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K君
-
2 # 鯉波說史
古代的神箭手,一是后羿,傳說天上有十個太陽,被他射落九個。二是漢代的李廣,有詩讚他,林暗草驚風 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 ,沒在石稜中。三是薛仁貴,唐朝大將,曾三箭定天山。四是水滸傳裡的小李廣花榮,也是神箭手。
古代的神箭手,一是后羿,傳說天上有十個太陽,被他射落九個。二是漢代的李廣,有詩讚他,林暗草驚風 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 ,沒在石稜中。三是薛仁貴,唐朝大將,曾三箭定天山。四是水滸傳裡的小李廣花榮,也是神箭手。
1、后羿——后羿射日
夏朝時的神箭手,傳說他在孩童時就能用小弓小箭射死空中飛舞的蒼蠅,後來跟楚孤父學藝,射術更精!
羿善射後來當了部落首領,夏朝天子無道,羿並造反奪取了夏朝天子之位,被稱為后羿!
羿是他的名字,後是古代的帝王稱謂,到了後世,後稱謂帝王的正妻王后、皇后的稱謂。
后羿的老婆就是大名鼎鼎的嫦娥。
2、更羸——驚弓之鳥
戰國時期,有一天,更羸與魏王在高大的臺下,他們抬頭看見一隻飛鳥。
更羸對魏王說:“我可以不射中鳥就能使鳥掉下來。”
魏王說:“射箭技術可以達到這麼高的水平嗎?”
更羸說:“可以。”
過了一會兒,有一隻大雁從東方飛來。更羸隨便射了一箭,(箭沒有射中大雁,)大雁就從半空中掉了下來。
魏王驚歎道:“(箭術)難道真的可以達到這種地步!”
更羸解釋說:“這是一隻有傷的鳥!”
魏王更納悶了:“先生憑什麼知道它呢?”
更羸回答說:“它飛得慢,鳴聲又淒厲。飛得慢,是因為舊傷疼痛,鳴聲淒厲,是因為長久失群,原來的傷口沒有癒合,驚恐的心理還沒有消除,一聽見弓弦響聲便奮力向上飛,引起舊傷迸裂,才跌落下來的。
3.養由基——百發百中、百步穿楊
姬姓,養氏,名由基,楚國輿邑人,人們稱之為神!
“百發百中”、“百步穿楊”成語,均出於養由基由事。令尹鬥越椒自恃才勇雙全,便在國內造反。險些一箭射殺莊王,後被莊王用計把他騙過清河橋,再將橋破壞!養由基站在河岸對面大聲地對鬥越椒說:“這麼寬的河,射箭有什麼用?聽說令尹是個射箭的好手,我們倆就靠近一點,站到橋頭上,各射三箭,比個輸贏。
怕比不是好漢。”養由基與對方約定,讓對方先射三箭,再由他射!鬥越椒連發三箭~養由基一一躲過,然後養由基首先拉弦一下而未發,對方躲避而未見箭來!當又聽見第二聲時養由基的箭已射來~鬥越椒當即斃命!養由基一箭結束戰爭,得一外號“養一箭”。
4、飛衛——不射之射
先秦時期趙國邯鄲的著名神射手,被尊稱為“不射之射”。甘蠅是古代一個善於射箭的人,拉開弓,獸就倒下,鳥就落下。甘蠅的一個弟子名叫飛衛,向甘蠅學習射箭,但他射箭的本領卻超過了他的師傅——甘蠅。
飛衛不僅是一位技藝高深的射箭能手,而且還是一位嚴肅認真有責任心的教育家。他後來收了紀昌做徒弟,諄諄教導,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低到高,把學射的最根本要領、自己的切身經驗完全無私地傳授給了紀昌。
在教授技巧的同時,飛衛不斷對紀昌進行了堅忍不拔、循序漸進、不避勞苦、不急求成、重視基本功的訓練,展現了他圖大成的嚴肅有方的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從其最初對紀昌的談話,到進一步提出“學視”的要求,到最後為紀昌手舞足蹈,展現了一位十分鮮明的賢良師表的高尚形象。
5、紀昌
紀昌是飛衛的徒弟,飛衛對紀昌說:“你先要學會盯住一個目標不眨眼,然後才談得上學射箭。”
紀昌回去後就躺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邊,用眼睛盯著織布機密排的錐刺。
就這樣堅持了兩年以後,就算錐子碰到紀昌的睫毛了,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
於是紀昌又去找飛衛。
飛衛說:“這樣還不夠,你還要學會用眼睛去看東西的技巧。要練得能把小的東西看成大的東西,能把細微的東西看得清清楚楚,然後再來告訴我。”
紀昌回去後,就在自己家的南窗下馬尾毛掛一隻蝨子,自己每天都注視著這隻蝨子,在十天裡,紀昌看見蝨子慢慢變大了。
這樣過了三年以後,在紀昌眼裡蝨子已經變得像車輪那麼大了。再看其他的東西,就好像山丘一樣大。
於是,紀昌就用箭向那隻蝨子射去,箭穿過了蝨子的中心,懸掛蝨子的馬尾毛卻沒有斷。紀昌趕快去告訴飛衛。
飛衛高興得跳了起來,拍著胸口說:“你已經把射箭的功夫學會了!”
