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北冰洋英文名 :Arctic Ocean跨經度最多的大洋名稱由來[編輯本段]洋名(Arctic)源於希臘語,意即正對大熊星座的海洋。1650年,德國地理學家B.瓦倫紐斯首先把它劃成獨立的海洋,稱大北洋;1845年倫敦地理學會命名為北冰洋。概況[編輯本段]位置 大致以北極為中心,介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之間,為三洲所環抱。面積 1 310萬平方千米,約相當於太平洋麵積的1/14。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4.1%,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小最淺的洋。範圍 北冰洋被陸地包圍,近於半封閉。透過挪威海、格陵蘭海和巴芬灣同大西洋連線,並以狹窄的白令海峽溝通太平洋。在亞洲與北美洲之間有白令海峽通太平洋,在歐洲與北美洲之間以冰島-法羅海檻和威維亞·湯姆遜海嶺與大西洋分界,有丹麥海峽及北美洲東北部的史密斯海峽與大西洋相通。深度 平均深度約1,200米,南森海盆最深處達5,449米,是北冰洋最深點。地理特點[編輯本段]地理分割槽 根據自然地理特點,北冰洋分為北極海區和北歐海區兩部分。北冰洋主體部分、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東西伯利亞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及加拿大北極群島各海峽屬北極海區;格陵蘭海、挪威海、巴倫支海和白海屬北歐海區。北極地區 北極圈以北的地區稱北極地方或北極地區,包括北冰洋沿岸亞、歐、北美三洲大陸北部及北冰洋中許多島嶼。北冰洋周圍的國家和地區有俄羅斯、挪威、冰島、格陵蘭(丹)、加拿大和美國。北極地區有幾十個不同的民族,其中因紐特人分佈最廣。 北磁極 1985年北磁極的位置在西經102°54′,北緯78°12′。 自然環境[編輯本段]海岸線 北冰洋地區大陸與島嶼的海岸線曲折,沿亞洲和北美洲海岸都有較寬的大陸架。 洋底地形 北冰洋陸棚發達,最寬達1 200千米以上。中央橫亙羅蒙諾索夫海嶺,從亞洲新西伯利亞群島橫穿北極直抵北美洲格陵蘭島北岸,峰頂一般距水面1 000-2 000米,個別峰頂距水面僅900多米,有劇烈的火山和地震活動,它把北極海區分成加拿大海盆、馬卡羅夫海盆(門捷列夫海嶺將該海盆分隔為加拿大和馬卡羅夫兩個海盆)和南森海盆。海盆深度均在4000-5000米之間。在北冰洋中部還有許多海丘和窪地。格陵蘭島和斯瓦爾巴群島之間有一帶東西向海底高地,是北極海區與北歐海區的分界。北歐海區東北部為大陸架,西南部為深水區,以格陵蘭海最深,達5.527多米。 氣候 北冰洋氣候寒冷,洋麵大部分常年冰凍。北極海區最冷月平均氣溫可達20℃-40℃,暖季也多在8℃以下;年平均降水量僅75-200毫米,格陵蘭海可達500毫米;寒季常有猛烈的暴風。北歐海區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水溫、氣溫較高,降水較多,冰情較輕;暖季多海霧,有些月份每天有霧,甚至連續幾晝夜。北極海區,從水面到水深100-225米的水溫約為1-1.7℃,在濱海地帶水溫全年變動很大,從1.5-8℃;而北歐海區,水面溫度全年在2-12℃之間。此外,在北冰洋水深100-250米到600-900米處,有來自北大西洋暖流的中間溫水層,水溫為0-1℃。 洋流 北冰洋洋流系統由北大西洋暖流的分支挪威暖流、斯匹次卑爾根暖流、北角暖流和東格陵蘭寒流等組成。北冰洋洋流進入大西洋,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水流偏向右方,沿格陵蘭島南下的稱東格陵蘭寒流,沿拉布拉多半島南下的稱拉布拉多寒流。 冰蓋與冰川 北冰洋水文最大特點是有常年不化的冰蓋,冰蓋面積佔總面積的2/3左右。其餘海面上分佈有自東向西漂流的冰山和浮冰;僅巴倫支海地區受北角暖流影響常年不封凍。北冰洋大部分島嶼上遍佈冰川和冰蓋,北冰洋沿岸地區則多為永凍土帶,永凍層厚達數百米。 