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對自己的名字極其不喜歡這這一狀態,我們心理學一般認為,一個人對自己的接納和喜歡是整體性的,但又不是自戀層面的,是在一個適度的程度上。
能夠接受自己的身體、自己的長相、自己的名字和自己所附著的一切,但是同時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這是一個人對自己比較恰當的認知。
比如說,有的孩子不喜歡自己的長相,或者不喜歡自己身體的某一部分,本質上這種表現可以理解為是他對自己親子關係的破壞,是來源於對父親、母親身上某一部分不好的不認可或不認同,所以才導致這種情況。如果一個人不喜歡自己的名字,有的時候也是源於這個原因。
從拉康的精神分析角度來看,如果一個人不能接受跟自己有關的身份認同,那麼可能代表著這個身份是父母的慾望強加給他的,有時候是父母之上的爺爺奶奶的慾望強加給他的。如果他並不接受這個事情,就會引起心理衝突。
譬如,我小時候其實是姓白,並不姓趙,原因就是我的奶奶是一個獨生女,她希望自己的姓氏“白”能夠有人繼承,所以在我出生之後,就把我的姓改成了“白”,一直到了我高考時候,我才把我自己的姓改回成“趙”。在把這個從姓“白”到姓“趙”的過程中,以及改過來之後,我是花了很長時間來理解這整個的事情,它到底是如何發生的,給我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在這個理解的過程中,我慢慢認識到: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對我的奶奶和父親的全部認同,也包括能夠發現在他們我不認同的部分,也就是說我認同我能夠認同的,我不認同我不能認同的,同時還要注意他們把他們的慾望給了我之後,我能接受哪些,不能接受哪些。我最終要確定自己主體性的地位,而不是接受一個來源於父輩的慾望。
總的來說,孩子不喜歡自己的名字,和孩子不喜歡自己身體,和孩子不喜歡自己長相,和孩子不喜歡自己的身份,這些大概是一件事情。
關於對自己的名字極其不喜歡這這一狀態,我們心理學一般認為,一個人對自己的接納和喜歡是整體性的,但又不是自戀層面的,是在一個適度的程度上。
能夠接受自己的身體、自己的長相、自己的名字和自己所附著的一切,但是同時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這是一個人對自己比較恰當的認知。
比如說,有的孩子不喜歡自己的長相,或者不喜歡自己身體的某一部分,本質上這種表現可以理解為是他對自己親子關係的破壞,是來源於對父親、母親身上某一部分不好的不認可或不認同,所以才導致這種情況。如果一個人不喜歡自己的名字,有的時候也是源於這個原因。
從拉康的精神分析角度來看,如果一個人不能接受跟自己有關的身份認同,那麼可能代表著這個身份是父母的慾望強加給他的,有時候是父母之上的爺爺奶奶的慾望強加給他的。如果他並不接受這個事情,就會引起心理衝突。
譬如,我小時候其實是姓白,並不姓趙,原因就是我的奶奶是一個獨生女,她希望自己的姓氏“白”能夠有人繼承,所以在我出生之後,就把我的姓改成了“白”,一直到了我高考時候,我才把我自己的姓改回成“趙”。在把這個從姓“白”到姓“趙”的過程中,以及改過來之後,我是花了很長時間來理解這整個的事情,它到底是如何發生的,給我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在這個理解的過程中,我慢慢認識到: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對我的奶奶和父親的全部認同,也包括能夠發現在他們我不認同的部分,也就是說我認同我能夠認同的,我不認同我不能認同的,同時還要注意他們把他們的慾望給了我之後,我能接受哪些,不能接受哪些。我最終要確定自己主體性的地位,而不是接受一個來源於父輩的慾望。
總的來說,孩子不喜歡自己的名字,和孩子不喜歡自己身體,和孩子不喜歡自己長相,和孩子不喜歡自己的身份,這些大概是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