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聖寶

    很多人覺得,不念書並沒有什麼,一個八零後親自囑託某人“兄弟,書唸的多還是好啊,比如我,連個借據還有合同不會打,吃了多少虧啊”,還有我父親是50後,今年已經62歲了。他是泥水匠。以前他講過一個事,是關係勾股定理。他說這個勾三股四弦五以前透過他好不送你偷師,別的師傅會但就是不說。他只能一遍一遍觀察,自己琢磨,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特別是老一輩吃過人多沒文化的虧。比如很多老一輩的人不會說普通話。到大城市即使再怎麼口才好,但在大城市只能呆呆的聽著。所以,老一輩因此覺得,人要有文化。有文化才是好。因此,上一代父母只要兒女願讀書,什麼條件都可以為他創造,甚至知要求他願讀就好。成績不怎麼要求。歡迎關注

  • 2 # 讀書小兒郎

    題主,你好。

    關於你提到的“為什麼老一輩人總覺得讀書是很神聖的事情?”我有一點小小的見解。

    我覺得最關鍵的原因在於老一輩人那個年代,因為種種原因造成了人們識字率低,很多人無法自己去讀書獲取知識,從而覺得讀書這件事情很神聖。

    識字率是這個概念,是指在全部人口中15歲以上的具備基本閱讀和寫字能力的人所佔的比例。從歷史上看,近代以來,華人的識字率大體在20~30%之間,這還是光緒以後的情況。新中國建立以後,中國識字率才得以大幅度提高。到1976年,中國識字率迅速提高到60%以上,到2007年,已經達到90.9%。根據2012年國家人口抽樣統計,文盲率在4.96%,所以,目前中國的識字率肯定已經超過了95%。

    而我們意義上的老一輩人應該在60、70歲左右,他們恰好是處於識字率偏低的年代。題主應該在電視上看到過,解放初期,讀書人要幫人寫信、念信,春節幫鄉親寫對聯等等一切需要讀書人才能做的事情。另外在那個年代,交通不發達、沒有網際網路、沒有智慧手機,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只能透過親身體驗和口口相授,還有就是讀書,而前兩者的侷限性過大,從而讀書人在當時一般都是所在地區知識的最大掌握者。五里八鄉有什麼事情都會去向他們諮詢求教。所以讀書意味著能夠在他們那個時代獲得足夠的尊重。

    因為在當時讀書人能夠做種種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老一輩人覺得讀書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也就可以理解了。

    由於現在九年義務教育的施行,我們國家幾乎不存在文盲了。只要人想讀書,他就可以讀,想獲取知識的話,網際網路也能給你想要的。所以現在的年輕人沒人覺得讀書很神聖,因為沒誰會覺得自己也能做到的事情很神聖。

    個人認為讀書只是一個愛好,可以用來愉悅自己,就像我們看電視、瀏覽網頁一樣。至於別人覺得神不神聖其實沒那麼重要。能從讀書中得到快樂和滿足,我覺得這才是最神聖的事。

  • 3 # 山溪水漲橋下河

    讀書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而知識開啟了人生的智慧。人的智慧連線了成功的路,通向了財富,權利的寶座。這個道理任何時代都適用。現在的我們不過是隨著時代,網路的發展。獲取知識的途徑變得多種多樣。今天大多數的大學生精英都為學歷不高的人打工。社會開明,政治開放,成功的方法多種多樣。而老一輩人受時代影響,以前古代的人們寒窗苦讀十年,一朝入仕,雞犬升天。成功方法單一。多種因素造就了老一輩人的價值觀。

  • 4 # 過今天準明天

    老一輩知識分子少,而知識分子在社會上是窮苦人最尊敬的人,說話認真講理,當官的大部都是有文化的,學而優則是。

  • 5 # 到老不死

    是的,就近代的老一輩人來說,他們當中很多人都受過欺負、飢餓、病苦等等。但是他們都 知道知識是可以改變貧窮和落後的,會獲得更好的人生機遇與命運,也知道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個道理,所以老一輩的人大都會非常重視自己的兒女讀好書並將之神聖化這個事兒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玲瓏塔塔玲瓏繞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