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傅船山

    各種思想都有試過,最後是儒家最務實有效。

    法家,秦;墨家,秦。墨家追求統一,秦其實也是墨家思想的實驗。

    黃道思想,漢初;道教,張魯;佛教,西藏。

  • 2 # 東風一起千帆動

    先講法家,秦朝,以法家治國,結果很快二世而亡。因為法家並非現在吹捧的那樣是法治國家,而是君主專制,碰到秦二世這樣不靠譜的帝王,根本沒有什麼力量去約束,很快就把國家玩完了。相反,儒家透過忠臣死諫,道德訓戒,祖宗禮法之類的在一定程度上約束皇權,可以說是在三權分立之前,對權力最好的一種約束方式。當然由於法家結束了分封制,確立了君主專制制度,使得後世儒家對皇權的約束還是很有限的,皇帝如果一意孤行,還是沒什麼辦法。(如明朝的大禮儀之爭)

    再講道家,道家在漢朝建立之初,無為而治確實為漢朝的經濟恢復起到不可抹滅的作用。但是在文景之治積累了強大的國力的基礎上,外不能解決匈奴的威脅,內無法解決諸侯國問題,而且黑社會氾濫,長安惡少年甚至抓鬮刺殺政府官吏,這可是在文景之治時期!所以很快漢武帝即位後就“獨尊儒術”了。

    道家興盛的另一個時期是西晉末期,士人們尚老莊玄學,反對禮教,喜歡嗑藥裸奔炫富清談,結果是中原陸沉,五胡亂華!直到隋文帝楊堅重新尊孔,重建禮教。很多人認為宋明的滅亡是因為儒家,其實宋代宋徽宗是有名的道君皇帝,明末興盛的泰州學派有名的一個就是李贄吧。所以明亡後康熙重尊儒家,維持穩定。只是清代的文字獄與鎖國政策,讓中國落後於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後的歐洲。但中國近代的救亡圖存,也是一批學儒的人最先投身其中。

    所以不是中國不用法家道家,而是單一的法家道家只是方法論與哲學思想,無法維繫一個統一的國家與民族的文化認同。所以中國古代,都是“外儒內法”,價值觀上是儒家的“忠孝義勇”,方法論上“亂世用重典”,或者入世則“儒家”,出世則“道家”,即“儒釋道”三教合一。

  • 3 # 乒乓球804

    只要不改變封建專制的社會制度,不論哪家的思想治國,歷史的結果都是相同的,不會出現另一種進步的趨勢。

    當一棵大樹的根部已開始腐爛,哪家思想能讓它枝繁葉茂?

  • 4 # 張廷喜2

    也就是儒法兩家。儒家思想是束縛人的思想言行,按著統治者的想法行事,但有條理,有制度,有規章。法家思想是改革派,要改掉不合理的制度,幾千年來的儒法鬥爭,一至延續到現在。無政府主義也是法家思想的一種。

  • 5 # 嶺東彩雲

    儒家思想即民本思想,把思想重心放在天下黎民的身上,任何朝代的建國之初,都會進行土地調整,鼓勵農耕,讓民休養生息,……,一直到繁榮!治理天下,非儒家,別無他選!秦朝,坑儒背儒,不過幾年而亡,打天下容易,治天下失道失方!

  • 6 # 梅里一了

    謝邀,我曾在回答類似問題的帖子中,提出過一個觀點,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型別繁多的社會模式實驗場。現代社會的種種問題,在公元前的諸子百家爭鳴中,華人都思考過,為什麼能有百家之眾,是因為周代有一百多個國家,從北到南,由西向東,各種經濟型別都有,養馬的,種田的,打工的,販鹽的不一而足。數百年間兼併存亡,僅剩七雄,多少教訓共人思考。把《十三經》和《二十二子》中的觀念剝離出來,按現代分科而學的方法,一個篇章都可以整成一個大部頭。為什麼那麼多神奇的學說觀念都被廢除,而偏偏獨尊儒術呢?華人傻呀!其實質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農耕社會中,以家庭為單位的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最為穩定。什麼叫治國,就是維持穩定,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在這種經濟基礎上儒家學說是惟一正確的選擇。進入工業化時代,需要個人成為受資本隨意支配的獨立勞動力,而且隨著資本的流動而流動,宗族家庭成為這種經濟基礎的羈絆,所謂個人主義的思潮,說穿了就是為資本服務的,必然成為工業化時代的主流意識。美國的南北戰爭其實質就是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的一場對決,解放黑奴,並非出於仁慈,而是工業化需要勞動力的自由交換。