極光 在北極點附近,每年近六個月是無晝的黑夜(10月至次年3月),這時高空有光彩奪目的極光出現,一般呈帶狀、弧狀、幕狀或放射狀,北緯70°附近常見。其餘半年是無夜的白晝。 海洋資源[編輯本段]礦物 大陸架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沿岸地區及沿海島嶼有煤、鐵、磷酸鹽、泥炭和有色金屬。如伯朝拉河流域、斯瓦爾巴群島與格陵蘭島上的煤田,科拉半島上的磷酸鹽,阿拉斯加的石油和金礦等。 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相當豐富,以靠近陸地為最多,越深入北冰洋則越少。鄰近大西洋邊緣地區有範圍遼闊的漁區,遍佈繁茂的藻類(綠藻、褐藻和紅藻)。海洋裡有白熊、海象、海豹、鯨、鯡、鱈等。苔原中多皮毛貴重的雪兔、北極狐。此外還有馴鹿、極犬等。形成原因[編輯本段] 北冰洋是如何起源的?海洋地質學家透過長期研究認為:北冰洋的形成,它和北半球勞亞古陸的破裂和解體有著很大關係。洋底的擴張過程,起自於古生代晚期,而主要是在新生代實現的。它是以地球北極為中心,透過亞歐板塊和北美板塊的洋底擴張運動,而產生了北冰洋海盆。現在北冰洋底所發現的“北冰洋中脊”,即為產生冰洋底地殼的中心線。在本洋底還同時發現了與北冰洋中脊相平行的兩條海嶺棗羅蒙諾索夫海峽和門捷列夫海峽(即老大洋中脊),說明北冰洋的海底擴張運動,曾進行過不只一次。 交通運輸[編輯本段]北冰洋系亞、歐、北美三大洲的頂點,有聯絡三大洲的最短大弧航線,地理位置很重要。目前北冰洋沿岸有固定的航空線和航海線,主要有從摩爾曼斯克到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的北冰洋航海線和從摩爾曼斯克直達斯瓦爾巴群島、雷克雅未克和倫敦的航線。探索研究[編輯本段]俄羅斯北冰洋底插旗引發北極科考熱 2007年8月 2日,俄羅斯北極考察團在北極點附近成功下潛兩艘微型潛艇,並將一面鈦金屬國旗插在北極點下的海床上,以此來證明俄羅斯對該海域的主權擁有。 杜馬副主席潛至北冰洋底 俄羅斯杜馬副主席、北極考察團團長奇林加羅夫透過無線電裝置通知考察船,他駕駛的“和平-1”潛艇在下潛到4261米時成功地抵達海床,他說“整個下潛過程非常平緩,我們周圍是一片模糊的淡黃色的景色,我們沒有在海床上發現有生命物質存在。” 俄潛艇下潛後,潛水員將一面1米高的鈦金屬國旗插在北極點下的海床上,並將一個載有資訊的膠囊狀容器放置在海床上,向後代證明俄羅斯探測和開發北極的能力。此外潛水員還在海床上採集了一些土壤樣本和海底環境樣本,並將海底環境攝製成錄影帶。 據悉,這些材料將被帶回俄國內做進一步研究,俄科學家希望這些材料能夠證明北極點下的海床和俄羅斯海洋架是連在一起的。對此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表示,“此次俄羅斯潛艇選擇在北極點下潛不僅要展示俄羅斯開發和探測北極的能力,還要證明北極附近海域就是俄羅斯的領土範圍。” 潛艇返回比下潛更困難 此次任務的最大挑戰還是潛艇的返回過程,俄聖彼得堡一位北極考察專家說“潛艇所攜帶的氧氣供應有限,如果在返回過程中潛艇被冰層卡住,或無法找到他們下潛的通道就會遇到危險。”據悉,潛艇將在海底停留大約1個小時,然後迅速返回。 反應 俄科考隊行蹤受美間諜飛機密切監視 2日,俄羅斯潛水員成功在北極點下潛並在海底插上一面鈦金屬國旗後,美國海岸警衛隊表示,6日美國將派遣一艘考察船前往北冰洋執行任務。 據悉,美國現有4艘極地科考船,此次將被派遣的是“Healy”號科考船,美國官員表示,目前北冰洋上出現了新的航道,科研機構也在這裡發現了豐富的資源,因此“美國必須更加積極地探索北極,以保護我們在這裡的利益。” 據俄羅斯媒體報道,俄科考隊的行蹤受到一架美國間諜飛機的密切監視。 ■ 下潛全過程 ●1日,俄北極考察團抵達北極點後就開始為潛艇下潛做準備,工作人員連夜在北極點附近挖出一個長25米寬10米的下潛通道。 ●2日,俄羅斯潛艇並沒有按照計劃時間下潛,而是比原時間推遲了一個半小時左右。 ●2日中午12點08分(臺北時間16點08分),俄考察團團長奇林加羅夫親自掛帥,“和平-1”開始下潛。在“和平-1”潛艇下潛到300米深時,“和平-2”開始下潛。 ●下午4點08分,“和平-1”潛艇在下潛到4261米時觸底。27分鐘後,“和平-2”潛艇在下潛到4302米時觸底。
