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種。美洲貂、黃喉貂、石貂、格氏貂、松貂、漁貂、紫貂。
1、美洲貂
體長20-45釐米,尾長15-17釐米。重量280-1300克。毛被較長並具光澤,底絨柔軟緻密,夏毛比冬毛短粗。棲息於針葉林。多獨居。視覺和聽覺敏銳,行動快捷,一受驚擾,瞬間便消失在樹林中。晝夜均能活動覓食,但以夜間居多。捕食小型脊椎動物,主要為齧齒類,也吃腐肉、昆蟲和野果。均為珍貴毛皮獸,遭捕殺,數量減少,分佈於北美洲加拿大東部及美國東北與西北部地區。
2、黃喉貂
體長56-65釐米,尾長38-43釐米,體重約2-3千克。因前胸部具有明顯的黃橙色喉斑而得名。耳部短而圓,尾毛不蓬鬆,體形細長,大小如小狐狸。由於它喜歡吃蜂蜜,因而又有蜜狗之稱。主要棲息於各種型別的林區,巢穴多建築於樹洞或石洞中。喜晨昏活動,但白天也經常出現。生活在山地森林或丘陵地帶,穴居在樹洞及巖洞中,善於攀緣樹木陡巖,行動敏捷。主要分佈於東亞和東南亞及俄羅斯外東北地區。
3、石貂
是食肉目、鼬科、貂屬的一種中小型哺乳動物,在它的近親中個體相對較小,通常體長在50釐米以下,棕褐色毛帶有白色的大喉斑,尾長約等於頭體長之半,壽命最高可達18年 。石貂主要棲息在亞歐大陸,捕食小型齧齒類動物,因其毛皮價值珍貴,二十世紀80年代以前長期遭受獵捕,數量持續下降,已經很難在野外見到。石貂是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入漸危。
4、格氏貂
是唯一生活在南印度的貂。分佈在尼爾吉里丘陵、果達古南部及喀拉拉邦北部。格氏貂與黃喉貂相似,但體型較大,其前額亦明顯凹陷。它們背部深色,喉嚨呈黃色至橙色。它們體長55~65釐米,尾巴長40~45釐米,重2.1公斤。它們是日間活動的,棲於樹上,有時也會落到地下。有指它們吃鳥類、細小的哺乳動物及昆蟲。
5、松貂
平均體長53釐米,尾巴長25釐米。雄貂較雌貂稍大。體型大小的變化隨分佈地區而異。喉嚨上有奶白色至黃色的圍兜。胸部至下腹淺灰色,爪子昏暗。尾巴長而濃密蓬鬆。棲息在多草木的地區,會在樹穴或灌木林中築巢。它們主要在夜間或黃昏活動。雜食性,以哺乳動物、鳥類、昆蟲為主食,也會吃草莓、鳥蛋、堅果及蜂蜜。野生松貂壽命8-10歲。松貂主要分佈在歐洲中部和北部,蘇格蘭南部有小部分種群生存,威爾士有零星發現記錄。
七種。美洲貂、黃喉貂、石貂、格氏貂、松貂、漁貂、紫貂。
1、美洲貂
體長20-45釐米,尾長15-17釐米。重量280-1300克。毛被較長並具光澤,底絨柔軟緻密,夏毛比冬毛短粗。棲息於針葉林。多獨居。視覺和聽覺敏銳,行動快捷,一受驚擾,瞬間便消失在樹林中。晝夜均能活動覓食,但以夜間居多。捕食小型脊椎動物,主要為齧齒類,也吃腐肉、昆蟲和野果。均為珍貴毛皮獸,遭捕殺,數量減少,分佈於北美洲加拿大東部及美國東北與西北部地區。
2、黃喉貂
體長56-65釐米,尾長38-43釐米,體重約2-3千克。因前胸部具有明顯的黃橙色喉斑而得名。耳部短而圓,尾毛不蓬鬆,體形細長,大小如小狐狸。由於它喜歡吃蜂蜜,因而又有蜜狗之稱。主要棲息於各種型別的林區,巢穴多建築於樹洞或石洞中。喜晨昏活動,但白天也經常出現。生活在山地森林或丘陵地帶,穴居在樹洞及巖洞中,善於攀緣樹木陡巖,行動敏捷。主要分佈於東亞和東南亞及俄羅斯外東北地區。
3、石貂
是食肉目、鼬科、貂屬的一種中小型哺乳動物,在它的近親中個體相對較小,通常體長在50釐米以下,棕褐色毛帶有白色的大喉斑,尾長約等於頭體長之半,壽命最高可達18年 。石貂主要棲息在亞歐大陸,捕食小型齧齒類動物,因其毛皮價值珍貴,二十世紀80年代以前長期遭受獵捕,數量持續下降,已經很難在野外見到。石貂是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入漸危。
4、格氏貂
是唯一生活在南印度的貂。分佈在尼爾吉里丘陵、果達古南部及喀拉拉邦北部。格氏貂與黃喉貂相似,但體型較大,其前額亦明顯凹陷。它們背部深色,喉嚨呈黃色至橙色。它們體長55~65釐米,尾巴長40~45釐米,重2.1公斤。它們是日間活動的,棲於樹上,有時也會落到地下。有指它們吃鳥類、細小的哺乳動物及昆蟲。
5、松貂
平均體長53釐米,尾巴長25釐米。雄貂較雌貂稍大。體型大小的變化隨分佈地區而異。喉嚨上有奶白色至黃色的圍兜。胸部至下腹淺灰色,爪子昏暗。尾巴長而濃密蓬鬆。棲息在多草木的地區,會在樹穴或灌木林中築巢。它們主要在夜間或黃昏活動。雜食性,以哺乳動物、鳥類、昆蟲為主食,也會吃草莓、鳥蛋、堅果及蜂蜜。野生松貂壽命8-10歲。松貂主要分佈在歐洲中部和北部,蘇格蘭南部有小部分種群生存,威爾士有零星發現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