  • 7 # 夏有涼風61

    歷史上以思想治國,除儒家外,不外乎宗教,如道家黃老的無為而治,在中國的漢朝實行過,但不適合就尊儒術了。釋家在南北朝時期的南梁大為盛行,也不適合。還有就是純粹的法家,秦以法家盛起,也因法家滅亡。其它家都不具備治國理念,最終古代統治王朝還是選擇了儒家。

  • 8 # 田野4616

    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性,並以其獨特性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了其獨特性,這個民族的標誌就沒有了,也就意味著這個民族將淹沒消失在歷史程序中。

    我們需要借鑑其他民族文明進步的東西,但我們更需要最需要的是繼承傳承我們本民族數千年文明優秀的東西。我們有為世界各民族由衷讚歎佩服的文明智慧的傳統文化,禮儀之邦,文明古國,不是浪得虛名!

    但是我們現在的華人對自己民族優秀燦爛的智慧文明已經知之甚少了而且還有棄如敝屣的傾向!世界其他民族視之為珍寶,我們自己將之丟失幾近殆盡卻還渾渾噩噩,寧不痛哉?!

    中華文明的傳承繼承靠民間自發行為遠遠不夠,何況民間一些人藉傳承之名沽名釣譽、大肆掠財,致使傳承中華文化成為了一種欺世盜名的手段,社會上一度出現人們一談到傳承中華文化的話題,聽者常常唯恐避之不及,乃至直接嗤之以鼻的情形。

    這種危局的扭轉,恐怕各級政府教育部門參與其中才有出路,學校教育要承擔起傳承傳統文化的主要使命,而民間自發只能是一種輔助。

  • 9 # 河東來

    商王朝之前,應該是巫文化治國,雖然《封神演義》是小說家言,但對此有過通俗的講解,商紂王有聞太師聞仲,周武王有姜太師姜子牙,他們代表中國傳統的巫文化和巫信仰。

    周王朝則基本是這種巫文化的延續,是“巫”發展出的道家當家理政,並輔之以“巫”的助手“祝”發展出的儒家,以道家為宗教核心,以儒家為世俗核心,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儒教,由此形成了主流的道家文化。

    秦王朝則是道家文化發展而來的分支,一種特殊的道家---法家在當家作主,其得名,主要還是韓非子那句名言---“君無為,法無不為”,就是說他們的核心思想是以“法”來達到“無為”目的,他們是一個特殊的道家流派,所以《史記》中司馬遷是將老子(李耳)、莊子(莊周)、申子(申不害)、韓非子合併列傳。

    當時的墨家實際上是作為帝王及法家的得力助手隆重登場的,秦始皇對墨家武士的信任可以說是無以復加,總以為墨家會對帝王保持絕對的忠誠,認為他們是武士相對思維單純一點,不會存在誠信度的問題,結果卻遭遇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驚天騙局,被齊地墨家鉅子徐福所欺騙,而且是先後騙了兩次。

    漢王朝時,儒家登上歷史舞臺,且一直維持其信仰到封建社會滅亡,當然,從程朱理學誕生,董仲舒主張建立的新儒教實際上是被“理學家”勢力所壟斷,實際上應該稱之為理學家而不是儒家,因為儒家更多的是擔任名譽領導而已。

    我們可以看一下用除儒家思想外其他思想治國的優劣,看一下為什麼很多王朝為什麼選擇儒家思想治國:

    1.道家思想,周王朝的例項證明,其弊病是導致國家王朝的控制力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弱,諸侯國都敢找周天子問一下代表天下九州的鼎有多重,代表著對帝王的權力有不加掩飾的渴求,所以稍微對權力有一點渴求的帝王都不會選擇道家思想治國。

    2.法家思想,秦王朝的例項證明,其最終的發展方向就是君主立憲,君王成為虛君,當然參照日本的天皇制度的實際運用的例子,存在著統治時間可以很長,但帝王成為虛君的情況,也可以說日本很早就事實上君主立憲了,近代的明治維新只是引入了西方的君主立憲等現代制度而已,所以日本的君主立憲只是改了一些名詞,修補一些制度,其核心思想體系,早就君主立憲了,這也是中國搞“百日維新”,想全新引入君主立憲不成功的原因。

    3.墨家思想,拋開誠信問題,實際上就是實現了一種絕對的軍事帝國主義,即以武士為國家主體,那國家目標必然是征戰天下,如果中國是遊牧民族為主,以“豪奪”為手段,就有可能採取這種思維方式,中國事實上是農耕民族,國家目標是以守成為主,以“巧取”為手段,就必然選擇以文士為主體的儒家思維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吉祥寓意的乾果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