中文名 :北冰洋英文名 :Arctic Ocean跨經度最多的大洋名稱由來[編輯本段]洋名(Arctic)源於希臘語,意即正對大熊星座的海洋。1650年,德國地理學家B.瓦倫紐斯首先把它劃成獨立的海洋,稱大北洋;1845年倫敦地理學會命名為北冰洋。概況[編輯本段]位置 大致以北極為中心,介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之間,為三洲所環抱。面積 1 310萬平方千米,約相當於太平洋麵積的1/14。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4.1%,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小最淺的洋。範圍 北冰洋被陸地包圍,近於半封閉。透過挪威海、格陵蘭海和巴芬灣同大西洋連線,並以狹窄的白令海峽溝通太平洋。在亞洲與北美洲之間有白令海峽通太平洋,在歐洲與北美洲之間以冰島-法羅海檻和威維亞·湯姆遜海嶺與大西洋分界,有丹麥海峽及北美洲東北部的史密斯海峽與大西洋相通。深度 平均深度約1,200米,南森海盆最深處達5,449米,是北冰洋最深點。地理特點[編輯本段]地理分割槽 根據自然地理特點,北冰洋分為北極海區和北歐海區兩部分。北冰洋主體部分、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東西伯利亞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及加拿大北極群島各海峽屬北極海區;格陵蘭海、挪威海、巴倫支海和白海屬北歐海區。北極地區 北極圈以北的地區稱北極地方或北極地區,包括北冰洋沿岸亞、歐、北美三洲大陸北部及北冰洋中許多島嶼。北冰洋周圍的國家和地區有俄羅斯、挪威、冰島、格陵蘭(丹)、加拿大和美國。北極地區有幾十個不同的民族,其中因紐特人分佈最廣。 北磁極 1985年北磁極的位置在西經102°54′,北緯78°12′。 自然環境[編輯本段]海岸線 北冰洋地區大陸與島嶼的海岸線曲折,沿亞洲和北美洲海岸都有較寬的大陸架。 洋底地形 北冰洋陸棚發達,最寬達1 200千米以上。中央橫亙羅蒙諾索夫海嶺,從亞洲新西伯利亞群島橫穿北極直抵北美洲格陵蘭島北岸,峰頂一般距水面1 000-2 000米,個別峰頂距水面僅900多米,有劇烈的火山和地震活動,它把北極海區分成加拿大海盆、馬卡羅夫海盆(門捷列夫海嶺將該海盆分隔為加拿大和馬卡羅夫兩個海盆)和南森海盆。海盆深度均在4000-5000米之間。在北冰洋中部還有許多海丘和窪地。格陵蘭島和斯瓦爾巴群島之間有一帶東西向海底高地,是北極海區與北歐海區的分界。北歐海區東北部為大陸架,西南部為深水區,以格陵蘭海最深,達5.527多米。 氣候 北冰洋氣候寒冷,洋麵大部分常年冰凍。北極海區最冷月平均氣溫可達20℃-40℃,暖季也多在8℃以下;年平均降水量僅75-200毫米,格陵蘭海可達500毫米;寒季常有猛烈的暴風。北歐海區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水溫、氣溫較高,降水較多,冰情較輕;暖季多海霧,有些月份每天有霧,甚至連續幾晝夜。北極海區,從水面到水深100-225米的水溫約為1-1.7℃,在濱海地帶水溫全年變動很大,從1.5-8℃;而北歐海區,水面溫度全年在2-12℃之間。此外,在北冰洋水深100-250米到600-900米處,有來自北大西洋暖流的中間溫水層,水溫為0-1℃。 洋流 北冰洋洋流系統由北大西洋暖流的分支挪威暖流、斯匹次卑爾根暖流、北角暖流和東格陵蘭寒流等組成。北冰洋洋流進入大西洋,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水流偏向右方,沿格陵蘭島南下的稱東格陵蘭寒流,沿拉布拉多半島南下的稱拉布拉多寒流。 冰蓋與冰川 北冰洋水文最大特點是有常年不化的冰蓋,冰蓋面積佔總面積的2/3左右。其餘海面上分佈有自東向西漂流的冰山和浮冰;僅巴倫支海地區受北角暖流影響常年不封凍。北冰洋大部分島嶼上遍佈冰川和冰蓋,北冰洋沿岸地區則多為永凍土帶,永凍層厚達數百米。 極光 在北極點附近,每年近六個月是無晝的黑夜(10月至次年3月),這時高空有光彩奪目的極光出現,一般呈帶狀、弧狀、幕狀或放射狀,北緯70°附近常見。