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強的價值經營
-
2 # 獄長428信仰之躍1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兵書的奠基之作.孫武在這部軍事學聖典中,系統地揭示了戰爭的客觀規律,提出了一套十分完備的軍事思想體系和戰略戰術原則.
首先,孫子對於戰爭勝負有著十分科學的、整體的認識.他認為戰爭是“國之大事”,關係到國家的存亡與人民的安危,因此,必須慎重地對待.孫子認為,進行戰爭要從政治、經濟、軍事、自然條件、氣候條件等各個方面出發,立足於國家的全域性,認真地分析戰爭的利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交戰前,要透過這種對交戰雙方利弊的分析,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孫子為了闡述戰爭與國家全域性的關係,在《孫子兵法*始計篇》中詳盡地論述了戰前進行“五事”、“七計”的衡量和比較的重要性,並指出:“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要求戰爭的決策者必須在戰爭前首先發現敵我雙方的各種基本條件,從而把握戰爭的全域性.除此而外,孫子認識到戰爭的勝負還決定於軍隊與國家(國君)的密切協調.孫子認為:國君應做的事是修道而保法;國君不可”怒而興師“,不可以隨便干預軍隊的事務.如果國君“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其結果只能是自亂其軍.可見,孫子對決定戰爭勝負手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之一點,有較深刻而全面的認識.
其次,孫子對於戰爭與經濟的關係有較深刻的理解.孫子認識到,戰爭必須以國家的經濟實力為基礎,沒有強大的經濟力量做後盾,戰爭是無法取勝的;同時,戰爭還會給國家的經濟造成破壞,給人民增加沉重負擔.基於這種認識,孫子提出了三個重要觀點:1.兵貴勝,不貴久.戰爭需要“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其“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因此,為了儘量減輕戰爭對於國家經濟造成的負擔,就應當爭取速戰速決.2.因糧於敵.孫子指出,國家在戰爭中會因為遠道運輸而導致貧困.因此,戰爭中應當就地徵糧,以解決糧食的補給問題.3.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孫子指出,為彌補戰爭中物資供應以及兵源的不足,可以將繳獲的敵方戰車和我方車輛摻雜在一起使用,對俘虜的敵軍士卒給予優待,讓他們為我所用,以補充自己兵源的不足.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孫子在2500多年前對於戰爭與經濟的關係就已有相當的認識了.
還有,孫子對戰爭與政治的關係也有獨到的見解.戰爭會給經濟造成破壞,這是戰爭不利的一面;然而,軍事家孫子在那個時代看到的不僅僅是戰爭有害的一面,同時,也看到了戰爭的有利的一面.戰爭的勝利能實現政治目的,可以彌補國家土地與資源的不足,能夠暫時解決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政治集團與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總之,戰爭的最終取勝與政治的關係十分密切.開明的政治觀點、能得到大多數人民擁護的政治主張,會為戰爭的勝利奠定堅實基礎.所以,孫子在兵法中將“道”列在“五事”的首位,指出國君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需要“令民與上同意”.孫子還說“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可見,孫子不僅認識到了戰爭與經濟的關係,同樣,他也認識到了戰爭與政治的關係.
在《孫子兵法》中,孫子還以樸素的辯證法的觀點,論述了戰爭的勝負與主觀、客觀之間的關係.孫子一方面指出,戰爭的勝負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在戰爭中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做到“先為不可勝”,因為“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這裡,孫子指出,戰勝敵人的關鍵之處在於客觀條件,在於敵人是不是有隙可乘,我方能做的事只是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等待、捕捉有利的戰機;另一方面,孫子有指出,在戰爭中如果充分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做到了“致人而不致於人”,那麼,客觀條件是可以改變的.“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因此,“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這裡,孫子又論述了在戰爭中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指出人們如果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能成功地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那麼,客觀條件也是可以改變的,不利的條件也可以變為有利的條件.孫子總結出了勝敗之間諸因素的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孫子的軍事思想時時處處閃爍著哲學的智慧與光輝.
