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ksfoz3144

    花鼓,是一種歌舞形式,一般認為源自宋代的迓鼓,又名訝鼓,或是由宋代的花腔腰鼓所演化而來。據載,迓鼓,是一種節慶時化裝表演的歌舞形式。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載:“花腔腰鼓出臨桂職田鄉,其土特宜,鄉人作窯燒腔,油畫紅花綾以為飾。”明代顧見龍所繪《花鼓子》一圖,描繪的就是這種打花鼓歌舞。“打花鼓”實際上起源於社事中民間雜戲的一個片段,最早當為民間社事中娛神的一個節目,此後發生分流:統治者以此作為歌頌聖明的“慶典承應戲”,而下層民眾則將之當做逃荒乞討的謀生手段。打花鼓作為鳳陽人乞討的手段,是明代中葉以來鳳陽農村破產的結果,“花鼓小鑼走四方”,成了鳳陽人生活的真實寫照。《紅梅記》中打花鼓的小戲,以及美國波士頓美術館中所藏明人所繪的花鼓圖一幅,都說明早在明代,貧苦民眾以打花鼓為生已成為一種習俗。因為花鼓常常在上元燈節同其他民間歌舞龍燈、魚燈、獅燈等一起演出,所以民間又稱之為“花鼓燈”,《瀏陽縣誌》(同治十二年)載:“上元……龍燈、魚燈、獅子燈……又有服優場男女衣飾,暮夜沿門歌舞者,同花鼓燈。”打花鼓又叫“花鼓小鑼”或“雙條鼓”,主要流行於今鳳陽縣的燃燈、紅心、小溪河、大溪河、清塘、梅市等鄉,且以燃燈鄉為中心。“花鼓小鑼錢杆子,燃燈寺的飯碗子”,就是指舊時燃燈寺一帶群眾靠乞討為生的悲慘情景。“打花鼓”時所唱的多為“秧歌”。所用的花鼓初為微型腰鼓狀,鼓身約三十釐米,鼓面直徑約十二釐米;後演變為扁形,鼓狀。骨腔為竹或木(泡桐)所制,鼓面是山羊皮,鼓下多系彩帕巾(後改為綴絲穗)。鼓身飾以彩繪,形同陝北腰鼓。及至近代,又有握在手中的小鼓,一手握之,另一手則持兩根細竹條製成的豉槌,靠指與腕的力量擊出各種鼓點,故又稱“雙條鼓”。“打花鼓”的擊法分“正擊鼓”、“側擊鼓”、“上擊鼓”等幾種。擊鼓時,兩手隨節奏微微起伏,上鼓條擊鼓為“冬”,下鼓條擊鼓為“巴”,在演出中,曲調或段落間常用雙條鼓和小鑼敲打一固定節奏“冬巴冬巴鼕鼕巴”作為過門。這樣,不僅可以使演唱者得到休息,加強了表演的節奏感,而且也使民歌小調更富有強烈的地方特色。此外,打花鼓的主要舞姿特點是“蓮花步”,它出自農民的日常生活,如:“踩菜畦子”、“拾棉花走”、“割麥挖菜”、“搶孩子”、“王二姐割線”、“二妞擔水”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代機和四代機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