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抱庸詩書

    “平正”,亦即“橫平豎直”,這是點畫結構的一個基本原則。但是,務求平正不免過於苛刻了,與其說平正,不如說重心莊穩更為貼切。初學楷書講究平正,但若是學行學草呢?再看看蘇軾黃庭堅王鐸董其昌,似乎沒有一個是中規中矩、平平正正的。

    書有正奇,講究曲直相倚奇正相協。東漢書法家崔瑗論此曾言“畜怒怫鬱,放逸生奇”。鮑照在《飛白書勢銘》中亦說,“超工八法,盡奇六文”。項穆在《書法雅言正奇》指出,“奇即連於正之內,正即列於奇之中。

    書法之學絕不是機械的描摩畫工,只追求於形狀樣貌,而是形式與內在的統一,法度與個性的統一,工技與人文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不論是初學還是深學,對書法審美的理解都不宜盡取平正,這會無形之中錮於制式、扼殺靈感。

    初學楷書,平正之法當然要學,在由無到有、由生到熟、由新到老的藝學過程之中,必須練習掌握肢體平正、用筆平正、結構平正。但稍有習練基礎,就應該會涉及奇正之義理、妍拙之辯證。只有這樣,才會有完整開闊的審美,書法藝術才不會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因此要辯證對待,適可而止,更不應該被奉為萬古不變的鐵律天條。

    清風出袖、明月入懷是一種美,怪石奔秋澗、寒藤掛古松也是一種美。禁錮愈死,更容易走入極端。法無定則,又何須太過執著呢。

    抱庸妄談。(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 2 # 築夢年代一一

    原因有三 : l、是現實生活的快節奏 ;

    2、是浮躁的心態 ;

    3、是隻求會、不必 精, 玩玩就行了。

    一般的不外乎這三點。

  • 3 # 馨泉丁毅書法工作室

    簡單說吧!

    誰聽不進去,誰南轅北轍,徒勞無功,縱得虛名,必將被書史遺棄,成後學者笑柄!

    知平正知靜止,知靜止方解運動,不解運動不悟行筆,不通行筆,便在書法門外,看是碌碌,實是無為,時與日馳,終至敗落!

  • 4 # 我不愛你但很尊重你

    現代人拿著神采呀、墨韻呀、生動呀、活潑呀等連他自己都無法說清的子虛烏有的東西來掩蓋自己沒有寫字天賦和懶惰的嘴臉

  • 5 # 狂喜淡墨a

    初學務求平正以上是康生之草書,對於初學經驗之談,說到了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知險絕後,歸平正。

    由此道出了一個理念,關於平正的重要性,對於熟書之後,還應迴歸平正,通俗的說,當人到了玩味冒險之筆,有了痛快淋漓酣暢盡情,有了這個書路之旅遊,且有迴歸休憩與心平氣和而平正心態,在此享受危絕之驚歎,這是一種心態轉化,可以歸納總結過去的風塵與自己的天真爛漫,於此有一種釋然和輕盈盪漾之境界。

    書老辣,人未老,是為年輕有為,老成持重,成熟於筆墨的穩住,停駐頓挫緩釋,才有的味重耐賞,凡有一味意氣之象,終歸是自由散漫,無厚蘊。無大景。

    話說回來,初學階段正於規矩,煉於修心,學本領時期,謙虛走進古典,與古典對話哦,學為重,歸於平淡而臨摹,點畫與結體分佈,及間架構造,還有章法分佈知識,基礎性的東西定要牢固,一步步漸漸得其規律。

    事事皆有一條路程,過程就是足跡,書路亦如此,學了一載,當驀然回首,找找自己的進步否?,只要有了否定,肯定有長足進步。當有了熟練,可以嘗試自己的意氣,於筆墨進入自己的東西,如此追求藝術的另一面,就是移步換景,走走小橋流水或曲折蜿蜒山路,書路的難度係數要增大,更加意氣風發,興致勃勃,愈加走進趣味中,體驗書墨的欹正險絕。初學階段,往往有浮躁心理,本身書法就是一種靜心,心態有巧於端莊,才有手巧之運作,因此慢慢體悟,書之境。

    必須經過一個困惑的階段,記住,有多少成就的書家,都是走平正之路,後有大進,再然後有平正之老穩耐味。

  • 6 # 古驩山人

    書譜雲:初學分佈,但求平整,即知平整,勿追險絕,即能險絕,復歸平整,此中則過半,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

