較多湧進,最重要的,地理環境優越,不是腹背受敵之地,而劉璋統御無度,內部矛盾極多,相對於那時的劉備集團來說蜀中確實是個易攻取且能成為勢力發展大後方的地盤。所以,彼時,諸葛亮用“天府之國”來形容蜀中。

    “益州疲敝”出自出師表,此時蜀漢經歷荊州丟失、伐吳完敗、政權內部鬥爭,伴隨著大批早期優秀將領、官員的歿亡和多次戰爭的發起,在人才、物產、兵員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低谷。而漢末導致人才入川的中原亂世已經結束,外來人才和流民的視窗也隨之關閉。僅靠川蜀的產出和人員成材率根本達不到消滅曹魏的力量。所以,此時的益州對於蜀漢集團確實是“疲敝之地”。

    在早期匯聚的全國各地的將領自然死亡前儘可能多的為蜀漢獲取更多、更新的人口、人才、物資、地盤是諸葛亮北伐的其中一個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畢業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是選擇繼續找,還是將就一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