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OK資訊

    古代的“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字由女和生組成,什麼女人生的或什麼地方生的兒子,就得一個相應的姓。相傳黃帝之母住姬水邊上,故黃帝姓姬;舜的母親住姚虛,所以舜就姓姚。那時子不跟父姓,黃帝就給他的後代分別賜了12個不同的姓。《尚書·堯典》:“平章百姓”,因此“百姓”是古代有土有官的貴族通稱,平民不知其祖宗在哪?老祖宗又無權無勢,沒資格稱“百姓”,只能說黎民或庶民。

    春秋戰國後半期,宗族逐漸破敗,土地私有的地主階級代替土地嫡子世襲的領主階級興起,且貴族和奴隸間出現一個既非貴族(可能祖上是貴族後來沒落了)也非奴隸(可能祖上是奴隸後來被主子放生)的階級,人數漸漸比貴族和奴隸還多,“百姓”逐漸失去貴族意義,社會地位與庶民相似。於是“百姓”和黎民或庶民漸成一回事,書上也有了“黎民百姓”之詞。 因黎字有年長之意,華人(主要指漢人)覺得大的佔便宜(如老子、老爺、老祖宗),所以百姓們就自稱“老百姓”。這也算是在官老爺面前自稱小民的一點心理補償,但有記錄的古籍,沒查到“百姓”前面加“老”字。只知道不能寫書的“庶民”們,不知從哪朝起“老百姓”稱謂一直叫到了今天。

    注:在商指奴隸主階級,在周指封建領主階級。《書.盤庚下》:“今予其敷心腹腎腸,歷告爾百姓於朕志。”《詩.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遍為爾德。”毛傳:“百姓,百官族姓也。”《國語.楚語下》:“民之徹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質能言能聽徹其官者,而物賜之姓。”《周禮.秋官.小司寇》:“掌外朝之政,以致萬民而詢焉。一曰詢國危,二曰詢國遷,三曰詢立君。其位,王南鄉,三公及州長、百姓北面,群臣西面,群吏東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推薦款類似,愛馬仕大地,的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