紀昌把飛衛的功夫全部學到手以後,覺得全天下只有飛衛才能和自己匹敵,於是謀劃除掉飛衛。終於有一天兩個人在野外相遇。
紀昌和飛衛都互相向對方射箭,兩個人射出的箭正好在空中相撞,全部都掉在地上。最後飛衛的箭射完了,而紀昌還剩最後一支,他射了出去,飛衛趕忙舉起身邊的棘刺去戳飛來的箭頭,把箭分毫不差的擋了下來。
於是兩個人都扔了弓相擁而泣,彼此拜在路上,認為父子,發誓不再將這種技術傳給任何人。
6、李廣——飛將軍
李廣的先祖李信是秦朝名將,曾率軍擊敗燕太子丹。李廣家族世代接受僕射這一官職。他們老家在槐裡,後遷徙到成紀。李廣家世代傳習射箭。公元前166年(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斬殺匈奴首級很多,被任為漢中郎。李廣曾經隨從皇帝出行,有衝鋒陷陣抵禦敵寇和與猛獸搏鬥的事,因而漢文帝說:“可惜呀,你沒遇到時機,假如讓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不在話下!”
後來李廣抗擊匈奴,一次,李廣帶100多騎兵去追殺3個匈奴兵,他射殺2個、活抓1個,正當他們準備撤退時,匈奴3000人突然出現~李廣臨危不亂,不退反而命人卸下馬鞍席地休息!匈奴茫然不敢前進,而幾個大膽的匈奴頭領想前進探個虛實,只見他們才沒走出幾步,李廣的箭已射來,箭箭封喉!
匈奴人害怕,便逃走了!
7、長孫晟——一箭雙鵰
長(chang)孫晟是南北朝時期洛陽人。他不僅聰明,而且很有軍事才能,尤其擅長射箭。
北周皇帝命令長孫晟護送著公主到突厥去和親了。他們一路上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了突厥。
可汗攝圖本來就很敬重長孫晟,一見到他到來,非常的高興。於是大擺酒宴,宴請長孫晟。酒過三巡,按照當地的習慣要比武助興。
可汗攝圖說:聽說長孫兄武藝高超,尤其以箭術聞名於世,今天到我們突厥來,就露一手吧。
於是,突厥可汗命人拿來一張硬弓,要長孫晟射百步以外的銅線。只見長孫晟拉弓射箭,硬弓被拉成彎月,一枝利箭“嗖”地一聲射進了銅錢的小方孔,引得了大家的齊聲喝彩。
可汗攝圖看到如此精確的箭藝,也非常得佩服長孫晟,一連敬了他三大碗酒。酒後,可汗攝圖請求長孫晟在突厥常住一段時間,長孫晟盛情難卻,就答應了。
在突厥的一年中,可汗攝圖經常讓長孫晟陪著自己一塊兒去打獵。久而久之,長孫晟的高超箭術就在突厥遠近聞名了。有一次,他倆正在打獵,攝圖猛抬起頭,看見天空中有兩隻大雕在爭奪一塊肉。
他忙送給長孫晟兩枝箭說:“能把這兩隻射下來嗎?”
長孫晟說:我試試看。於是,他接過一枝箭,策馬馳去。
這時,兩隻大雕正廝打得難捨難分。
長孫晟搭上箭,拉開弓,對準兩隻雕“嗖”地射出一箭,兩隻大雕便串在一起掉落下了。
在場的人頓時歡呼起來,連連稱讚道:“將軍一箭雙鵰,真不愧是神箭手啊!”
這個故事後來就簡化成為“一箭雙鵰”,常常被用來比喻做一件事情能達到兩個目的或同時能得到兩種好處。
另外有個“一舉兩得”的成語,它與“一箭雙鵰”意思上很相近。不過“一箭雙鵰”多指達到兩個目的,是比喻性的,用起來形象些。而“一舉兩得”多指得到兩種好處,意思更直接。
長孫晟有一個兒子叫長孫無忌是唐朝初年的權臣,有一個女兒叫長孫皇后,是唐太宗的正妻,所以長孫晟是唐太宗的岳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