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事一鍋燴

    目前已經進入了十月末,北方的秋糧收購工作基本上已經結束,在大家收穫喜悅的同時,也伴隨著一件煩心事,那就是最後的秸稈處理問題。如果是在以前,燃燒一下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可現象基本上已經不再可能像以前一樣出現了,所以在秋糧收穫結束後,就要想著如何將田地裡的秸稈處理掉,否則就有可能會影響到第二年正常的播種。

    19年春為了解決部分農民秸稈在田間未處理,無法及時耕種的情況,在春播前省廳規劃出了一段時間,允許符合條件的農民在規定時間內焚燒秸稈以此保障春播的有序進行,從根本上解決了大家的難題,那麼今年秋收基本上已經結束,等到春季是否還會有相關的政策出現呢?我個人認為這種情況應該不會繼續出現,所以為了能夠保障春耕有序進行,最好能夠提前處理,避免到時候影響正常的播種。

    之所以這麼說主要因為在2019年9月15日我們就從黑龍江生態環境廳瞭解到,黑龍江省率先發布了《關於開展2019-2020年有效解決秸稈露天焚燒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區域、全時段、全面禁止燃燒秸稈,一旦發現督查馬上出發查辦的檔案,由此可以看出這個通知非常的嚴厲,也說明黑龍江政府是十分重視該問題,是省內各市縣鄉需要嚴厲執行的政策。

    我們從通知中瞭解到,全面禁止燃燒秸稈的時間是2019年9月15日至2020年5月15日止,為了有效解決農作物秸稈露天焚燒工作出現的情況,黑龍江省採取“省級聯動、包片負責、地方同步、全面覆蓋”的方式開展督查,9月15日零時起,正式啟動生態環境部衛星遙感監測,緊盯“第一把火”,堅決杜絕秸稈露天燃燒的情況出現。

    說到這裡可能有一些朋友有一些小心思,白天管的嚴,那麼我們就利用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悄悄的燃燒,等第二天煙基本上也都散盡了。如果真的有人有這種想法那就大錯特錯,因為如果大家仔細看,就會發現從9月15日零時起,黑龍江省就啟動了生態環境部衛星遙感監測系統,此係統不管你是在何地,只要有火點出現就會被衛星發現並拍攝記錄,所以不管在任何時候只要田間出現火點就會被查找出,追究當事人的相關責任。所以現在我們一定要利用目前降雪量不是很大的情況下,加快處理秸稈的處理工作,千萬不要劍走偏鋒,最終害人害己。

    關於秸稈處理的方法各地區不同,一些地區有回收秸稈的所以農戶還是比較容易處理,如果地處偏遠並無收購商,秸稈需要我們自行處理的情況下,那麼我們可以粉碎還田作業,然後再進行深翻,用於改善土壤板結情況。 而且按照相關規定玉米全量還田翻埋作業,政府對農戶給予40元/畝的補貼,水稻秸稈全量還田翻埋作業,補貼15元/畝,以此減輕農民的經濟壓力。不過想要分到補貼,玉米秸稈翻埋和碎混還田、和水稻秸稈翻埋還田、玉米秸稈覆蓋還田三項作業都要經農機指揮平臺智慧終端檢測作業合格後,方可享受作業補助,所以大家一定要嚴格執行相關的規定,這樣相關的權益才能得到保障,以此減小我們的經濟壓力。

  • 2 # 半戍品

    都在努力汙染的防治!

    秸稈是糧食的母親,糧食是人類的美食,又是人類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的營養,給人類創造了智慧的大腦。它的生產價值,無與輪比。它的能量和作用,是自然界和人類再也找不到的替代品。自然界送給人類的獨一無二的自然精華,才能研究飛船探月!機器播種!植物和秸稈一直是大自然配備給火的原料。火的掌握和利用。糧食是人類的必須品,植物和秸稈是大自然送給人類取暖作飯的燃料。

    糧食要經過加工,火燒才能成為營養中的精品。它的夫皮是豬的上等飼料。米湯是狗的主食。這些都是火的利用和掌握。火的燃燒,是植物和秸稈的有效利用。煙有煙用,火有火用,光有光用。自然界給你一扇門。決不給你開一個窗。

    火燒大地土壤肥,是刀耕火種發展的繼續。千年的耕種,萬年的火燒,是中國傳統的農耕經驗。火不燒土壤就回復不了地力。地不烤,大地怎麼能吸收自然界的能量,自然的火光比現代鐳射作用都大,失去它的光芒,消耗殆盡的土壤就沒有連種的能量。

    秸稈把精品給了人間,燃燒自己變成最後的能量,助力下代的生長,用自身燃燒的火光,為人類提高了產量,燃盡的草木灰,為大地增加了肥量,燃燒的煙霧為作物生長,儲備了充足二氧化碳的精氣糧。並且掃除了千蟲百菌對作物的啃咬!從一粒種子的發芽,到秸稈的燃燒,都為自然人類的和協發展盡力發光。這是自然的迴歸,迴圈的再利用!

    秸稈焚燒助力土壤肥力,助力作物生長的能量,助力糧食的原生態的營養,助力糧食的產量!才能減少化肥農藥的投入量,少一斤化肥的投入,都是對原生態土壤的保護。少一次農藥的投入,都是對糧食安全的把握。

    焚燒量的大小,決定植物焚燒的二氧化碳的產量,植物吸收多少二氧化碳,才能釋放多少氧氣,天體的植物二氧化碳飽和。受植物吸收引力的支配,天體的二氧化碳和氧氣才能接近人類和植物。工業的排放,新能源的排放,就無用武之地。反之,禁燒沒有植本焚燒的二氧化碳。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就侵入植本的領空,植物被破吸收替代的二氧化碳,就要發病,籽粒不飽滿。吸入替代品,同名不同體,可想我們的產量和質量。

    自然界的植本二氧化碳充足,才能達到氧氣的充足,過去象恐龍的龐大動物的消失,就是因為氧氣不足,五六十年代,糧食不夠吃,河裡的魚蝦。有水就有魚。山上的果實,粒粒飽滿。動物成群,飛鳥成幫。家家燒柴,冬天誰家爐子滅火?夏天哪家沒有火繩防蚊灌在燃燒?

    一根火柴的成本,萬畝秸稈得到利用,萬畝灰肥回到大地,萬畝的二氧化碳的產量,能換回萬畝的氧氣。二氧的充足,才有動植物的生長條件,人類才能得到物資的享受,有這麼大的利益驅動。不花國家一分錢,帳慢慢算,汙染慢慢理清,發展的社會,人人都在享受改革的宏利。誰都不原得病,誰都不原離開這美好的社會。一切都為糧食安全著想,汙染的防治將成為明年秋翻的現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變色龍通常來形容什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