-
3 # 水滴紋繡
結合自己研讀孫子兵法的感悟,說說孫子兵法教會我的三個珍貴的道理:
第一,要學會抓本質。
孫子在孫子兵法中摔先提出:戰爭的勝負和鬼神無關,和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有關。要知道在孫子生活的年代,但凡打仗之前,都要來一番裝神弄鬼活動,但孫子提出這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今天我們生活工作,也應該繼承孫子的這種思想,多在客觀上想辦法,少在主管上找藉口,別把失敗歸結給運氣。
第二,要有人文關懷。
孫子在孫子兵法裡提出了慎戰的思想,孫子要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孫子希望用謀略和外交手段取得戰爭勝利,孫子不主張殺人。這與“殺人安人,殺之可也”的野蠻戰爭思想相比,孫子算是很溫和的,充滿了人道主義情懷。為人處世,經商,也是一樣的道理,需要動不動就要顛覆誰,本著人文關懷,才能走的長久。
第三,要與時俱進。
孫子的那個年代,打仗是一件很優雅的事,很像紳士之間的決鬥。要講究不夾喪,就是對方國家如果在辦喪事,就不要打人家。講究不擒二毛,二毛就是頭髮花白的上了年級的人,不能被擒。講究不重傷,就是在戰場上你不能打一個已經受傷的人。可是這種紳士般的決鬥,打了很多年,沒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孫子提出了兵者詭道的思想。打仗就是打仗,別那麼文雅,因為在孫子看來,只有真打,才能解決真問題。
我們今天從事商業活動,也要學習孫子與時俱進的思想,不能抱著舊機制舊思想不放手。
-
4 # 精思書社
不要誤會了,《孫子兵法》是不會教你陰謀詭計的,《孫子兵法》教的是戰略,是哲學!
從《孫子兵法》裡學到的道理,都是戰略,是哲學,是一些本質的學問!
比如,做銷售的朋友,如果不懂得《孫子兵法》裡的戰略思想,很多努力都是無用功!
對於銷售來說,《孫子兵法》不會教你如何具體套路客戶,而是教你如何從本質上成交客戶。
比如《孫子兵法》裡反覆強調的是先“知彼”,而不是先“知己”,搞懂了這個戰略,做銷售就很有用處。
要先了解你的客戶,瞭解你的客戶需要什麼!
而不是對不同的客戶,用同樣的方式賣同樣的產品!這樣做銷售才會做得更好。
因為不同客戶的需求是不同的,性格也不同,所以先了解客戶,然後再“見人說人話”,你才能更順利地成交客戶;
很多人銷售不懂這個戰略,客戶來了,就死板地用話術,所以銷售水平一直原地踏步。
“勝者先勝而後求戰,敗者先戰而後求勝”
記住《孫子兵法》這個道理,也是終身受用的。上面這句話的核心意思,就是要多做準備,打有準備的戰。
不要到你不得不學習的時候才學習,而要看長遠一點,推測你未來需要什麼能力,現在就準備,現在就為未來學習,這樣人生才少一點苦!
這就是所謂的“勝者先勝而後求戰”!
回覆列表
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就是“不戰而勝”。
大家通常都認為《孫子兵法》是教人如何打仗的一部兵書,不然,《孫子兵法》實則是追求怎麼才能不打,也會取得最終勝利,這才是打仗的最高境界。
做好備戰,不是為了打仗,更不是為了應戰。而是讓自己手中握有足夠的砝碼,讓對方知難而退,最終實現不戰而勝。
就此而言,當年毛主席高瞻遠矚,號召全華人民節衣縮食,自力更生,在短時間內先後製造出了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也就是現在流行的說法“兩彈一星,保新中國整整70年無大敵侵擾,為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改革開放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就是一個運用孫子兵法戰略思想的成功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