  • 7 # 翰墨今香

    孫過庭的這句話:“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道出了書法學習的三個階段、三種境界。

    第一個階段,求平正

    “初學分佈,但求平正”,這是學習書法的第一個階段,練的是基本功,是學習法度,把握法度的階段。“分佈”說的是字的結構、章法佈局。初級階段我們一般是以臨帖為主,這個階段需要練就的是“察之尚精,擬之貴似”的觀察和模仿的能力。

    這個階段需要我們儘可能學習、還原法帖的能力,準確把握字的結構、章法,要把字寫得嚴謹、平穩、端正;把章法安排得工整,這是一個苦練基本功的階段。

    就像我們人生一樣,一開始的求學階段,這階段就是學習知識的階段,不斷地吸收知識,很少自己去發揮的時候。

    第二個階段,追險絕

    “既知平正,務追險絕”,在有了紮實的“平正”的基本功之後,需要我們要刻意地去追求一些變化。古人學書法最看不起的就是一味模仿前人,沒有自己的個性、風格。

    因此,在第一個階段去學習前人書法的基礎之上,需要書家去拓展自己的風格。這個時候要勇於追求一些變化,追求一些個性化的書法語言,力爭與古人、今人拉開距離,儘量寫出自己的風貌。

    這第二個階段,是一個極力追求的階段,一個全面展示創作才華的階段。如果放在人生的長河中來看,就像是我們大學畢業之後,走入社會,每個人都朝氣蓬勃,希望創造一番事業。所以,這個階段說句俗話就是折騰的階段。

    第三個階段,歸平正

    “既能險絕,復歸平正”,經歷過前面的“求平正,追險絕”的階段,這是一個“復歸平正”的階段,是經歷了極度變化之後的“返璞歸真”的階段,也是個人風格成熟的一個階段。

    這個階段的“平正”不是第一個階段的意思了,而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個性化的“平正”。第一個階段的平正是學別人的平正,這個階段地平正是自己對審美的終極感悟。這個階段的書風是出乎自然、隨心所欲、不激不歷的理想境界,也是書法追求的最高境界。

    也就像我們人生一樣,六十而知天命,經歷了太多人生歷程之後,看淡了很多的東西,心態的平和,造就了書風的“平正”。

    上面是我們常說的書法學習經歷的三個階段,而現在有些人,第一個階段都不穩固,上來就是追求第二個階段,本來對書法的理解就有限,而故意去追求所謂的“險絕”,結果寫出來的字就不倫不類,毫無法度可言。

    古人追求的“險絕”不是胡寫亂畫,而是一定法度之內的極度變化,透過用筆、結體的攲正、開合等,追求的一種更高階的險絕下的“平正”。

    今人很多的目光在“名利”二字,誰在乎你的書法學習三階段啊,只要出名,幹啥都行,所以,哪裡還聽得進去孫過庭老先生說的話呢。

  • 8 # 一笑貫長天

    初學書法但求平正!為什麼求平正?平正有什麼用呢?

    對於初學者來說,平正有利於幫助初學者學習漢字的基本結構,同時以平正觀念去理解漢字的結構,也是最快,最便捷的路徑!

    但是,書法絕不能唯求平正,過於平正則字越刻板,越缺少變化,而越險絕才能讓字型變化越豐富,越加動感,所以字型在得平正後,一定需要尋求險絕,以增加動感與變化!

    險絕是可以加強動感與變化,然,初學險絕必然帶來漢字結構的缺欠,而最高超的書法人能夠在險絕之後,復歸平正!

  • 9 # 白橋518

    不是聽不進去,而是聽進去了也沒有那耐心去做!

    今人所處的社會環境與古人所處社會環境大不相同,書法在人們的生活中所佔位置也大相徑庭。所以人們對待書法的認識有了很大變化,不再是影響一生,安身立命的終生所需,而是附庸風雅,調劑性情的一個小技能。雖然學書法的越來越多,但要象古人一樣全身心的投入似無必要。

    還有許多的現代人學書法是為了裝逼用的,讓他們“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的折騰,實在是勉為其難了。

  • 10 # 踏浪0120

    學字不為炫耀出名,只為有長進。從平正學起,靜心體會,由一點點進步中建立起自信,是自信還能學到新的,因為字裡的變化是無窮的,我們永遠都是在一個過程裡。平正的基礎不牢,各種奇怪就出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造影劑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