其餘半年是無夜的白晝。 海洋資源[編輯本段]礦物 大陸架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沿岸地區及沿海島嶼有煤、鐵、磷酸鹽、泥炭和有色金屬。如伯朝拉河流域、斯瓦爾巴群島與格陵蘭島上的煤田,科拉半島上的磷酸鹽,阿拉斯加的石油和金礦等。 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相當豐富,以靠近陸地為最多,越深入北冰洋則越少。鄰近大西洋邊緣地區有範圍遼闊的漁區,遍佈繁茂的藻類(綠藻、褐藻和紅藻)。海洋裡有白熊、海象、海豹、鯨、鯡、鱈等。苔原中多皮毛貴重的雪兔、北極狐。此外還有馴鹿、極犬等。形成原因[編輯本段] 北冰洋是如何起源的?海洋地質學家透過長期研究認為:北冰洋的形成,它和北半球勞亞古陸的破裂和解體有著很大關係。洋底的擴張過程,起自於古生代晚期,而主要是在新生代實現的。它是以地球北極為中心,透過亞歐板塊和北美板塊的洋底擴張運動,而產生了北冰洋海盆。現在北冰洋底所發現的“北冰洋中脊”,即為產生冰洋底地殼的中心線。在本洋底還同時發現了與北冰洋中脊相平行的兩條海嶺棗羅蒙諾索夫海峽和門捷列夫海峽(即老大洋中脊),說明北冰洋的海底擴張運動,曾進行過不只一次。 交通運輸[編輯本段]北冰洋系亞、歐、北美三大洲的頂點,有聯絡三大洲的最短大弧航線,地理位置很重要。目前北冰洋沿岸有固定的航空線和航海線,主要有從摩爾曼斯克到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的北冰洋航海線和從摩爾曼斯克直達斯瓦爾巴群島、雷克雅未克和倫敦的航線。探索研究[編輯本段]俄羅斯北冰洋底插旗引發北極科考熱 2007年8月 2日,俄羅斯北極考察團在北極點附近成功下潛兩艘微型潛艇,並將一面鈦金屬國旗插在北極點下的海床上,以此來證明俄羅斯對該海域的主權擁有。 杜馬副主席潛至北冰洋底 俄羅斯杜馬副主席、北極考察團團長奇林加羅夫透過無線電裝置通知考察船,他駕駛的“和平-1”潛艇在下潛到4261米時成功地抵達海床,他說“整個下潛過程非常平緩,我們周圍是一片模糊的淡黃色的景色,我們沒有在海床上發現有生命物質存在。” 俄潛艇下潛後,潛水員將一面1米高的鈦金屬國旗插在北極點下的海床上,並將一個載有資訊的膠囊狀容器放置在海床上,向後代證明俄羅斯探測和開發北極的能力。此外潛水員還在海床上採集了一些土壤樣本和海底環境樣本,並將海底環境攝製成錄影帶。 據悉,這些材料將被帶回俄國內做進一步研究,俄科學家希望這些材料能夠證明北極點下的海床和俄羅斯海洋架是連在一起的。對此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表示,“此次俄羅斯潛艇選擇在北極點下潛不僅要展示俄羅斯開發和探測北極的能力,還要證明北極附近海域就是俄羅斯的領土範圍。” 潛艇返回比下潛更困難 此次任務的最大挑戰還是潛艇的返回過程,俄聖彼得堡一位北極考察專家說“潛艇所攜帶的氧氣供應有限,如果在返回過程中潛艇被冰層卡住,或無法找到他們下潛的通道就會遇到危險。”據悉,潛艇將在海底停留大約1個小時,然後迅速返回。 反應 俄科考隊行蹤受美間諜飛機密切監視 2日,俄羅斯潛水員成功在北極點下潛並在海底插上一面鈦金屬國旗後,美國海岸警衛隊表示,6日美國將派遣一艘考察船前往北冰洋執行任務。 據悉,美國現有4艘極地科考船,此次將被派遣的是“Healy”號科考船,美國官員表示,目前北冰洋上出現了新的航道,科研機構也在這裡發現了豐富的資源,因此“美國必須更加積極地探索北極,以保護我們在這裡的利益。” 據俄羅斯媒體報道,俄科考隊的行蹤受到一架美國間諜飛機的密切監視。 ■ 下潛全過程 ●1日,俄北極考察團抵達北極點後就開始為潛艇下潛做準備,工作人員連夜在北極點附近挖出一個長25米寬10米的下潛通道。 ●2日,俄羅斯潛艇並沒有按照計劃時間下潛,而是比原時間推遲了一個半小時左右。 ●2日中午12點08分(臺北時間16點08分),俄考察團團長奇林加羅夫親自掛帥,“和平-1”開始下潛。在“和平-1”潛艇下潛到300米深時,“和平-2”開始下潛。 ●下午4點08分,“和平-1”潛艇在下潛到4261米時觸底。27分鐘後,“和平-2”潛艇在下潛到4302米時觸底。